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功高震主的3位大将,可以轻松取代皇帝,你认识谁?

华夏大地洋洋洒洒几千年的历史进程里,有无数的名将在一次次血雨腥风的战场中脱颖而出,并名留后世。

他们在世之时所累积的众多功绩和威信,能让作为他们主子的皇帝也心生忌惮,处处防范。

对于一个人臣来说,“功高盖主”并不是什么高明的行为。徒加皇帝对自己谋逆野心的猜忌,这样的结局一般也不会太好。

但名将之所以为名将,总有点傲骨在身上。不在自己的事业如日中天的时候更进一步,反倒是退隐朝政,估计多少是有点不愿意的。

伴君如伴虎,究竟是我行我素,享誉朝廷上下一片敬畏,还是急流勇退,隐居乡野保全小命,亦或是另辟捷径?

如下的三位“功高盖主”的将领,他们的所作所为就是对于这个关键问题的不同解答

“赐死杜邮”的白起

作为鼎鼎大名的“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白起的军事才能十分卓越,在战场上的表现更可谓恐怖至极,还有甚者称其为“杀神”。

足以体现这一点的,就有白起在奉命进攻楚国的战略要地——鄢时,所使用的方法“引水灌城”

大量的河水冲进城内,最终溺死人数达数十万。这一结果在任何时候都不是个小数目,更别提里面还有大量的平民百姓。

但残忍的同时,也为秦军带来了巨大成功。楚军主力被重创后,秦军轻松夺得这一战略要地,为之后的战役贡献了胜利条件。

不止如此,白起的残忍还体现在斩首归降的军队

当白起带着军队千里奔袭,并在华阳大败赵、魏联军时,他将俘获的别国大将和士兵统统斩首,总数也达十三万之多

而在“长平之战”中,白起更是以几乎全歼赵军的战绩,平定上党全境,巩固秦军统治。

在这马革裹尸的三十多载春秋里,无数城池在白起手下沦陷,其显赫战功更是令其获得不计其数的加官进爵的机会。

而他的爵号“武安君”更是“以武功治世、威信安邦”的含义,足可见其领兵能力和朝廷威望。

但在后来,高傲执拗的白起却与秦昭襄王在很多政务上发生了意见相左的情况,使得昭襄王对他颇有微词。

再加之当时前线不顺的战况,更让昭襄王对白起的不满日渐提升。

大怒的昭襄王拿白起没有办法,再顾虑到白起此时的地位,昭襄王可谓是进退两难。

而最后,在应侯范雎的推波助澜、以及昭襄王的猜忌下,白起终是被昭襄王赐剑自刎,一代名将就这样退出历史舞台。

“急流勇退”的王翦

与“武安君”白起同是“战国四大名将”的王翦,同样拥有着杰出的军事才能,是秦国统一大业的大功臣。

但与性格高傲、手段毒辣的白起不同,王翦智而不暴、勇而多谋,为秦始皇的统一大业立下汗马功劳的同时,还能全身而退。

王翦从幼年时就开始学习兵法,熟读的同时还能灵活运用。秦国横扫赵、燕、楚三国的战争就大多出自他之手

在进攻赵国时,王翦即使遇到名将李牧这个硬茬,也是巧用反间计将其打败,之后一路势如破竹。

而在王翦带领六十万大军伐楚的时候,他连续五次向嬴政“请美田宅园池甚众”、“以请田宅为子孙业耳”

王翦看似是在贪图钱财和家业,实则却是为了打消嬴政的疑虑。毕竟作为大将领申请重兵攻城,就免不了有自立为王的嫌疑

以上事件,足以看出其军事与谋略的才能之高,可谓沉稳老练、老谋深算。而且,他还远不止于此。

历史书上关于王翦的经历,自他南征百越、秦始皇一统六国后便没有详细记载了。人们常说他是“急流勇退”,明哲保身。

作为秦始皇横扫六国的最大功臣之一,本该将事业更进一步的王翦却没有贪恋朝政,而是选择远离。

如此老谋深算的他,恐怕早已猜到自己继续留任朝廷的结果,于是毅然决定远离这场新的纷争,只留自己征战沙场的英名于后世

“四朝元老”郭子仪

与前两位相同,都是受武庙祭祀的将领之一的郭子仪,他的能力不能说不强,而成就也同样斐然。

武则天执政之时,武举被加入到科举制当中,而郭子仪就是靠着武举出身的,更是当时的一位“武状元”

到了唐玄宗时期,标志大唐由盛转衰的事件“安史之乱”爆发。

此时的郭子仪尚在守孝,但依旧选择重返朝政,提枪纵马保家卫国。

郭子仪带领一众人马在与叛军的作战中也是屡战屡胜,期间收获战功无数。

唐玄宗时期的郭子仪可说是备受重用,到了唐肃宗即位,情况也同样如此。

在这一时期,郭子仪历经多起战斗,最后成功收复被叛军割据的河东、河西、河南的大部分失地,皇帝都称赞他有“再造皇室之功”

郭子仪的这份忠君之心天地可鉴。即使后来遭受谗言陷害,仍旧对朝廷忠心耿耿。

唐肃宗驾崩后,唐代宗即位。

面对这位“两朝元老”,唐代宗自然是不敢怠慢,重用的同时,也依据功绩封官加爵。

毕竟,郭子仪的能力已是历经两朝磨洗,在当时的朝廷可谓是“无人能出其右”

在某次的君臣欢宴,当众人谈到吐番的强大之时,郭子仪流涕上表“乞骸骨”请求退休,却被唐代宗拒绝了。

要知道,此时的郭子仪已经七十多岁高龄,这在古代已经算长寿的了,还未得退休享天伦之乐,可见皇帝是有多需要他了。

而到了唐德宗时期,郭子仪虽然依旧没有退休,但还是被封了几个闲散官职。

不仅如此,德宗面对这个“三朝元老”,更赐号“尚父”,用以表示对他的尊敬。

而在郭子仪死后,德宗更是使用一系列远超常规葬礼制式的规格安葬他,甚至在安福门亲自送葬。

对于这位“功高盖主”的将领,四位皇帝对他不可能没有猜忌过。但他们却同样选择重用他,并且大加赏赐。

其中原因,不止有郭子仪对大唐的一片忠心,还有郭子仪知进退、恃宠不骄的品行,更有皇帝想有人为自己平定天下的迫切需要

可以说,郭子仪的事迹就是人臣“功高盖主”之后,既享朝廷敬畏,又能保全自身的典范之一。

“功高盖主”与“明哲保身”

作为一位人臣,想要达到“功高盖主”的地步很难,而再达到“明哲保身”的地步更是难上加难。

这其中不仅需要强硬的实力,更需要极其老练的谋略。

而即使不论这些,阴晴不定的帝王心思更让人难以捉摸。也许今天刚与皇帝并肩奋战,明天就被皇帝背后捅上一刀。

因此,古往今来能够“功高盖主”的将领就已非常了不起了,更别提留住小命的那一撮。

那么,你还认识其他这样的将领吗?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5

标签:秦国   武举   皇帝   急流勇退   明哲保身   朝政   元老   将领   朝廷   名将   大将   轻松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