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东北出兵,翻越青藏高原成功反击廓尔喀,清军是如何做到的?

引言:

提起尼泊尔,可能对于现在的国人来说只是个熟悉的邻国地名,对武器颇有了解的可能会想起尼泊尔产的廓尔喀弯刀。

不过更多时候,大家都不会对这个周边的小国有什么深刻印象。

然而,就是这么个看起来毫无存在感的小国,过去也有染指中原的狂妄行径。它们曾经在西藏四处劫掠,自大地认为在中国再无可以阻止他们的人。

但他们最终还是失败了,他们被一支几乎横跨了整个中国的急行军击退,甚至一度到了亡国的境地。

当时的他们还不叫尼泊尔,他们的名字是廓尔喀,而他们的对手,叫索伦军。

狼子野心,对廓尔喀的绥靖

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乾隆皇帝接到一封急报,其内容更是让他当即怒不可遏。

廓尔喀又来进犯西藏了!没错,这已经不是廓尔喀第一次挑战大清权威。

早在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廓尔喀就因土地与银钱的问题与西藏产生纠纷,廓尔喀最终动用兵力,入侵了西藏。

要说,廓尔喀不过只是尼泊尔的一个部族,且其王国成立也并没有多久,却敢挑衅藏区,未免太不把清兵、藏兵放在眼里。

事实上,廓尔喀有如此胆量,倒不是因为自己有多大的本事。

原来,在乾隆四十五年时(1780年),仲巴呼图克图因护送其弟即第六世班禅额尔德尼灵柩返回日喀则札什伦布寺,得到乾隆皇帝赏赐及王公贵族供奉的大量金银宝物。

然而,这些理应分发诸人的财宝却被仲巴呼图克图独吞了。

其弟沙玛尔巴强烈不满,一怒之下离开藏区,投奔了廓尔喀,甚至还向尼泊尔国王透露藏兵的驻扎情况,唆使廓尔喀入兵劫掠。

对西藏垂涎已久的廓尔喀,开始了进一步的计划。

乾隆五十三年六月,在一切就绪后,廓尔喀入侵西藏。由于西藏诸地许久未经战事,加之廓尔喀来势汹汹,西藏方面基本没有做出什么有力抵抗,就败下阵来。

当这一消息传到中央,乾隆即刻准备调兵三千入主西藏,这时,西藏地方官员实际上已经准备议和了。

这次战事的结果,廓尔喀心满意得地拿到了它所想要的东西,并与西藏方面签署了赔款合约。

而乾隆所指派的钦差大臣入藏后发现藏廓早已敲定和约,便也急着应付了事,草草上报诸地收回。由此使得廓尔喀尝到了不小的甜头。

备战第二次廓尔喀战役

第一次廓尔喀战役结束后,廓藏迎来了短暂的和平时间,但随着藏方对于廓尔喀的态度日渐消极,廓尔喀的愤懑也逐渐上升。

这场矛盾在乾隆五十六年(1791)爆发,当时,藏方派出代表准备与廓尔喀和谈撤销条约的事宜。

然而,廓尔喀扣押的这一批使团,在六月悍然发动了对西藏的入侵。

与第一次廓尔喀战役一样,一路上廓军并未遭受什么抵抗,他们对占领区的寺庙进行了一番搜刮劫掠,夺走了数之不清的财富,逃路的僧侣只能向清廷求救。

相比第一次进犯,这一次乾隆更加气愤。

作为大清的最高统治者,乾隆认为这是一种极大的冒犯。相比于上一次简单地派兵防御,这次乾隆决定狠狠敲打一下廓尔喀。

于是他立刻调令动兵,准备将廓尔喀一举打服,以期确立大清的权威地位。但对于藏区疲软不堪的兵力,乾隆帝也不免感到头痛。

为此,乾隆帝大手一挥,宣布调集东北地区的索伦,达呼尔兵丁千名,由青海入藏,直取廓军。

应该说,乾隆帝并没有被愤怒冲昏头脑,恰恰相反,他在这一次战役中展现了他敏锐的军事嗅觉和独到的智慧。他的几个调令,为清军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他深知青藏高原气候恶劣且危险,廓尔喀的军队在冬季是不敢造次的,一旦即刻行军,廓军便能安稳地退回本土,而清军则会徒费苦力。

