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营好还是私营好?两千多年前的汉朝,为啥会对此吵得不可开交?

公元前81年,汉朝召开了一场特别重要的会议,后世史称盐铁之议。

这场会议,当时直接牵动了整个汉朝。从皇帝到大臣,再到地方上很多有声望的大儒,基本上都参与了这场会议。而且,这场会议前后持续了将近五个月的时间!二月份召开,七月份才结束。

而在这场会议上,大家讨论的核心问题,其实就只有一个,那就是汉朝接下来的经济国策。

准确来说,到底是国营经济好?还是私营经济好呢?

或者更直白一点来说,大家讨论的问题焦点,就在于盐铁行业的经营模式。之前在汉武帝时期,食盐和钢铁这两种物资,只有国家才有售卖的权力。但是到了这个时候,大家却对国家专营这件事,产生了一定的疑问。

对于这个问题,当时汉朝高层分成了两派。以霍光为首的很多人,支持私营经济。他们认为,就当时汉朝的情况来看,搞活经济才是首要任务。为了搞活经济,在必要的领域,可以实现国退民进。

同时,以另外两位辅政大臣,桑弘羊和上官桀两人为首的一派,却坚决主张支持国营经济。他们的理由也很充分,这一派认为,国营经济可以更好的控制国家,抑制豪强兼并。而且,国营经济可以为政府提供更加充足的资源,有利于国家整体的强大。

因为这两派各执一词,而且双方的理由都很充分。所以接下来,围绕着双方的观点,大家讨论了整整五个多月的时间。

而且,直到最后,大家其实也没完全达成共识,很多人还是坚持己见。不过到了会议后期,以霍光为首的放开派,却占据了一定的优势,得到了大多数人的支持。

所以等到会议结束之后,霍光这一派,就以皇帝的名义,开始进行政策试点。他们先是取消的国家对酒类的控制专卖,然后又放开了部分地区的铁器销售限制。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盐铁会议。

国营好还是私营好?这个问题,似乎应该是近代才应该讨论的。而在两千多年以前的汉朝,讨论这个问题,似乎让人有一种穿越的感觉。

但问题是,这确实是历史事实。而且,当时围绕着这个问题,汉朝还进行了非常系统和复杂的论证。

那么,到底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之下,汉朝才会讨论这种问题呢?而这场论战,到底又是怎么进行的?为什么最后以霍光为首的放开派,就能占据优势了呢?而这场会议本身,后来又对后世产生了多大的影响呢?

想要更好的说清楚这场盐铁会议,我们其实还得从汉朝经济的发展开始说起。

汉朝的开始,承接当年的秦朝以及秦末战争。因为秦朝的统治,对百姓的压力过大。而秦末战争时期,又对平民阶层,造成了巨大的伤害。所以汉朝开国之后,就采取了‘黄老之道’,作为治国理念。在绝大多数的领域,都选择了无为而治。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治国思想的选择,其实至关重要。

因为这直接决定,接下来整个国家机器,将会以什么样的方式运行。

而在黄老之道的作用下,汉朝初期的社会,就呈现出了高度自由化的倾向。从汉朝开国,一直到接下来汉文帝在位时期,汉朝的经济情况,也开始迅速好转。整个国家,从政府到百姓,都开始迅速积累财富。

但这种情况,也未必就只有好处,没有坏处。要不然的话,后来汉武帝也就不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了。

经济领域高度自由化,除了会让国家财富迅速增加,让百姓更加富足之外,也会带来很多负面因素。比如说,在经济发展过程当中,会出现很多不正当的竞争。有些豪强或者官员,会靠着自己的地位优势,去欺压平民,从而快速积累财富。

再比如,因为社会高度自由化,整个国家的思想,会变得极度自由。而这种极度自由的思想,势必会导致很多传统道德观念的崩溃。

就比如说传统的婚姻关系,在文景之治时期,就有点脱离我们对古代的传统印象了。汉武帝他妈,在入宫之前,就曾经嫁过人,还给人家生了一个女儿。后来因为有个算命的,说她有可能做皇后,所以她就直接离婚了,然后就找关系去了太子府,后来一步步成了皇后。

