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国的女真族和清朝满族是一个民族吗?为什么大金国不梳辫子?

认为金朝人不梳辫子,其实就是一种误解。

剃发留辫并不是清朝人的专利,绝大多数游牧民族都有这么一个习惯,因为他们的气候因素,加上游牧民族的水资源不充足,大多数时候洗不了澡,如果毛发不剃干净,那么就会造成瘙痒,所以对于古代的游牧民族来说,剪头发是常事。

但空口无凭,在南宋时期,到底有没有人见过金国人的“发型”?

很巧,在南宋乾道六年(1170年)的时候,被任命为“泛使”的范成大就出使金国,他在这一路上途经许多北宋的故地,这些故地在当时已经是金朝的领土了,比如北宋的都城开封府,也是在开封的地界,范成大看到了惊人的一幕:

开封的老百姓,几乎都剃发留辫了。

范成大后来作《揽辔录》,把这件事写在了书里。

关于旧京故地的百姓易发,范成大的理解是“民亦久习胡俗,态度嗜好与之俱化”,他觉得是百姓被金人同化久了,所以态度和嗜好都跟着金人改变,这就说明了金人本身就是剃发的民族,而这种习惯在金朝时,也在金国境内扩散。

男子髡顶,月辄三、四髡,不然亦闷痒。余发作锥髻于顶上,包以罗巾,号曰蹋鸱,可支数月或几年。村落间多不复巾,蓬辫如鬼,反以为便。

至于剃发的理由,范成大也说出了自己的见解,那就是为了防止毛发过长导致的“闷痒,在一个月的时间里,金朝人就能剪三四次头发,所谓髡(kun),正是对身体毛发做出处理的意思。

其实范成大所看到的情况,并非是当时的天下独例,在金朝之前的辽朝,同样是游牧民族,也同样有剃发的习惯。

在《契丹国志》,就有对契丹人造型描述的清晰记载:

“又有渤海首领大舍利高模汉兵,步骑万余人,并髡发左衽,窃为契丹之饰”。

契丹人的发型偏向“地中海”发型,他们喜欢将头顶的头发剃去,然后留下头的两侧毛发,适当简单,虽然不是辫子形状,但也雷同,而有的契丹人则是喜欢编成辫子形状,为的是更方便骑马和作战。

除了契丹人以外,宋代著名的党项民族,他们的“发型”也是十分新颖的,喜欢秃顶又戴着一个大耳环。

在1034年的时候,党项首领李元昊意图建国,这是西夏皇权的开始,于是李元昊在西夏境内下了一道“死命令”,那就是全民剃发,不论是党项人还是汉人亦或是其他民族的百姓,全都得遵循李元昊的规则。

“元昊欲革银、夏旧俗,先自秃其发,然后下令国中,使属蕃遵此,三日不从,许从共杀之。于是民争秃其发,耳垂重环以异之”。——《西夏书事》

李元昊的剃发令既是摆明公开对中原王朝的挑衅,也同样是对游牧文化的一种恢复。

事实上,与宋朝同时代的契丹人、党项人、女真人、蒙古人全都有剃发的习惯,他们的发型奇形各异,有的人剃得干干净净,有的人则是把头顶给剃了,留下两边的毛发盘在头顶,总的来说,后世清朝的“辫发”,在两宋时期的游牧民族身上,是能发现一些历史线索的。

而因为西夏、辽朝、金朝对宋朝领土的侵占、人口的掠夺,大量的汉人百姓也被纳入这些游牧民族所建立的政权中,他们也被迫跟着这些游牧民族剃发易服,这才有了范成大出使金国的时候看到的那一幕。

之所以这一部分汉人被迫剃发易服的历史没有明显展现出来,那是因为在古代历史中,辽朝与北宋、金朝和南宋是同一时间线存在的,而中国古代历史又以修史最出色、文化最深奥的两宋史为主要脉络,这就造成了辽、金两朝的服装造型文化是一种冷门文化,其实这段文化比起清朝的金钱鼠辫,更有特色得多。

但关于金朝的“辫发”习惯,也确实经历了不同时期的变化。

在金朝建立之初,在山林里钻出来的女真人强悍且民族意识鲜明,对于被他们所征服的民族和疆域,他们都要求剃发易服,这跟多尔衮后来的剃发令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比如金太宗时期,他就强硬下令让汉人剃发,如果不剃发,那就要被视为“怀念旧国”,等同于谋反。

今随处既归本朝,宜同风俗,亦仰削去头发,短布左衽,敢有违犯,即是犹怀旧国,当正典刑,不得错失。——《大金吊伐录》

而当时的女真人发型,就是有辫子的头发,他们结合了契丹人的发型,自己琢磨出了这套更具有女真特色的发型,男人就是剃发留辫,置于脑后,辫子则是两条,看起来似乎并不雅观,但当骑马驰骋的时候,却是非常潇洒。

