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出土文物权属的二元性-续谈“丘小君之痛”

世界上原本没有这么多国家。

1921年,有九个国家的代表,相聚在华盛顿开会,缔结了《华盛顿公约》,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将这九个国家认定为现代意义上的主权国家。中国是其中一个,美国、俄罗斯、英国、法国、日本……也是。

1945年,在《华盛顿公约》的基础上,世界又成立了联合国,这时候一下子冒出来两百多个主权国。

现代国家和传统上的国家,意义已经不同了。至于有哪些不同,不是本文探讨的内容。

既然世上有了这么多主权国,那么就要凸显国家的神圣性,为了凸显国家的神圣性,就要凸显文化的神圣性,为了凸显文化的神圣性,就要凸显文物的神圣性,为了凸显文物的神圣性,就要国家所有,单一权属,禁止买卖也就成了必然。在1970年,又有了一个公约,《世界文物保护公约》,简称“1970公约”。公约规定了出土文物权属的一元性!中国也是缔约国。

既然中国是缔约国,那么《中国文物保护法》的主旨,就要和这个公约一脉相承,于是国内的出土文物权属也就有了一元性。

那么,在此之前,中国人对文物是什么态度呢?

请看,这是明朝大将祖大寿的墓,整个墓葬在加拿大安大略博物馆——


这是敦煌的菩萨,现在在美国哈佛大学赛克勒博物馆——

这是“山西广胜寺壁画”,现存美国纳尔逊博物馆——

这是昭陵六骏中两骏,在美国宾夕法尼亚——

每当看到这些文物,就有人会说:“这是中华民族的百年耻辱!”

要知道很多在海外的中国文物,并不都是抢去的。以现藏美国纳尔逊博物馆“山西广胜寺壁画”为例,当时庙中僧人因为缺钱,无法修缮庙宇,恰好有人相中了这面下殿东壁的壁画,僧人们就把壁画卖给了他。后来,这面墙就出现在美国纳尔逊博物馆了。庙中有碑为证:

“山下佛庙建筑,日久倾塌不堪, 远近游者不免触目伤心。邑人频欲修葺,辄因巨资莫筹而止。去岁有远客至,言佛殿壁绘,博古者雅好之,价可值千余金。僧人贞达即邀请士绅估价出售,众议以为修庙无资,多年之憾,舍此不图,势必墙倾像毁,同归于尽。因与顾客再三商榷,售得银洋一千六百元,不足以募金补助之。”

“银洋一千六百元”,在民国是一笔很大的钱。

过去,中国人重视文物,但并不神圣。中国人乐于与世界人民分享艺术成果,中国对外文化的输出向来是慷慨的,这才是海外中国文物众多的主因。何来“耻辱”之说呢?!

英国的罗素有言:“中国是艺术的国,它具有艺术家的一切悲剧特质,即损害自己,有利他人。”道理如斯。

中国现行的文博体制和文物保护方式采用的是西方模式。

在此模式下,其它国家尚能应付。前文提到过,1921年确定了九个主权国,二战结束后,一下子冒出二百多个主权国。很多国家的国家形态出现得很晚,多说几百年,少则不过几十年。国家的疆域也很小,大的不如中国一个省,小的不如中国一个县。这样的国家能有多少遗存呢?博物馆里没东西,就去买、去抢、去造,造文物还不够,还要造遗迹。

中国是国家形态出现如此之早的国家,中国是疆域如此之广阔的国家,面对如此丰厚的历史和如此浩瀚的遗存,照搬西方的那套模式怎么行呢?“丘小君之痛”,并不是这些年才有的,自建国以来一直都存在。

发挥广大民间的力量,发挥市场的作用才是根本解决之道。客观上要求出土文物的单一权属发生改变,即给民间保护者以使用权。

鞋子穿在脚上合不合适,只有自己知道。

化出土文物权属一元为二元。所有权归国家,使用权归保护者。谁保护谁使用,可以转让、可以交易、可以递藏、可以参股、可以质押,这难道不是特色社会主义么!

我们不要在西方设定的条条框框里跳不出来嘛……



延伸阅读:出土文物权属不妨借鉴中国土地制度——从“丘小君之痛”谈起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2

标签:出土文物   权属   主权国   华盛顿   公约   中国   文物   神圣   博物馆   国家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