同样,汉朝中期的两位绝代名将,卫青和霍去病,他们的母亲,也都有私通的经历。严格来说,卫青和霍去病,其实都是私生子。这件事在史书上,是有明确记载的。

同样的事情,如果拿到宋代之后,拿到程朱理学盛行的时代,大家肯定会觉得很不可思议。但是放到西汉前期,放到当时的思想背景下,大家其实并不觉得有什么问题。在当时的人看来,这些事情,其实都很正常。

而这些事情的背后,其实都隐藏了一些经济规律。因为西汉初期经济高度自由化,导致西汉的社会整体,也开始更加自由化。

有些道理,其实是古今通用的。

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到了汉文帝在位后期的时候,很多有远见的高层社会精英,开始思考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这些社会精英,严格来说,并不代表某一个社会群体。他们的意见,只是代表了他们自己。


但有意思的是,不管他们隶属哪一个政治势力,亦或者他们彼此之间有可能是政敌。这些精英对于解决这个问题,意见却是出乎意料的一致。

大家一致认为,如果任由社会这样自由发展下去,一定不是什么好事。到了一定阶段之后,等到社会经济发展的差不多了,政府必须得加强管控力度。否则的话,社会整体很有可能会彻底崩溃!

历史证明,这些西汉精英的意见,是正确的。当然,如果从今天的角度来看,肯定不是全对。

不过至少对于西汉当时的情况来说,他们的判断是对的。

从汉文帝在位后期,一直到汉武帝即位初期,这期间大概过了将近二十多年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西汉的精英阶层,达成了一些共识。也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汉武帝后来开始独掌大权。然后就开始罢黜百家,推行察举制,接下来就开始打匈奴……

而在经济领域,最开始的时候,汉武帝其实还没来得及管。毕竟,当时的人,还意识不到经济领域的重要性。就算是汉武帝本人,也没觉得经济有多重要。

直到汉武帝登基十多年之后,大概到了霍去病打河西走廊的时候,汉武帝才意识到经济问题有多重要。

因为那一年,汉朝国库终于打空了。

从汉武帝决定打马邑之战,一直到霍去病崛起,这期间大概过了十多年的时间。在这十多年的时间里,汉武帝凭借着文景之治留下来的雄厚家底,一步步把战场转移到了匈奴腹地,开始逐渐压制匈奴。

不得不说,文景之治留下来的家底,真的是很雄厚。哪怕是汉朝全国开战,也能支撑十多年的时间。但问题是,再厚的家底,也架不住战争的消耗。所以到了霍去病打河西走廊的时候,汉朝的国库,终于开始被打空了。

所以接下来,一个很关键的问题,就摆在了汉武帝面前。

到底该去哪里搞钱呢?

对于这个问题,如果换做比较平庸的皇帝,肯定会第一时间下决定。简单啊!多加税呗!既然前线要打仗,那就只能提高税率,让整个国家来买单。这个方法,也是最简单最直接的方法。

比如后来明末的崇祯皇帝,就是这么选择的。

但是汉武帝作为一代雄主,千古一帝,水平自然比崇祯皇帝高很多了。汉武帝很清楚,税这种东西,是不能随便加的!因为如果随便加税,权贵阶层一定有各种方法合理避税。而且,在收税过程当中,权贵阶层一定会中饱私囊,加重税收负担。