男性是剃发留辫,女性则是将头发梳成辫子然后盘起来,事实上,不论是金朝还是清朝,对于女性的发型束缚并不大,盘头发是自古以来绝大多数民族女性一贯打理头发的方法,因为她们不上战场,所以头发的多与少,并不会有太多的影响。

妇人辫发盘髻,男子辫发垂后。耳垂金银,留脑后发,以色丝系之。

最值得一提的是,金朝人初初的发型是有“色丝”系在一起的,这就让这些辫子看起来很有特色,具体为什么这样设计,估计是为了充实观赏感。

但金朝人的“强硬政策”能得到全面实施吗,后世的多尔衮之所以能够顺利推动剃发令,那是因为大明朝确实亡了,灭了明朝的李自成又被清朝灭了,所以当时的汉人百姓无汉人政权可以依附,只能剃发,可金朝的南方还有偌大的宋朝廷,金朝的“女真化”能成功吗?

答案自然是不能。

以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著名将领李显忠为典范,宋金对峙时期,从金朝疆域“返回”宋朝的人并不少,他们都是在金朝待得不如意了,或者是找到了归国的机会,便暴起反抗,击杀大量金人后回归故国,而辛弃疾和李显忠都曾是把金人搞得灰头土脸的英雄人物。

所以同样的道理,北方的汉人或许对宋朝的认同感不强,毕竟宋徽宗、宋钦宗耻辱地亡国,但当女真人要对他们剃发,要灭亡他们心中的传统思想的时候,他们肯定是想回归自己的文化族群,于是便有了反抗。

金朝统治者强硬,汉人则更硬,以杀止杀。

1128年,宗泽对宋高宗上书的记载中就提到被金人所占领的领土上,汉人百姓因为剃发令被逼得自保山寨,而这里的人数不计其数,对于金人来说,宋朝军队或许不可怕,这些拼了命的汉人才是大麻烦,因为他们在金朝的疆域里就是大炸弹,随时对金人造成致命威胁。

河东、河西不随顺番贼,虽强为剃头辫发,而自保山寨者,不知几千万人。

这些拒绝剃发,或者是被强迫剃发后决定报仇的汉人们,他们无时不刻希望南宋朝廷能接应自己,同样也在金朝境内打响了民族保卫战,其实这一批人在宋金斗争历史中的重要性丝毫不逊色于官军,或许他们的装备并不精良,但确实将金人对南方的管理打乱得一塌糊涂。

在1129年的时候,宋代著名的“传奇外交家”马扩就以“五马山起义军”为力量和金人对抗,与此同时上书宋高宗,向宋高宗说明金人在北方的咄咄逼人,逼迫汉人剃发易服,试图消灭汉人思想,所以他们奋起造反,也同样希望能够早日南归,回到宋朝廷的怀抱。

“时方金人欲剃南民顶发,人人怨愤,日思南归”。

汉人大规模的反抗,对金人的打击其实是十分沉重的,自始至终,金人对宋朝廷的“碾压局面”,大多数时候都是统治者的软弱造成的,事实上汉人如果真的反抗起来,金人根本承受不住汉人的袭击,一是因为金人的本部民族人数太少了,二是长时间以来,他们根本敌不过基本盘充足的汉人。

所以为了安抚汉人,金朝廷在此后连续多年,都提出了取消剃发令,宣布尊重汉人发服,这才让躁动的汉人渐渐平息了下来,虽然仍有汉人在金国境内造反然后回国,但最起码在基本的秩序上,得到了稳定。

很多汉人眼见金朝廷的不执着,还有南宋朝廷的懦弱,便平息了南归的心思,在北方继续生活了。

但这还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乃是金人自己都渐渐因为汉化失去了这些剃发的习惯。

金人在建立政权后一直都在汉化,曾经统治金人的辽朝在后期本就是高度汉化,金人继承了辽朝的制度遗产,所以金朝政权就有很高的汉文化特色,除此之外,为了更好的融入中原圈子,以及将金人落后的社会制度改变,金人必须得选择先进的汉文化。

汉化带来的结果是不言而喻的,金人摒弃了自身的落后传统,学习汉文化、甚至是大量任用汉人官员,长此以往,汉文化在金朝的比重越来越高,有的金人贵族甚至连女真语都忘了,专习汉文化,自然而然的,他们的习俗和生活习惯,都往汉人传统靠拢。

金人的强大核心在于女真强悍的军事实力,这种军事实力又是来自于女真人曾经恶劣的生活环境、原始的社会文化,因此他们在汉化之后,核心的军事力量跟着衰弱,渐渐地,女真人就被蒙古人反攻了。

所以金人的失败是文化斗争的失败,在金朝后期,高度汉化的金人和汉人几乎没区别,只有极少数的金人贵族还保持着剃发留辫的习惯,大多数金人都是长发垂肩,失去了野性的他们,人口基数本来就不多,因此跟统一的蒙古民族根本就不死一个层次的对手。

