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奉行的“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到底对不对?

#头条创作挑战赛#

“攘外必先安内”这六个字,如果仅从字面来看,再结合历史客观角度去分析,这个政策毫无疑问是正确的。

攘外必先安内

但,老蒋所奉行的“攘外必先安内”的这个政策是为了建立自己独裁统治,而对同胞以“安内”的名义进行打压,这就背离了这个政策的本意。所以,我们现在一般认为蒋介石的这个政策是不对的。(老蒋还将"不抵抗方针"也一并纳入"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其中)

下面,我重点来向大家介绍一下老蒋“攘外必先安内”的这个政策的含义。

在1932年5月,《淞沪停战协议》签订以后,蒋介石才正式将“攘外必先安内”这个政策作为基本国策。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的是,“攘外”就是抵御外悔(主要以日本为主),而“安内”则并不是单单只针对中共红军,对国内反对派、地方实力派以及社会反对批判他的知识分子也是极其重要的”安内“目标。

蒋介石认为,“安内”只是基础,而“攘外”才是目的。

蒋介石

老蒋作为国家领袖,在执行这个政策时,必然不会局限束缚于此。他不可能说“安内”没有完成,就坚决不进行“攘外”。蒋介石作为当权者,他往往会根据时局的变化进行弹性决策,也就是说,“安内”的同时也要进行“攘外”。但这里“攘外”只是遏制,警示,或者说是妥协。也可以说用小规模战争来保障和平。这里我举几个例子!

一、日本进军东三省

九一八事变后,沈阳沦陷。张学良率东北军退守锦州时,蒋介石就下令张学良对日抵抗,固守锦州。但张学良为了保全实力,并未听命。(张学良不战而退后,东北彻底沦陷)

二、上海一二八事变

1932年1月28日,日寇大举进攻上海。蒋介石次日复出后,当即决定对日积极抵抗。并暗地里向上海派遣第五军以支援第十九路军作战。(为避免事态扩大,老蒋决定将第五军编入第十九路军统一指挥)

三、长城抗战

1933年1月,日寇大举进攻山海关,长城抗战爆发。蒋介石同意抗战并为筹其军费,但也仅限于此。(此时老蒋正率三十万大军进行第四次”围剿“红军)

四、绥远抗战

1936年11月,日军联合德王南下进攻绥远,蒋介石立调汤恩伯第十三军和门炳岳第7师增援傅作义的第三十五军,共同进行绥远抗战。(老蒋此时主力部队已集结完毕,但却准备进攻陕北红军)

不难看出,老蒋在面对日寇侵华时的反应,并不是一昧的“不抵抗”,而是具有妥协性的抵抗。也就是说“安内”的同时也在进行“攘外”。

这一点是和张学良在面对九一八事变时执行的“绝对不抵抗”是有本质区别的。

张学良

总结:在以往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由于政治立场问题,习惯性的将蒋介石全盘否定,这肯定是不正确的。评价一位历史人物,功过一定要分明,且要正面客观的去看待历史。在当时那个复杂多变的时局下,蒋介石对日本的一次又一次妥协固然是不对的。但我们不应该就因此痛斥老蒋为卖国贼。蒋介石作为一代领袖人物,其爱国心还是很强的,但他也清楚中日之间的国力相差太大,且国家内部还不稳定,因而才被迫对日进行有限度的妥协。但这也不能成为他打内战的借口!

如果仅从抗日层面来说,蒋介石对日是敌对的,这和汪精卫、何应钦等亲日派是有本质区别的。如今随着越来越多史料的展现,可以得出老蒋在九一八事变后,是一直都有对日作战准备的。

所以,我们现在评价老蒋所奉行"攘外必先安内"的这个政策,是并不利于当时中国时局发展,也正因为这个国策使得东四省大片领土沦陷,以及华北主权丧失。使国家民族处于危亡之中。

各位读者怎么看待“攘外必先安内”的这个政策?

(严正声明:此文章仅作客观分析,不作主观评论。没有任何立场,唯爱五星红旗)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4

标签:攘外必先安内   蒋介石   锦州   绥远   政策   日寇   时局   日本   事变   红军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