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岁大臣被赐死,断头饭吃了2块肉喝了3杯酒,皇帝看后:放了他

封面:乾隆四十六年的“尹嘉铨案”:一个悲剧与一个时代的残酷

标题:乾隆皇帝的文字狱:尹嘉铨的悲剧与清朝统治者的残酷

正文:

乾隆四十六年(公元1781年),一位年逾古稀的老人被关在刑部大牢中。在被处死前,他从容饮下三杯酒,吃了两块肉,转眼竟得悉皇帝释放他的旨意。

这位老人是谁,身犯何罪被打入死囚之中?皇帝将他下狱又降旨释放,究竟是仁慈宽厚,还是别有用心呢?

“狂傲悖逆”的名臣之后

清朝初期,有一位名叫尹会一的官员,此人雍正年间高中进士,步入仕途后累迁工部员外郎、襄阳知府、两淮盐运使等职,在任期间多有政绩;

他不但是为名臣干吏,还是一位德才兼备的大儒,他著有《健余先生文集》、《四书笔记》等作,在任期间在州县建立社学、宣扬程朱理学,还是一位远近闻名的大孝子,朝野内外皆有声名,就连乾隆皇帝都亲自赐诗褒奖。而前文那位被押入死牢的老人,正是这位尹会一的儿子——尹嘉铨。

可以说,尹嘉铨是名副其实的名臣之后,在这样的家世之下,尹嘉铨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而他也天资聪颖、勤奋好学。后来,他不但考取了举人,历任刑部主事、刑部郎中和大理寺正卿,还在文化上颇有建树,将朱熹《小学》增辑为《小学大全》,另有多首诗文流传于世。

如此看来,这将是一位与其父一样,学问、仕途两面开花的传奇人物。可惜,这位尹嘉铨做学问和做官都还说得过去,但作为皇帝的臣子却有些不知深浅。他在为大清效力半生之后,却因晚年的一次狂悖之举彻底惹恼了皇上,他的命运也因此走向了截然不同的结局。

突遭横祸:请谥风波

乾隆四十六年,皇上西巡五台山,正好路过尹氏父子的家乡保定。此时尹嘉铨早已致仕还乡,听闻此事后立刻派儿子递上了一道奏折。在折子中,尹嘉铨请求皇上降下恩旨,为其父尹会一加谥。

不料乾隆览后大为不悦,批复道:“与谥乃国家定典,岂可妄求?此奏本当交部治罪,念汝为父私情,姑免之。若再不安分家居,汝罪不可逭矣!”

尹嘉铨为父请谥的小心思,其实也不难猜测。乾隆皇帝曾经亲自赐诗褒奖父亲尹会一的孝行,在尹嘉铨看来,为父亲请求谥号应该并不是什么难事,一旦为父请谥成功,自己不仅作为其子与有荣焉,更是可以借此博得孝名。只是没想到,尹嘉铨这份溜须拍马的心思并没有得到皇上的赞赏,反而拍在了马蹄上。

乾隆皇帝的这份批复,在言语之间已经相当不客气了,尹嘉铨混迹官场多年,更是没理由看不出来。可偏偏就是这个老臣不识好歹,竟又递上了第二份奏折,所提要求不但没有减少,反倒变本加厉。一个退了休的三品官,竟然请皇帝批准,将本朝的几个故臣填入孔庙陪祀之列,还在名单的末尾不死心地加上了他父亲尹会一的名字。

乾隆皇帝日理万机,批阅完各地的军政事务,突然发现这个尹嘉铨又递上来一份奏折,皱着眉头看完之后不仅勃然大怒,御笔一挥,写下九个字的朱批:“竟大肆狂吠,不可恕矣!”

于是火速下旨将尹嘉铨逮捕入狱,同时派遣北京、保定两地的官员抄没其家,并清查尹嘉铨的本人著作、所藏书籍和来往信件,务求找到此人欺君罔上的罪证。

小题大做的“文字之狱”

两地官员们得到圣旨后,立刻开始收缴尹嘉铨家中所藏的书籍、信件,光是尹嘉铨的北京故宅中就搜出了大量著作和书籍。并派遣有司官员详加审查,果然从尹嘉铨的文句之中找出不少狂悖不堪的“欺君”之语。

然而,尹嘉铨这两道奏折充其量只能算是不识好歹。说重,则没有贪腐谋反之行;说轻,倒也足够定个妄议朝政之罪。乾隆皇帝为何大费周章搜集尹嘉铨的文句,从严、从重地审判尹嘉铨案呢?

实际上,乾隆皇帝这种从大臣的平日文句中寻找罪证的行为,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文字狱”。

“文字狱”的现象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并不罕见,封建统治者们为了维持文化专制,牢牢地将国家的统治权攥在手里,往往对百姓实行愚民政策,再对文人阶层施以高压,意图钳制臣民的思想,生怕会出现一篇煽动民众、动摇自己权威的文章,于是历朝历代的“文字狱”便应运而生。

然而,“文字狱”并不是每一朝都如此兴盛严苛,越是皇权孱弱或动荡分裂的王朝,皇帝对文化的钳制就弱小一些,而越是皇权专制、统一兴盛的王朝,“文字狱”就越发严苛。到了清朝,“文字狱”的残酷程度更是登峰造极。

清王朝“文字狱”的兴盛,一部分原因是清朝的皇权专制臻于极盛、形势总体上趋于平稳,皇帝有足够的力量控制臣民的思想。另一方面,清朝统治者相对于其他朝代而言,有一个敏感而特殊的身份——少数民族。

因此,清朝统治者对于“文字狱”如此严酷而执着,也就不难理解了。然而,“文字狱”只是清朝统治者残酷统治的一个缩影。乾隆帝以尹嘉铨为例,旨在通过摧毁士大夫的声名脸面,让他们明白在大清皇权面前无法抵抗,最终成为奴才而不再有反抗的勇气。

这个故事是清朝的一幕残酷戏剧,也是那个时代的悲剧。尹嘉铨个人的遭遇是悲剧,也反映出清朝统治者对士大夫的统治手段和心态。而我们后人应该从中吸取教训,借史为鉴,了解历史中那些风云人物的命运,不忘历史,才能更好地认识自己的当下。

编后:这篇文章旨在通过尹嘉铨案这一历史事件,让读者了解清朝统治者对文人的压制和“文字狱”的残酷程度,呼吁大家在当下珍惜言论自由和尊重每个人的声音。只有在公开宽容的社会环境下,我们才能实现更大的进步和繁荣。

参考资料:

1. 《清史稿》 赵尔巽等

2. 《春冰室野乘》 李岳瑞

3. 《保定府志》

4. 《本朝无名臣亦无奸臣——乾隆年间的尹嘉铨案》 林鹄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30

标签:乾隆   皇帝   保定   文句   文字狱   奏折   皇权   断头   统治者   大臣   清朝   残酷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