最后,负担只能全部落在老百姓头上,逼得老百姓不得不造反。


所以,如何制定一套有效的制度,合理从全国各个阶层收钱,这就成了一个很关键的问题了。

就是在这个时候,一位经济奇才,出现在了汉武帝面前。这个人,就是桑弘羊,也就是后来在盐铁会议的时候,和霍光吵架的那个人。

桑弘羊从小就是一个数算奇才。据说从很小的时候开始,桑弘羊就以算学能力,闻名整个洛阳。后来,桑弘羊稍大一些之后,就被汉武帝征召,去京城那边做了专门负责经济的官员。

那时的桑弘羊,还很年轻,职位其实也并不算高。但是接下来,桑弘羊给汉武帝出了一大堆主意,帮助汉武帝搞了一大堆钱。

这些搞钱的新制度,如果细说起来的话,其实比较复杂。简单来说,就是当时桑弘羊想出了好几个制度,完美覆盖了汉朝国内几乎所有的阶层,可以合理的从他们手里拿钱。

对于最顶级的权贵阶层,汉朝当时执行了严格的酎金制度。不管你是老刘家的亲戚,还是某个开国功臣的后代,都得按时祭祀开国皇帝刘邦。在祭祀的时候,你得缴纳足够多的钱。至于钱的数量,则是按照这个权贵治下的人口数量来计算。人口越多,收的钱就越多。

而如果缴纳的钱不够,不好意思,不管你祖上是谁,给汉朝做过多大的贡献,一律得剥夺爵位,打落下一个阶层。而且,靠着这个制度,汉武帝还解决了不少老刘家的诸侯王。据说最多的一次,汉武帝一次性摘了一百多位诸侯王的帽子。

而对于富商阶层以及中产阶层,桑弘羊则是又想出了很多办法。比如说,假民公田、盐铁收归国营、算缗告缗制度、重新铸币等等。在这些制度的合力作用下,当时西汉的很多富商以及中产阶层,几乎被瞬间洗劫了一次。很多原本特别有钱的大富商,就此彻底一蹶不振了。

因为这些制度太复杂,而且解释起来太费劲,我们也就不多说了。总之,桑弘羊搞出来的这些制度,合理的洗劫了西汉所有阶层。然后,西汉的民间财富,迅速集结到了国家手里,然后就转变成了战争资源。

就这样,有了这些资源的支持,汉朝国库的腰包,瞬间就又鼓了起来。所以接下来,汉朝开始再次大规模进攻匈奴,彻底把匈奴打回了漠北。

此后,汉朝又开始大规模向外扩张。东越、南越、西南夷、西域……所有和汉朝沾边的区域,几乎都被汉武帝揍了一圈。

不得不说,汉武帝的扩张,确实很有效果。经过汉武帝的扩张之后,汉朝的国土面积,比之当年从秦朝手里继承下来的地盘,至少增加了八成以上,几乎快要翻倍了。

但同时,连年战争对于汉朝国力的消耗,也是极为致命的。所以到了汉武帝在位后期的时候,汉武帝也不得不重新调整国策,重新开始休养生息。而到了汉武帝在位末期,随着那场巫蛊之祸发生,导致西汉高层大规模动荡。这种动荡,也导致西汉国家整体,彻底停止了所有的大动作。

就是在这样的状态下,汉武帝去世了。然后,汉武帝的小儿子刘弗陵,接班成了新皇帝。

因为小皇帝刘弗陵接班的时候,仅仅只有八岁,根本无法治国理政。所以汉武帝去世之前,就又选了四个辅政大臣,辅佐小皇帝。这四个辅政大臣,一个是之前为汉武帝搞钱的桑弘羊,另外三个,则是汉武帝身边多年的近侍,霍光、上官桀以及金日磾。

然后,历史正式进入了汉昭帝的时代。

在进入汉昭帝时代之后,最开始的时候,因为汉朝高层换了掌门人,所有人都在小心翼翼,暂时还没人考虑经济问题。直到后来,大概在汉武帝去世一年多以后,四大辅臣之一的金日磾,因病去世,打破了权力平衡。

金日磾去世之后,剩下的三位辅政大臣,形成了两个小团体。一个是以霍光为首,另一个则是以上官桀和桑弘羊为首。这两个小团队,彼此的政见存在很大的差异。再加上为了争夺权力,彼此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深。

同时,随着西汉高层逐渐稳定,汉武帝时代留下来的很多经济问题,也开始暴露出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意到这些问题,讨论的声音也越来越大。

