走进郭沫若故居,了解不为人知的一面

第一次在地图上找到这座故居,我还在感慨这里离恭王府是如此之近。没想到,这里原本就是恭王府的草料场和马厩。

离开恭王府后,它的身价逐渐走高。先是成为辅仁大学的一部分,又被转卖给达仁堂乐家药铺用作宅院。建国后,直接做了蒙古驻华使馆。巧合的是,这之后它成为了宋庆龄先生的居所,也就是先生住进王府花园前居住的地方。1963年秋,宋庆龄迁离,郭沫若先生随之迁居于此,直至1978年夏去世。


大门门额上烫金的匾额,“郭沫若故居”五个大字是邓颖超同志题写的,足见它在这番经历后的身份之重。

十五个春秋的连续居住,让它成为了北京名人故居中相当厚重的一座。在这期间,百余万字的学术论著与诗歌篇章诞生于此。


故居内生活气息十分浓厚,原因是其仍原封保留了郭老生前的陈设。正房五间为上,是郭老的会客厅、办公室、卧室和衣帽间等。东西厢房,则是子女们的起居室。后院的后罩房,以一排暖廊与前院正房连接在一起,原为郭夫人于立群先生的画室、书房和卧室。这条暖廊不仅在建筑意义上颇有特色,有点像内置的风雨连廊,而且相当美观,无论采光还是布置都充满了中国传统的美感。


故居中,零星生长着十株银杏树,这是郭老视若珍宝的东西。原本建国后,夫人于立群体弱,于是他们一家到大觉寺请来了一棵小树苗,种在自家院子里。迁居于此后,银杏树也跟着落户了。郭老管其中一棵叫“妈妈树”,“妈妈”即夫人于立群,希望能够为她提供某种护佑。

据说,这棵树每年结的果子都是最多的,常常压弯了新枝。


郭老的文字里,也总难掩对树的喜爱,常以为自勉。我在卧室的墙上找到这样一段话:“要以松柏的态度来刻画出自己的年龄,能成为合抱的大木给天下的劳人以一片清荫,即使中途遭到了电击或者枯死,我也希望它的残骸能够提供给贫苦人一把取暖的柴。”


如今,关于郭老之功过,溢美之词与批评之言总杂糅难分。这样的矛盾评价,共同塑造了一个极具立体感的形象。穿过门洞,顿觉天地移转,水月换行。或许建筑也与人一样,有着许多不同的、复杂的面,供后人慢慢评说。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31

标签:郭沫若   大木   故居   水月   草料场   正房   银杏树   不为人知   卧室   夫人   恭王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