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浙江挖出价值5亿的金丝楠木棺材,成功揭开“黄金头”迷案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引言

古代的丧葬制度不止体现在需要后人守孝,在陪葬品以及棺椁使用规格上都有着严明的等级之分。

而在2011年,浙江宁波的一次考古挖掘中,考古人员在其中的主墓室内,竟然发现了一口重达1500斤,价值约超过5亿的金丝楠木棺椁,这在整个考古历史上,都是是一件十分罕见的事。

人们不禁好奇,这个棺椁的主人是谁?

他的身上又有着什么样的传奇故事?

一帆风顺的晋升之路

经过考古团队的一番查证之后,发现这个金丝楠木的棺椁主人不是别人,正是南宋的权臣史嵩之。

史嵩之是南宋朝廷的人,南宋相比北宋来说,军事力量更加低落。

然而南宋的统治者依旧重文轻武。

南宋期间,经济发展繁荣,尤其是市民经济的发展,使得江浙一带地区十分繁荣。

当时的南宋政权偏安一隅,由于官本位的思想,南方文人在天时地利人和之下,纷纷考取功名以谋求一官半职,史嵩之也是其中一位。

相比于平民阶层的子弟来说,史嵩之在出生的时候就已经赢在了起跑线上。

史嵩之墓

他的曾祖父史浩一度官拜右丞相,而他的叔叔史弥远,则是继韩侂胄之后的又一权臣。

如此显赫的家庭,为他之后的为官之路扫清了不少障碍。

也正是如此,从他做官之后就一路晋升,担任了多个重要职位。

最后官至南宋右丞相,进入南宋的权力中心。

虽然整体上来看,史嵩之的为官之路好像并没有什么出现大的过失。

最后甚至成功做到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

然而被为后世评价为“权臣”的他,是否真如上面所说那样一帆风顺呢?

