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著名的七大“馊主意”,一个比一个不靠谱,是哪七个?

前言:

历史并非是简单的过去,而是一个个生动的故事。每一段历史都饱含着人性的光芒和阴影。在历史长河中,不乏英明神武的君主和忠心报国的臣子,但同时也出现过许多昏庸无能、虚妄自大的统治者。他们常常听信谗言,做出错误决策,以至酿成不可挽回的惨剧。

一、慈禧挪用军费贺寿,北洋水师力量遭削弱

1894年,正值慈禧太后60华诞。这个功高盖主、擅权专断的“老佛爷”非常重视自己的生日,认为这是显示权威、获取仰慕的大好机会。因此她下令各地官员在本年度必须“竭尽心力”准备贺寿礼品。

然而,当时的大清国库已近断绝,根本无力支持如此铺张的庆祝活动。慈禧对此却不以为意,她只在乎自己的面子和快感,并不把国家的财政困难放在眼里。就在此时,几位腐朽迂腐的官员急于讨好慈禧,其中最活跃的是醇亲王载濂。这个五十多岁的醇亲王深谙宫廷生存之道,他建议慈禧可以挪用原本用于购买军火的军费来庆祝寿辰。

当时北洋水师急需添置新式军舰与武器。但慈禧只听进了“可以挪用”几个字,立刻同意将北洋军费悉数划拨为寿辰经费。于是,北洋水师的装备计划只能作罢,主力舰都年久失修。这直接导致了甲午海战的惨败。

醇亲王乘虚而入,推波助澜地向慈禧进献各种奢靡礼品,慈禧也确实在此次寿辰中收获了难以想象的荣耀与赞美。然而这血腥的荣耀建立在船坚炮利的北洋水师力量被削弱的基础上。最终,慈禧和醇亲王的馊主意使大清在甲午战争中节节败退,国势日衰。

二、杨芳荒诞猪血策,英军轻取广州

在甲午战争爆发后,大清政府一开始还敢于正面迎战英军,然而初战告急,道光帝只得更换主帅。他起初任命的是开明的林则徐,可林则徐上任还未及调兵遣将,就被迫引咎辞职。清廷这下如热锅上的蚂蚁,道光帝仓促任命琦善顶替林则徐的位置。而这个琦善上任第一天就向英国低头认输,直接要求投降。

道光帝震怒之下,再次撤换琦善,改派奕山任广东靖逆大臣。但让道光帝万万没想到的是,奕山不仅无能,还轻信谗言。奕山刚刚上任,就被几个下属谄媚者了去,其中最活跃的要数总兵杨芳。杨芳目光短浅,深陷迷信,他极力向奕山灌输一些荒诞的战术。

“英魔枪炮难近神明加护之师,臣等可以取猪血狗血灌注木桶,让士兵抱着这些‘子弹不入’的木桶迎战,这样就可以大败鞑虏了。”杨芳稀里糊涂地说道。奕山本就迷信,又一心只想赶快解决眼前的英军问题,哪里考虑得清这种荒谬法子的真假,直接命人照办。于是清军士兵们抱着装满动物血的桶子在战场上烈日炎炎地来回奔波,然而英军的子弹仍旧将他们打得落花流水。

而这时的杨芳早已不知所踪,奕山也在数日后弃城而逃。英军顺理成章地轻取广州,直指长江,清军在开战不到一个月内就已土崩瓦解。这场闹剧完全是杨芳的馊主意造成的。

三、李隆基处死高仙芝,唐军大乱

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唐玄宗李隆基任命禁军大将高仙芝前往洛阳坚守主城。然而悲剧还是发生了,洛阳失陷,高仙芝也在混战中被俘虏。此时,李隆基心急如焚,决定调兵换将。可就在他准备起用其他猛将时,几名朝中小人开始在他面前诋毁高仙芝,说他平日骄奢,守城时又懦弱无能。

李隆基本就重气轻功,听闻爱将有失,心中大怒。他不加核实就直接下旨处死高仙芝,同时还把几名禁军将领也一并诛杀,以儆效尤。这一错误决定直接导致唐军指挥系统混乱,也让军心涣散。原本跟随高仙芝出生入死的禁军将士对李隆基失望至极,士气直线下滑。

此时,安史军队兵锋直指长安。李隆基手忙脚乱地重新起用病故在家的哥舒翰率军御敌。哥舒翰忠心报国,只求为国尽忠,不在乎得失。他上任后终于让唐军重整旗鼓,剿灭了一部分叛军。

四、哥舒翰苦苦支持,李隆基再失人心

哥舒翰接手唐军后,与安史军隔河对峙。他本想就此打消敌军气焰,等待其自行溃散。奈何李隆基不懂军事,心急如焚,要哥舒翰赶快决一死战。哥舒翰看准时机未到,不愿贸然进攻。然而他奏报之后,朝中的奸佞便趁机在李隆基面前诋毁他,说他老朽无能,不愿与敌决战。

李隆基听信了这番话,大怒,下令哥舒翰必须在一个月内歼灭叛军。哥舒翰此时已经病入膏肓,但仍只能领命出战。在寡不敌众的情况下,哥舒翰军队全军覆没。死前他说了一句话:“忠义之师,死谏之臣,尽瘁国之重任,我何悔焉!”