就这样,等到汉昭帝即位六年之后,经济问题开始成了全国都重视的关键问题。同时,这个问题,也成了当时汉朝高层两派之间,斗争的关键问题。如此一来,这个问题的答案,将会直接决定接下来汉朝高层由谁掌权,以及汉朝未来的经济发展方向。

以上这些,就是盐铁之议召开之前,大致的历史背景。虽然这些背景当中的很多事情,和盐铁之议关系不大。但如果不知道这些背景,我们恐怕很难理解盐铁会议的复杂情况。

这不光是一场高层权力斗争,也是关系到汉朝整体国策制定的关键会议。而且,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也是对汉武帝时代功过是非的一场大讨论。这场会议的结果,将会直接决定未来汉朝的历史走向。

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盐铁会议召开了。

公元前82年,就在小皇帝刘弗陵刚满13岁的时候,很多大臣开始上书,要求在一些重要领域进行放开,允许民营经济进入。同时,以霍光为首的一派,被另外两位辅政大臣压制,不得不开始寻求翻盘的机会。

于是接下来,霍光这一派的官员,就开始暗中推波助澜,提出要讨论经济形势。当时霍光这一派,主张在一些关键领域进行放开,可以称之为改革派。而以桑弘羊和上官桀为首的一派,则是主张继续执行汉武帝时期的经济政策,我们可以称之为保守派。

就这样,在这一年六月,改革派官员杜延年,主动上书,提出要召开一次会议,邀请全国各地的大儒,来中央讨论经济问题。对此,小皇帝自然不太懂,只能任由几个辅政大臣操控。而几个辅政大臣,也需要这样一个机会,来进行一场较量。

所以很快,汉朝中央就决定,要正式召开这场会议。

而接下来,由谁来参加这场会议,这就成了双方斗争的一个焦点。毕竟,哪一派参加的人数更多,就越有可能在接下来的会议当中获胜。就这样,从这一年六月开始,大家围绕着参会人员的名单,较量了半年的时间。

直到半年之后,到了第二年年初,参会名单才彻底确定。按照当时汉朝高层设置的规则,全国范围内,每个郡或者诸侯国,可以推荐一个民间的知名人士,参加这次会议。而京城地区,则是可以推荐六人,中央直属部门推荐两人。

就这样,最后,一共有六十多位民间人士,以及汉朝高层的几位重要官员,齐聚京城,开始讨论经济政策的问题。

这大概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全国范围内的经济讨论会议了。

在这场会议开始之前,双方不约而同把讨论的焦点,定在了盐、铁、酒等物资的垄断问题上。

之所以要从这些问题开始讨论,原因其实很简单。首先,这些行业有巨大的利润,当年汉武帝正是靠着这些行业收归国有,才有了持续的现金流,可以持续打仗。其次,对于开放派来说,他们也想先讨论这个问题。

因为反对这些行业国有的,都是那些最顶尖的大富商,以及很多顶层权贵。只有得到了这些人的支持,霍光这一派,才能得到更多政治力量,可以和另一派相互抗衡。

这里我们得先来打个岔,先说一下当时这些垄断行业,利润到底有多惊人。

举个例子,比如说汉武帝时期,四川地区的钢铁大亨卓王孙,家里特别有钱。这个卓王孙的女儿,就是历史上特别有名的卓文君,然后被那位著名辞赋家司马相如给拐跑了,后来还留下一个当垆卖酒的故事。

后人在读这个故事的时候,注意的往往都是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爱情故事。但实际上,有关卓王孙的记载,其实更加有趣。

据史书记载,卓王孙特别有钱,家里养了上千名仆人。而且后来,卓文君出嫁的时候,卓王孙一次性就拿出了百万钱,以及上百名仆人。据后世史学家推测,卓望孙的身家,哪怕不算铁矿的开采权,光是各种田宅以及现金之类的资产,也至少应该在千万钱以上。

一千万钱的家产,到底是一个什么概念呢?