答案是否定的,原因其实就在于南宋时期朝廷内部不得不提的一个问题:到底是要北归收复失地,还是偏安南方,安心做个“南方朝廷”。

摇摆不定的心思

从南宋建立开始,朝廷内部包括民间一直都有争议,到底是北归还是守南。

民间的声音自然是希望北归,毕竟当初汴梁失陷,大批北方人逃亡到南方,心里对于故土的思念和执念还是比较深切的。

而朝廷内部当初与宋高宗南下的臣子,也有一大半是来自北方。

他们也希望能够一雪前耻,收复失去的北境之地。

宋高宗赵构

然而在高宗眼中,收复北境就意味着自身权力的动摇。

这个皇位就要交回他人手中,所以在各方因素的影响下,他选择了议和。

宋高宗之后的几任君主,也都或多或少的选择了议和。

究其原因,主要是自身军事力量的薄弱,南宋向来重文轻武,军队制度也非常不合理,文武两官互相牵制,就导致了在战机来临之时,无法做出有效及时的决断。

直到宋理宗时期,金国的北方出现了更加强大的国家蒙古,他们一直都想吞并灭亡金人。

然而金人顽抗,一直都拿不下,此时他们想到了南方的宋朝,想要利用南北夹击的战术对金国实行吞并。

蒙古派人来到南宋与史嵩之商议联合抗金的事宜,协助蒙古军队的同时为蒙古准备粮草,事成之后,南宋将会得到河南这一块的地界。

宋廷在史弥远的决策之下,同意了这一个要求。

史嵩之派出了江氏叔侄以及孟珙一同攻打蔡州。

最后蔡州被攻破金国灭亡,史嵩之也正因为这一战而声名大噪,被理宗重用。

虽然金国灭亡,然而蒙古所约定的河南之地却并没有兑现,这也导致了后来的端平入洛。

这时的理宗年轻气盛,希望能够建立更多的军事功绩。

在郑清之等人的主战派支持下,理宗决意发兵北上。

而身为京湖制置使的史嵩之,也成为了这次军事行动的关键人物,他负责为军队筹措粮草。

然而史嵩之这次并不是主战派,他对这次的行动十分的反对,并且上书辞去官职,但是最后还是勉强继续担任。

宋理宗赵昀

此次行动对于向来想要回归北地的宋人来说,是非常有希望的一次军事行动。

宋军也是势如破竹,一度打至汴梁和洛阳周边。

然而由于粮草不足,当时的统领操之过急,将军队分开,导致被蒙古绕后偷袭,宋军大败而归。

在事后的调查之中史嵩之则是一直不顾及朝廷诏令,不召集粮草,导致宋军粮草不齐战败,最后被免职。

没过多久蒙古发兵南下攻打宋朝,虽然在宋军的坚持之下一直都未能够取得进展,然而由于襄阳被献,边境告急,史嵩之又再一次被启用。

这时的朝堂之上,主和派的声浪已经盖过了主战派,而理宗也有此想法。

所以史嵩之在行事处理之上都是想要和谈的架势,但是这样的行动还是招致了多人反对。

监察御史王遂曾说史嵩之本就不知晓兵法,性情又骄奢嚣张,让他留在襄阳,襄阳就会有忧患

不过在史嵩之被文官抨击之前,蒙古就已经开始了自己的围攻江陵行动。

这时史嵩之的老部下孟珙正好回来,于是在史嵩之的授意之下,成功解决了江陵的险情。

这次的指挥也使得他再次得到了理宗的重视。

史嵩之

在接下来的很多行动中,孟珙接连打下胜仗,使得史嵩之一路高升。

然而在这样的情况下他还是主和,最后和谈未果,蒙古借机南下。

史嵩之发挥了自己的才能,将蒙古接连不断的进攻一一化解,使得蒙古只好退兵继续议和。

由于对丞相之位的渴望和振兴史氏的愿望,导致他一直都在追随逢迎着理宗的心思,一力推进南宋朝廷主和的进程,招致了许多批评之声。

在成功振兴史氏之后,史嵩之的用人缺点越来越明显。

对于阻碍自己事业的人他就会加以除去,当时人称“乔失之泛,李失之狭,史失之专”

在这样的情势之下,他随心所欲的专权,甚至就连父亲过世他都不愿意回家丁忧。

这对于当时崇尚程朱理学的朝堂是不能够接受的。

他的行为招致了大片的反对声浪,连他的侄子都站出来上书表达不满。

此时的理宗因为群臣反对和舆论的压力,放弃继续起用史嵩之为相。

而史嵩之在这一次下台之后就再也没有回到朝堂,他的为官之路就此终结。

价值连城的替代之头

不管是从史嵩之曾担任的职位,还是以史嵩之的家庭背景来看,他使用金丝楠木的棺椁还是比较合理的,但是随着棺椁出土而出现的“黄金头”传言是怎么回事?

相传是因为史嵩之树敌颇多,在史嵩之死后,有人将他的头颅砍下,使得他变成一具无头尸身,而史家则是花费重金,为他制作了一个“黄金头”随他下葬。

虽然传闻不足信,但是由于史嵩之的身份特殊,而且若是真有黄金头的存在,那么对于考古界来说也是一个大进展,然而现实却给了考古人员当头一棒。

由于这座墓葬被发现时,已经是在村民举报有盗墓的情况之后了。

当考古人员来到现场时,首先发现的是多个深长的盗洞,打通了主墓室和副墓室。

这样的情况也就说明了这座墓葬可能被严重破坏,考古人员得不到太多的有价值线索。

在进行抢救性发掘之后,首先进入考古人员视线的是副墓室。

这个墓室埋着史嵩之的继任妻子,墓室出土的随葬品也非常少,这与其身份是非常不相符的,所以被考古人员判定遭到了破坏。

除了副墓室之外就剩下主墓室了,由于墙上有盗洞,考古人员的期望已经降低到最低。

随葬品的存留已经难以保证了,所以本着抢救的原则只能尽力保存。

史嵩之夫妇墓

打开主墓室之后,映入眼帘的就是摆放在墓室之中的棺椁,而棺椁的周边并没有发现太多的随葬品。

不仅如此,棺椁也有可能被人打开过,里边的陪葬品很可能被洗劫一空。

然而经过考察之后发现,这个棺椁是保存较为完整的,这给了考古人员一丝期望,棺椁之中的陪葬品有可能并没有遭到破坏。

事实证明这个判断是正确的,在棺椁之中发现了大量的丝织制品和玉器金银制品。

这对于考古人员来说是最大的收获之一。

史嵩之墓出土的玉佩

在检查陪葬品的同时,考古人员也对史嵩之遗留的骨骼进行了比对和检测。

虽然时间久远且骨骼有所残缺,但是经过科学技术的鉴定,史嵩之并没有遭到斩首。

同时棺椁之中并不是黄金头,而是他真正的头骨。

这个流传了千年的“黄金头”传闻就此被打破。

结语

虽然千年传闻的“黄金头”到头来终究是一场空,但是在史嵩之的墓中留下了大量的丝织品。

要知道南宋时期的丝织业发展迅速,且样式精美华丽。

这些出土的丝织品为研究南宋时期具有重要的意义。

同时史嵩之所用的棺椁也是用非常名贵的金丝楠木制成的。

楠木由于名贵常常只被适用于皇家与地位极高的大臣之中。

而此次所用的楠木量之大,价值之高,这足以用来研究关于南宋墓葬等级制度。

其中还有所带的墓志铭和各类器具,都是能够为考古界研究南宋时期的手工制品样式以及史嵩之本人,完善史书之中的人物记载缺漏有着重要的作用。

直接来说就是,史嵩之的墓就是一座小型的南宋博物馆。

只可惜陪葬品早已消失大半,不然能够为我国南宋时期的研究做出更大的贡献。

而史嵩之作为南宋权臣,其身上拥有着复杂的性格特点和行事手段,尤其是在为官期间他对于战争的态度来回转变值得深究。

在过程之中有着当时朝堂之上愈演愈烈的派系斗争,这都是能够为宋史研究打开新思路和完善内容的有力证据。

虽然后世对史嵩之本人的评说纷扰不断,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在他的决策之下,蒙古对南宋用兵失败,延缓了南宋灭亡的进程,为南宋做出了巨大贡献。

参考文献

《宋史》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8

标签:楠木   襄阳   棺椁   蒙古   权臣   墓室   粮草   南宋   挖出   金丝   浙江   棺材   朝廷   价值   黄金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