所以,乾隆帝把反攻时间定在廓尔喀人放松的早春时节。而且如此长的时间,也可以让乾隆帝仔细确定和实施自己的计划。

首先是用人,在得知第一次廓尔喀战役失利后,乾隆帝就对驻藏地区的官员进行了一次大换血。

然而,事实证明即使是换上新的官员也无力迎击来犯的廓尔喀军,这是由于藏区独特的环境形成的问题。

西藏本地番兵实际上多为农户,加之平日缺乏操练,所以很难形成有效的战斗力。

更不用说西藏地区的武器军械也较为稀少。

这种以民为兵的制度显然是难以抗击训练有素的廓尔喀军队的,这就不得不逼得乾隆帝去思考合适的军队。

从当时的情况来看,最为合理的应该是调动四川地区的土司军队用以作战,这些地方的士兵所处的气候环境与藏区较为相似,而且距离也近,理应是最合适的主力部队。

然而,乾隆帝并不这么想,他有着自己的考量。

廓尔喀之役是乾隆“十全武功”中一个荣耀的记录,但在此之前,“十全武功”中还有着平定大小金川之战。

这是一场四川地区针对清政府的叛乱,虽然最后以失败告终,但依旧给乾隆帝心中留下了不小的芥蒂。

之前提到的川军,很大一部分是由当时的叛乱士兵归顺而来,乾隆皇帝对这些人并不信任。因此,经过沉思熟虑,乾隆帝准备派出王牌军队“索伦军”,用以领导军队。

索伦部不是一个独立的民族,它是清代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等少数民族的统称。

这里的军队有两个特色。

其一是他们的作战能力。清朝自关外起家,身为游牧民族的他们理应能征善战。

而随着王朝建立,昔日骁勇善战的八旗兵也逐渐沉迷于享乐,作战能力大打折扣。

但索伦部不一样,彼时的索伦部依旧保持着传统的生活方式,即以游猎为生,这维持住了他们的野性。

这一习惯使得索伦军并未受到安定生活的腐化,依旧维持着最初的高战斗力。

而且西藏地区气候寒冷,这种环境对部队的抗寒耐性也是有着极高要求的。而索伦军本就驻扎在黑龙江一带,对于气候的耐受度显然也不是其他地区的士兵可以比的。

因此,选定索伦部出战,是有一定的考量的。

其次,是忠诚度的问题,前面也提到过,乾隆帝并不信任川军,但是对于索伦部,乾隆皇帝则表现了无限的信任。

原因很简单,东北作为清朝的龙兴之地,在很早的时候便将索伦部也纳入了八旗的范围。

因此,在乾隆帝看来,索伦军其实可以称得上是自家人。在这种情况下,这支以川军为主要力量,索伦军加以领导的部队便已成型,只等索伦军从东北出发。

既然部队已经挑选完毕,那么下一步就需要挑选将领了。

乾隆五十六年,乾隆皇帝慧眼识人,召平两广总督福康安来京。

十月,福康安抵京,授将军衔,督办西藏军事。在此之前,福康安已经平定过了台湾的“林爽文起事”,在军中颇有威望。

从东北前往西藏是一条漫长的征途,对于这样一支王牌部队,乾隆皇帝在补给上更是丝毫不会怠慢。

根据清政府的安排,索伦军所到之处,地方都需要款待饮食,补充物资。这条命令就使得索伦军在漫长的行军路上没有碰到过物资匮乏的窘境。

同时,针对索伦军游射骑兵的特性,乾隆帝更是出手阔绰,他在青海蒙古购置马匹,确保要让索伦军每一个人都拥有三个马匹用以长途奔袭,在三个马匹不间断的轮流运作下,索伦军的机动性得到了最大的发挥。

在充足的物资和马匹供应下,部队的行速极快。

福康安谨记乾隆皇帝指示,冬季天气寒冷,廓尔喀军队势必不敢轻易进犯,若是此时进攻,廓尔喀军后路安定,必定能安稳撤退。

因此,福康安并没有急于进攻,而是准备积蓄力量,在来年冬雪消融之际给予廓尔喀军最为沉重的打击。

反击,帝国的利刃突袭敌都

自乾隆五十七年正月起,清军便开始了逐渐收复西藏的步伐。

正月,成德收复了聂拉木东官寨。二月,川军攻克聂拉木的廓军西北碉寨,聂拉木全境收复。

直至五月,清军攻占济咙,大破廓尔喀军队。至此,标志着西藏地区的全境收复。

在收复西藏之后,清军再由济咙出发,对廓尔喀本土发起进攻。在廓尔喀国内的热索瓦,双方爆发了一场大战。

面对廓尔喀国内恶劣的地形环境,福康安临危不乱,充分发挥他的将领才能。

廓军在此处依托热索河的天险据守碉楼,而福康安另辟蹊径,先是让清军佯攻碉楼,但实则调动兵力前往热索河上游扎制木筏,顺流而下杀入敌军碉堡之内。

面对着这如同天兵一般降临的清军,廓尔喀守军不由手忙脚乱。

而福康安便也借此机会,成功让主力筑桥渡河,夺取了三座石碉,取得了此次的大捷,是为热索桥之战。

之后,清军虽然也偶有失利,但最终还是逼临廓尔喀首都城下。廓尔喀王胆战心惊,最终决定投降。

乾隆五十七年八月八日,廓尔喀王派遣管事头人噶箕第乌达特塔巴来到清军大营,请求归诚。福康安准其归降。

之后,清军从帕朗古撤回。九月四日,清兵全部撤回济咙。至此,廓尔喀之役以清朝的胜利画上了完美的句号。

廓尔喀之役是清朝中后期一场极为重要的战役,尤其是索伦军从东北地区出发,翻越青藏高原这一“世界屋脊”的壮举更是令人惊叹。

这一战役,不仅强化了西藏与内地的紧密关系,也震慑住了周边国家对于中国的贪婪之意。不可谓不是一场伟大的战役。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1

标签:青藏高原   尼泊尔   乾隆   聂拉木   川军   西藏   马匹   战役   军队   部队   地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