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安三万里》中,李白被抓下狱,身为好友的高适为何不去救他

《长安三万里》的热映,再次牵起了暑期档对的国漫的关注,这部追光10年力作也确实是诚意满满,电影中展现出了壮美大唐的底蕴,以及在盛世之下那些像大鹏一样奔赴长安追求理想的诗人。这其中以李白、杜甫和高适三人之间之友谊和相逢最为感人,这部电影的主线也是围绕着三人遭遇而展开。

不过相较于电影,真实历史上的三人故事更为精彩。

比如在电影中一笔掠过,晚年高适在面对已经成为阶下囚的李白时为何选择了隐忍和闭门不见。

为何在李白下狱时候,明明是少年知己的高适不去搭救这个昔日的好友呢?

盛唐时期的诗人们,来源:《长安三万里》

永王之乱,李白下狱

在《长安三万里》中,李白、杜甫和高适三人在年轻时确实都很要好,同为科举失利,在长安处处碰壁的三人,还一起相约游历洛阳。三人之中身为洛阳地头蛇的高适,还主动当起了导游角色,带领两位小老弟感受东都的风情。年轻时候的三人,确实也过的洒脱,常常兜里有些碎银就相聚喝酒,过着今朝有酒今朝醉的侠客生活。虽然三人相聚短暂,却是一生都羁绊的好友。

早年的高适(左)和李白(右)在游历途中相逢饮酒,来源:《长安三万里》

但一场蓄谋已久的安史之乱,却改变了三人的人生轨迹。

在安史之乱中,三人都是隶属于官军这一方,但杜甫只身投靠太子李亨(唐肃宗)被封左拾遗,背景不行的李白和妻子宗氏南下庐山避难,而高适则是一直跟在唐玄宗身边以谏臣的身份出谋划策。但相对于仗义执言,而被流放剑南的杜甫,以及在庐山写下“飞流直下三千尺,疑似银河落九天”的李白,高适显然更受重视,在获得唐玄宗信任后成为近臣。

按理说乱世中三人天各一方,应该没有交集才是,但高适和李白却在一个尴尬的场合再次相见。

至德元年,也就公元756年十二月,身为山南东路、岭南、黔中、江南西路四道节度使,手握重兵的永王李璘莫名其妙选择了谋反。他在江陵,招募数万勇士为兵,想要割据江南自命为帝,而且当时为了让自己更具正统性,李璘还大肆招募一些落魄的士子作为幕僚跟随其左右。当时在庐山隐居的李白也得知这个消息,跟了过去充当幕僚。

官至淮南节度使的高适前往平叛,来源:《长安三万里》

这里面的需要注意两个问题:第一个是李白不是不喜欢当官么,为何要去?第二则是为何他要去投靠永王。

先说第一点,虽说李白有着常人所不及的洒脱和乐天派精神,但他并非不愿当官,相反对于入仕他是非常执着的,早年的时候也想靠着妻子以及给权贵作诗求官职,但奈何自己背景和性格太差未能如愿,以至于晚年他看到永王在招幕僚的时候,在立马被响应,其妻宗氏拦都拦不住。

后世很多人说其是永王胁迫的,可实际上在永王阵中他却写出了

“永王正月东出师,天子遥分龙虎旗。楼船一举风波静,江汉翻为雁鹜池。”

这样歌功颂德诗句,哪里有胁迫的样子。

当然李白之所以会加入永王的阵容,主要还是认为他不可能谋反,因为当时永王只是打着进攻安禄山,阻止叛军进入江南的旗号,并没有说取代自己的哥哥这个说法,因此李白在得到永王府的幕僚之后,还自己自诩为诸葛孔明,要辅佐永王击败叛军。

晚年在庐山狂放不羁的李白,来源:《长安三万里》

当然不管李璘到底真的是不是叛变,既然他都敢违抗自己哥哥和父亲的命令。唐玄宗和唐肃宗肯定要派兵平乱,在第一时间得知李璘叛乱后,唐玄宗立马说道

“擅越淮海,公行暴乱。违君父之命,既自贻殃;走蛮貘之邦,欲何逃罪?据其凶悖,理合诛夷”。

并以当时一直反对永王掌管军权的高适为——御史大夫、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淮南节度使平江淮之乱。早在一年前,高适就觉得唐玄宗将各位皇子分封的到地方掌管兵马,会对中枢造成削弱,可能会导致其各自为政,从而和安禄山一样背叛朝廷,可没想此时竟然应验。而自己也因为这个高瞻远瞩的策略,而得到唐肃宗李亨的信任,受命担任节度使的平定叛乱。

就这样,少年时期知己相守的两人,到了晚年却成为各为其主敌人。

安史之乱

不过,虽然李璘号称占领了大唐富庶的江淮地方,甚至还募兵了数万人,但永王叛乱的事来的快,去的也快。以高适为淮南节度使的唐军一出动,永王所掌控的地盘那些忠于大唐的部将们纷纷在内部进行响应,永王内部大将季广琛率先离队,其他人也是做鸟兽散。而永王本人也不幸被部下临阵反水,让江西采访使皇甫侁设伏射毙于大庾岭,尽管李白只是在永王府上担任过2个月的幕僚,但因为附逆得罪还是被一起下狱。