要知道,汉武帝时期的普通士兵,一年的军饷,也就是四千钱左右。也就是说,卓王孙的家产,可以养两千五百个士兵,给他们发至少一年的工资。而霍去病打漠北决战的时候,麾下也就只有五万精锐而已。

所以,不算武器装备的话,二十个卓王孙,就可以支持霍去病,打一次封狼居胥级别的战争了。

而当时的卓王孙,也只是在四川地区内部,比较排得上号。真要拿到全国范围内,比他更有钱, 比比皆是。食盐、钢铁、酒水这种物资,可以带来的利润,绝对超乎想象。

所以,当霍光放出风,想要替这些人说话的时候,这些昔日的大商人,以及家产和钢铁、食盐等资源有关的权贵,都开始疯狂支持霍光。他们很清楚,一旦霍光在盐铁之议当中获胜,那么接下来,他们的好日子就来了。

至于说汉武帝当年推行的其他政策,从当时的局面来看,暂时还不能动。比如说酎金制度,这不单纯是为了搞钱,更是为了限制地方诸侯王。所以,最适合拿出来讨论的,就是盐铁垄断的问题。

就这样,公元前81年二月,随着各方面都准备的差不多了。盐铁之议,正式开始了。

据史书记载,在接下来长达五个多月的讨论当中,政府方面的发言人,一共发言一百一十四次。而民间代表的发言次数,史书上则是没有记载。

但有一点,我们很清楚。

那就是绝大多数的民间代表,都主动支持放开,希望政府能够开放相关行业的垄断。

这对于放开派,或者说对于霍光本人来说,无疑是一个好消息。显然,在之前的选择与会人员的时候,霍光这一派,付出了大量的努力,所以才有了这样的成果。

整个会议,持续了整整五个月的时间。所以,如果我们想详细说明,当时他们到底都是怎么讨论的,确实不太现实。而且,当时的史官,也没有记载这么多内容的能力。但对于当时双方各自的观点,我们还是能简单说明白的。

首先,保守派认为,坚持相关行业国营,可以确保国家有更多的利润,更有利于国家强大。

然后,开放派认为,对于国家整体而言,坚持国营不如选择开放。因为在国营过程当中,很多相关负责人,会利用这个机会,中饱私囊。这样做的效率,远不如直接市场化效率高。

接下来,保守派开始反驳。保守派认为,所谓的贪污,只是个别现象。只要加强内部整顿,强化内部监察制度,让相关负责官员,不再贪污,国营制度远比民营更有利。

而开放派对此则认为,单纯靠监察手段,不可能杜绝国营领域的贪污现象。而贪污现象一旦存在,势必会导致很多官员拥有大量财富,继而争取更高的政治地位,不利于国家内部稳定……

这些会议内容,后来被一个叫桓宽的人整理了一下,写了一本书,叫做《盐铁论》。

围绕着这些问题,双方你来我往,讨论了几个月的时间。而在根本理念上,双方却又都是寸步不让,谁都无法说服谁。

对于当时双方讨论的这些问题,我们可先跳出来,先来想另外一个问题。

请问从现代的角度来看,保守派和开放派,到底谁的思路,才是正确的呢?

从现代经济学的角度,我们其实轻易给出答案:当时两派的观念,其实都对。在这场争论当中,其实没有真正的反派。双方的出发点,其实都是为了让国家变得更好。

但问题是,因为他们代表的阶层不一样,所以他们最后的观点,就有可能截然不同。

桑弘羊和上官桀代表的,是西汉官员阶层。在他们看来,暴利行业由国家控制,更有利于国家稳定。而对于下面支持他们的官员来说,只有维持住行业垄断,他们才能从中取利。

至于霍光,他代表的,则是西汉的富商阶层和地主阶层。对于这帮人来说,人家原本生意做的好好的,赚了很多钱。那些顶级的富商,最开始的时候,也可能是通过自己的勤劳,攒下了第一桶金,然后不断利滚利,攒下了丰厚的家业。