而蒙古和女真人有“世仇”,女真曾经对蒙古人进行血腥的镇压,蒙古人反攻后,同样不会放过女真人,所以女真节节败退,输掉一场场决定金朝命运的大战,被蒙古重创得最严重的,就是金人的皇族,女真的“完颜部”。

严格来说,后世清朝的满族本身也是女真民族的一支,1234年,金朝被蒙古人灭亡之后,女真的贵族几乎被蒙古人一网打尽,他们对女真人展开了血腥的报复,这让曾经不可一世的女真四分五裂,他们又再次被迫“赶回”了草原之地。

整一个元朝的历程中,女真人都是分裂的状态,而元末时期,女真人内部出现了斗争,最终只剩下三个主要的部落:桃温、斡朵怜、胡里改,这三个部落中,最值得一提的就是胡里改,因为胡里改的首领,后来盘踞建州,被明朝廷任命为“建州指挥使”安抚,这个建州女真,就是后来努尔哈赤崛起的基本盘。

但对于努尔哈赤是胡里改后裔的说法一直存在争议,因为努尔哈赤的祖上未必是正统的胡里改部族的人,而是外来的,后来努尔哈赤为了借用“大金”的正统,才将自己的祖上说成是胡里改部人,也就是大金的正统后裔。

事实上,胡里改部在金朝的时候一直很强,即便屡屡和皇族完颜部作对,都没有被完颜部吞并或者铲除,所以胡里改,确实是金人的一支,只不过不是大金朝的皇室后裔罢了。

至于努尔哈赤到底是不是胡里改人的正统后裔,事实上并不重要,因为满族的主要成员,也并非只有爱新觉罗家族,还有满洲八大氏,特别是海西女真这一支,他们是最有说服力的女真后裔,因为他们在海西定居的历史清晰可以追溯。

而在发型上,满族人吸取金朝的教训,从一开始就在服发文化上坚持自己的民族化,多尔衮严格的剃发令,一直到清朝毁灭都严格地执行着,即便在一开始遭遇到了汉人剧烈的防抗、都不曾放弃执行这个政策。

所以清朝才会显得自始至终都是辫发,而金朝似乎没有辫发的时期,事实上两宋时期,那才是中原王朝“发型”最多样的时代。

1995年9月曾经在河北省承德市举行了“纪念满族命名360周年讨论会”,这次会议是由中央民族大学满学研究所发起的,国内各地的满学及清史研究学者近90人参加了这次学术会议,就满学研究领域内的历史、社会、语言、文学、艺术、民俗等学科的诸多课题,进行了颇有收益的切磋研讨。

著名女真文、满学、清史、蒙古史专家金启孮先生在在这次会议上有过这样一段发言:将女真改名满洲这一件事做为满洲族(以后简称满族)的一个新的起点,确实值得纪念。这一改称其影响面之大不仅限于满族,简括起来说,这是清太宗皇太极文治上的一件大事。

与此相反,金的国号和女真族名反而成为统一全国的障碍。为什么呢?

1621年(明天启元年、金天命六年),后金兵攻破辽阳,明朝就停止对北京房山县金代诸陵的享祀。天启二年,又尽毁金代诸陵,断绝水脉,剥案山之皮以坏风水。三年,又在金陵废墟上建关帝庙以镇压之。这虽是出于魏忠贤的命令,但从中可以看出汉人对金和女真旧怨之深,深怕其后裔再统一中国。下图北京房山金陵遗址。

对这件事太宗皇太极曾一再解释,如致祖大寿书中即曾说“我兵至北京,谆谆致书,欲图和好。尔国君臣惟以宋朝故事为鉴,亦无一言复我。尔明主非宋之苗裔,朕亦非金之子孙,彼一时也,此一时也。”

若继承女真族再建一个金朝,充其量不过半壁江山。所以继金,远不如标榜继明和继元。我们可以看出清太宗曾用政治力量,硬说自己不是女真族,因为女真族称容易在汉人中引起对“靖康之役”的旧怨。改称“满洲”,一说出于曼殊师利,“曼殊”即“文殊”,使崇信佛教的汉、蒙、藏三大民族,反而都有好感。

金国梳辫子么?

梳理几条历史记载:

1.《北风扬沙录》:“人留辫发与契丹异(契丹为髡发),耳垂金环,留颅后发,以色丝系之”。2.《三朝北盟会编》卷二百一引杨汝翼《顺昌破敌录》:“(宋军)但见秃头辫发者,悉皆歼之”。

3.《三朝北盟会编》卷三载:“(金人)妇人辫盘髻,男子辫发垂后,耳垂金银,留脑后发,以色丝系之,富者以珠金为饰”。

4.《建炎德安守御录》载:“皆剃头辫发,作金人装束”。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10

标签:女真   满族   努尔哈赤   契丹   游牧民族   汉人   宋朝   清朝   发型   民族   金朝   剃发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