硝烟已散,精神永存-论卢沟桥事变的起因与后果

(阅读此文时,麻烦您点一下“关注”,方便与您讨论阅读,也能及时观看下一篇文章,非常感谢您的关注!)

1、卢沟桥与宛平城的由来

抗战时期的宛平城位于今北京丰台地区。宛平城位于卢沟桥东侧,城内东西长六百四十公尺,南北宽三百二十公尺,占地二万八千平方千米。崇祯十一年(一六三八年)动工,历时三年建成,最初是一座军营,后来渐渐变成了一座商贾聚居的城池,明清时期又被称为拱北城和拱极城。一九二八年十二月,由于宛平县已改隶河北省管辖,故宛平县行政机构由北平城内迁至拱极城,故名宛平城。

卢沟桥位于北京城郊,桥下有一条河流,由于河水中长满了芦苇,故得名“芦沟”。这也是芦沟的由来。后来流传甚广,就叫“卢沟”了。又名卢沟桥。有意思的是,卢沟桥的修建始于1189年,那时华北还处于“金朝”的统治下,金世宗皇帝就是女真。金世宗去世后,金章宗继位,并于1192年完成。

真实的卢沟桥

2、日军为什么会出现在卢沟桥

由于八国联军的入侵,清政府被迫签订了《辛丑条约》。因为赔偿不起这四亿五千万两银子,所以列强们便打着保护“侨民”的旗号,在清王朝的腹地驻扎军队。就算是清朝灭亡了,他们也在北京和天津驻扎了大量的军队。在九一八事件和华北事件发生后,日本人开始加强中国驻军的实力,派出了一支精锐的步兵团、炮兵和装甲部队,加强了对华北的军事控制,这是众所周知的事情。

一九三六年四月,日本在华北的中国驻军从一千七百七十一人增加到五千七百七十四人,分别驻扎在北平,天津,秦皇岛和山海关;关东军向察哈尔多伦(今属内蒙古)和热河围场增兵5000多人,整编的伪蒙古军队40000多人,驻扎在张家口以北;驻扎于冀东的伪军已扩充到一万七千多人,日本人已从东南西北三个方向向北平发起进攻,而卢沟桥则成了北平与外界联系的必经之路,为切断北平与南方的联系,进而控制冀察当局,将华北与中国政府彻底隔离开来,日本人在卢沟桥附近不停地进行挑衅性的军演,风雨欲来。自1937年5月以来,日本军队在宛平城卢沟桥附近频繁地进行挑衅式的军事演习,其目的是为了打击敌人。

3.华北在卢沟桥事变之前的混乱局面

一九三五年六月,在日本强权的逼迫下,国民党政府签订了《何梅协定》,实际上是放弃了对华北的主权,蒋系中央军撤出了平津。由于日本方面的操纵和施压,冀察政务院正式成立,其性质为半独立。蒋介石政府已经不能直接控制和指挥这个特殊的半殖民地和半独立的地区了。日本外交部在其《对华北新政权的方针》一文中,直接将其称为“宋哲元政权”,这也是日本外交政策的由来。为此,蒋介石曾向何应钦叹了口气,说:“只盼宋哲元和一些人能听我的话,却不能指挥他们。”这是一种无可奈何的感觉。而这一波波的局势,也成为了平津,乃至整个华北的危机和沦陷的根源。

4.日军为什么会选择卢沟桥作为战场

事实上,自从“何梅协定”以来,华北一直处于半自治状态,在日本的支持下,河北的伪军已经占据了大部分的冀东,北方的密云被蒙古满洲的德王占据,南方的丰台被中国驻军占据,只剩下西边的卢沟桥还在二十九军的控制之下,一旦宛平(卢沟桥)沦陷,北平的三面都被包围了,那就是真正的包饺子了。

在卢沟桥附近,有三条铁路,是战略要地。

5.日本的战略意图与国家军队的对策

日本人借鉴了清军的成功经验,想要通过平汉铁路,从北向南攻打国民党政府,所以占领了北平后,日本人一边进攻山西,一边进攻山东和河南。国民政府选择了“第二战场”淞沪,将日军的注意力转移到了东南沿海,让日军不得不调整战略,投入到了“淞沪会战”中,徐州会战的损失,让日本从南向北,一步步蚕食中国的野心破灭,转而选择了东西南北并进,战争规模越来越大,到了最后,他们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泥潭。