然后,某天国家忽然一个命令下来,自己的饭碗没了。以后整个行业没了,自己也不知道接下来该干什么去了。

所以,对于双方身后代表的人来说,各自的观点都是对的。区别只是在于,哪一方的力量更强。推行那种制度,对国家好处更多,弊端更少。


至于说找出一种完美的方案,可以照顾到所有人的利益。不好意思,在古代的生产力条件下,这不可能。

在接下来的讨论当中,很快,大家就从盐铁行业的垄断出发,逐渐升级到了对汉朝所有经济政策,乃至汉朝治国纲领的讨论。大家甚至开始反思,汉武帝时期的大规模开疆拓土,以及高度中央集权,是不是也存在一些弊端。

而经过激烈的交锋之后,以霍光为首的开放派,开始逐渐占据了优势。而他们占据优势的原因,也不是因为他们的制度,就一定是更好的。只是因为他们的方案,更符合当时西汉大多数人的利益。

汉昭帝时代的西汉,经过多年的发展之后,已经彻底步入到了封建社会阶段。在这个阶段,地主阶级的实力,远比少数官员阶层,更加强大。因为身后代表的力量更强,提出的方案符合当时绝大多数人的利益。所以最后,在这场大讨论当中,霍光赢了。

当然,以桑弘羊和上官桀为首的保守派,也不算彻底输了。他们依然还是坚持自己的想法,而且有很多的支持者。

就这样,在经过五个月的讨论之后,这场盐铁之议,最后以改革派占据优势而结束。而等到会议结束之后,霍光马上以皇帝的名义下旨,将原本由国家垄断的酒水行业和钢铁行业,彻底向民间开放,允许民间商人介入。

在此之后,越来越多的行业,开始从国营垄断,走向了市场经济。但是不得不说,放开之后,地主阶层的土地兼并速度,以及那些富商压榨平民,获取财富的速度,迅速提升。

从整体上来看,开放之后,西汉的经济情况,确实有所好转,社会整体财富迅速增加。虽然这其中只有一小部分蛋糕,被分给了普通平民阶层。但就是这一小部分蛋糕,依然缓解了当时的社会矛盾。

但同时,财富和土地的迅速集中,也进一步加速了土地兼并的速度,这就为后来西汉后期的很多事情,埋下了一个伏笔。

所以,没有最好的制度,只有最合适的制度。任何制度,其实都有其两面性。

除此之外,这场盐铁之议,对当时的汉朝高层来说,也产生了很大影响。自此之后,霍光这一派,开始在高层占据了上风。所以接下来,桑弘羊和上官桀等人,就只能阴谋发动政变。他们打算直接干掉霍光,甚至废了汉昭帝,改为拥立汉武帝的第三个儿子做新皇帝,以此来实现他们的政治主张。

但可惜的是,最后,这场政变,还是被霍光给粉碎了。在这之后,反对派彻底被霍光消灭,霍光开始在汉朝中央一家独大,成了名副其实的权臣。同时,因为霍光的掌权和开放思路,接下来的几十年里,汉朝开始走开放经济的路线。

于是再之后,历史上著名的昭宣之治,就逐渐出现了。

这就是历史上真实的盐铁之议。

盐铁之议,开头确实只是讨论国营经济的垄断问题。但是到了会议中后期,大家讨论的问题,早已不再局限于此,而是提升到了全面的经济制度,以及治国思路上面。

所以,这场会议,对于西汉中后期的历史来说,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从很大程度上,直接决定了后来西汉高层的治国思路。同时,这场讨论当中,所产生的很多问题,也成了后来困扰历代封建王朝,上千年的问题。

如何治理贪污,如何把控国营经济,如何把握经济繁荣和稳定的尺度,如何收税……这些问题,接下来的两千多年里,在整个封建阶段,始终没有被彻底解决。虽然后世有很多著名的改革家和政治家,都尝试过解决这个问题。

比如说王安石、张居正等人,就都提出了各自的思路。但他们的方法,却依然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当然,就算是没能彻底解决问题,他们的思路,也依然给后世留下来宝贵的财富。而他们走过的路,也让后世不断警醒,可以避免走很多弯路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4

标签:汉朝   王孙   汉武帝   西汉   阶层   高层   私营   对此   制度   会议   国家   经济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