哥舒翰殉国的消息让唐军彻底瓦解。李隆基这才明白过来,错杀了高仙芝,错疑了哥舒翰,才是导致唐朝失守的根本原因。然而一切为时已晚,唐室再也无力回天。

五、宋徽宗背弃张觉,金兵乘虚袭城

北宋时,辽国与金国不断交战。张觉原是辽国名将,后投奔金国。不久又背弃金国,向宋朝求助。宋徽宗为显示宋朝仁德,不顾辽金两国敌意,大张旗鼓地收留了张觉,封他为平州防御使。张觉也对宋朝言听计从。

然而很快,金兵来犯,张觉退守燕京城苦苦支撑。他数次向宋朝求援,宋徽宗却装聋作哑,一意孤行地想保持中立。就在此时,辽国使臣来访,要求宋朝交出张觉,否则两国交恶。宋徽宗为了讨好辽国,竟然假意答应下来。

张觉孤军奋战多日,终因寡不敌众而阵亡。金兵入城后取下他的人头,宋徽宗不费吹灰之力就将人头交给辽国使者。张觉对宋朝忠心耿耿,然而宋徽宗不仅不援,还背信弃义。这给北宋军民带来极大震撼,军心涣散。很快,金兵便乘虚而入,占领燕京。

六、明英宗亲征错误,把自己送入战场

明朝中期,蒙古部落南下骚扰边疆。年轻的明英宗想要通过亲征来树立威信。明英宗渴望通过战功来证明自己,因此将大臣们的谏言全然不听。在大臣的极力劝说下,他勉强同意只带一万禁军出征。

然而明英宗到达边疆后,见识到了蒙古骑兵的身手,心生畏惧。他迫切希望战事可以尽快结束,于是又听信谗言,不顾众臣反对,命令全军深入蒙古腹地追击。在土木堡之变中,明军不敌蒙古骑兵,全线溃败。明英宗自己也被俘虏,沦为阶下囚。从此明朝国力衰竭,蒙古的骚扰也日益猖獗。整个局势因明英宗的错误决定而彻底变天。

七、南明稀里糊涂送清兵入关

南明弘光政权建立后,李自成余部仍在骚扰边境。南明朝臣希望借助满清力量消灭李自成军,以稳固局势。于是南明政权对满清许以丰厚报酬,请求其协助攻打李自成余部。没想到,此举直接把虎口里的肥肉送到了满清嘴边。

满清军队趁势大举南侵,先是击溃李自成军,继而一鼓作气攻占山海关。南明军民毫无准备,节节败退。弘光帝被俘后,南明政权彻底崩溃。一场本意是借刀杀人的行动,最终使满清入主中原,完成了对明朝的灭国之战。

八、王皇后一时糊涂,为武则天选了嫁衣

唐高宗在位时,宠爱妃子武则天。而他的正宫王皇后则心生嫉妒,想要打压武则天。一次,唐高宗临幸武则天,王皇后趁机进言,要武则天“知礼”,不要再沾染皇帝的宠幸。武则天心思机敏,知道王皇后是想羞辱自己。于是她反过来讨好王皇后,让她为自己选一件嫁衣,打扮得美丽动人去见皇帝。

王皇后起初还沾沾自喜,给武则天选了件华丽嫁衣。可当夜武则天穿上这件嫁衣进入宫禁,成功博得高宗欢心后,王皇后的计谋就彻底失败了。从此武则天地位更稳,而王皇后也因这次错误决定而日益失宠。最后,王皇后被废为庶人,而武则天则成为实际上的女皇帝。王皇后想打压武则天,却给了她崛起的契机。这一馊主意直接导致了自己仕途的终结。

结语:

历史并不缺乏错误决策与糊涂行为,它们往往源于人们的私心和目光的短浅。这些馊主意不仅没能达成其创作者的目的,反而给国家社稷和人民幸福带来灾难。

我们不能复制历史的错误,而应当以史为鉴,深刻反思,防止在重大决策中犯下不可挽回的失误。同时,也要保持理性和睿智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8

标签:馊主意   北洋   琦善   明朝   蒙古   禁军   宋朝   满清   皇后   慈禧   著名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