6.战争爆发

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约九点三十分,日本丰台第一步兵团第三营开赴位于卢沟桥附近的中国守军大本营回龙庙和大瓦窑一带,谎称日本人在卢沟桥军演中“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城内搜查当夜,二九军团代理军团长秦德纯被迫同意日本人入城调查失踪官兵,三百余名日本人从丰台到达卢沟桥附近布防,并以此为要挟,迫使二九军团入城,被宛平县令王冷斋严词回绝。

就在双方交涉的时候,龙王庙附近的日军突然袭击了29军3营11连,11连连长还以为是日本人在进行军事演习,让他停手,却没想到遭到了日军的猛烈攻击,全军阵亡,龙王庙被攻陷,随后日军分兵攻占了宛平城,卢沟桥与宛平城之间的通信线路被破坏,城内官兵无法求援,只能拼死抵抗,当晚,双方发生了激烈的交火,铁路桥失守。

八日上午开始谈判,未成,又打了起来,吉星文、金振中等抗日将领率领大刀队,将日本军队打得溃不成军,九日上午收复了铁路桥和龙王庙。

7.日本的拖延战术与宋哲元的不切实际的幻想

“七七事变”发生以后,日本人的进攻遭到中国军队的顽强抵抗,日本人见无法占领卢沟桥,就玩起了谈判的把戏,一方面想用谈判来逼迫中国人屈服,另一方面又以谈判的名义来拖延调兵遣将的时间。日本参谋部于七月十五日至十七日先后制订《对华作战要领》、《在华北用兵时对华战争指导要领》,以“讨伐”中国第二十九军,并于三、四个月内消灭中国中央政府,显示出日本政府继续扩大对华战争规模、全面侵略中国的决心。到七月二十五日为止,日本军队在华北的部署已基本完成。七月二十七日,日本参谋部下达进攻中国第二十九军的命令,并命令全国动员,增派第三、第六、第十、第十一师团等共二十万余人到中国华北。

七月二十八日,在平津形势危急的情况下,宋哲元终于回绝了日本人的所有无理要求,并在同一天向全国发出了保卫国土的电文。同一天,日本人对中国南面的军队发动了总攻,第二十师团和驻军步兵旅的主力部队,在飞机大炮的掩护下,从东面、南面和北面向南面进攻。由于宋哲元向日让步,中国守军被迫迎战,经过长达五小时的激战,共伤亡二千多人,二九军团副团长佟麟阁和师长赵登禹壮烈牺牲。第二天,南宛城失守,天津失守。

宋哲元在卢沟桥事变中,对日本人抱着侥幸心理,希望能够以“和平”的方式解决卢沟桥事变,以保存实力,最终在卢沟桥事变中,形势急转直下,他选择了撤退,这是抗战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教训。

8.中共与国民党在卢沟桥事变后的立场与态度

中国共产党于七月八日,即“七七事变”后,即“七月七日”,发出号召全国抗战的宣言,并向全国发出了电报:

“各位同胞!平津危在旦夕!华北危在旦夕!国家危在旦夕!我们的出路,只能是全民抗战。对于冯治安部的英勇抗战,我们应当表示赞许和支持。……口号:平津,华北,全军保卫!为了守护这个国家,我们流到最后一滴血!全体中国人民,连同政府和军队,同舟共济,为抗击日本侵略者筑起一道坚不可摧的民族统一战线的长城!国民党和共产党在抗击日本侵略者新一轮进攻中密切合作!把日本侵略者赶出中国。”

七月十五日,中国共产党代表向蒋介石呈交《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将“全民抗战”、“民权政治”、“改善民生”三条作为国共合作的总纲领,并以此为全国人民的共同奋斗目标。

蒋介石七月十七日在庐山讲话的主旨,就是提倡坚决抗战,反对妥协与退让。蒋介石在庐山发表的讲话,是“九一八”后国民党政府首次以强硬的姿态发表的政策宣言,表明其以执政党最高领袖的身份,扞卫国家领土主权,反对外来侵略的立场。在“七七事变”至“八一三”淞沪抗战期间,全国人民经过艰苦的斗争,逐步形成了一种全面抗战的局面。

9.烟消云散,英雄永在

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这一天是中国人永生难忘的一天。从那时起,在大江南北,在长城内外,亿万中华人民以自己的生命与鲜血,谱写了一部激动人心的抗击外敌入侵的史诗。山河为碑,历史为证;硝烟散尽,精神长存。今天,伟大的抗战精神已经成了中华人民精神的底色,薪火相传,经久不衰。

#卢沟桥事变84周年##卢沟桥##七七事变85周年#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2

标签:卢沟桥   平津   事变   北平   华北   驻军   日本人   日本   日军   起因   硝烟   中国   后果   精神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