晚年因为永王之乱下狱的李白,来源:《长安三万里》

高适无奈,背负太多

在狱中的李白给了很多人,如王浩然和杜甫等人都写了信但这些人都是一些小官根本就起不到决定性作用,这时候李白的妻子宗氏想到了几十年前的挚友高适,要知道当时的高适已经官至节度使,而且还是唐肃宗身边的红人,如果他肯捞肯定能赦免李白的罪状。

于是他让自己的妻子带上自己写的诗找高适,并夸了高适一番

高公镇淮海,谈笑却妖氛。采尔幕中画,戡难光殊勋。我无燕霜感,玉石俱烧焚。但洒一行泪,临岐竟何云。

想通过两人之间的点滴,让高适念在年轻时候相知的份份上拉他一把。

可正如《长安三万里》中的那样,面对上门的李白妻子,高适却选择了避而不见,以至于失望至极的李白决定和高适一刀两断。最后还是郭子仪和江南宣慰司的宋若思出面求情,才让李白得以流放夜郎。

李白曾经的好友,担任过陇右节度使,最后被封汾阳郡王,官至太尉的郭子仪,来源:《长安三万里》

可能很多人觉得高适位高权重,可以适时帮老友一把,但高适不但不帮忙,连个客套的话也不回,显的多少不近人情。

其实高适之所以没有去救李白其实在雨田君来可以总结为:输不起。

如果换成20岁的高适,他可能会拿着高家枪去救人,甚至劫狱,那个时候的高适还是孑然一身,没有什么顾虑。但这个时候的高适是真的不敢冒这险,高适是边军世家出身,诗人只是一个身份,他首先是一个节度使和军人。

早年的游侠高适,来源:《长安三万里》

高适身上有着军人的理性和原则,他深知就算他求情也未必能让正在气头上的唐肃宗能放过李白。要知道置身于王室父子兄弟争权的纷乱之中,作为外臣想要惨进去如果一步走错可能招致灭顶之灾。

人家唐肃宗和永王李璘是什么关系?

当年唐玄宗生李璘的时候因为样貌丑,被嫌弃甚至于没人带,而当时还是太子的李亨(唐肃宗)不嫌弟弟样貌丑,亲自将其抚养长大,甚至还抱着他睡觉,这样如同父子的兄弟感情,在真正的皇权面前,在皇帝宝座面前,却如同薄纸,说破就破。

而前半生蹉跎了40年的高适太明白这个道理了,看清时局的高适根本不敢求情。

乐观的李白和务实高适,来源:《长安三万里》

此时的高适已经不再是那个刚出茅庐的寒门子弟,已不再是那个在洛阳和李白饮酒,孑然一身的穷小子,他身上承担的是振兴高家的使命,他见证了高家的衰落,也海渴望高家的重新崛起。从一无所有的边塞诗人,再到节度使这个高位,高适走了50多年,他他花费半生时间,才走到今天,不可能因为李白这个几十年未见的“老友”赌上自己的前程。

而且高适在朝中也是因为敢谏言而闻名,得罪了不少类似李辅国这样的奸臣,这些人正找不到手段来对付高适,如果此时为李白求情,势必会引来他们的攻讦。因此从这一点上,我们可以说高适为大局着想,也可以说他为了自己的高官厚禄选择了自私。

设身处地的于高适身上,他做的难道就错了么?

晚年在为李白事情而顾虑的高适,来源:《长安三万里》

当然很多人也根据李白这个事情说高适富贵之后,就忘了曾经一起受苦的知己,但实际上对于的其他能在力所能及之内的好友,高适还是力所能及的去帮助。

比如杜甫。

当年被贬到四川的杜甫穷的都揭不开锅了,于是听闻高适在的彭州做刺史的的他,立马给的高适写信诉苦——“为问彭州牧,何时救急难”。而接到信的高适也是毫不犹豫的答应和接济杜甫。

因此,高适不敢救李白,并非自己薄情寡义,而是李白的罪太大了,根本救不了。

高适和杜甫,来源:《长安三万里》

雨田君说

正如晚年高适在《长安三万里》中回忆一样,他在位不能救李白而说

“他是天上谪仙,大鹏逍遥人间,而我只是一个世间人,在世间盘桓。”

这其实也是在为自己当年没有救李白而懊恼,可高适并没有错,只是立场不同。他的出身、遭遇以及自身的奋斗理想,注定了他是引领时代的奋斗者,注定了他没有李白的浪漫,没有杜甫的哀愁,有的只是那个奋进一生的追梦人。

— the end —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8

标签:长安   李白   庐山   淮南   节度使   幕僚   江南   杜甫   晚年   来源   好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