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裔博士说“郑和下西洋”是骗局!学生的一个质疑,让他好不尴尬

在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前言

有一位博士在他的精彩演讲中提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观点:“郑和下西洋”其实是一个骗局!这番言论一出,令在场的观众差点惊掉了下巴,纷纷陷入了深思。他们开始怀疑自己曾经听到的所有故事,他们开始对郑和的英勇传说心存怀疑。

那么,事实究竟真的如博士所言吗?这个观点究竟是他经过严谨研究得出的结果,还是随口胡扯的呢?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是怎样的呢?

林博士可不是一个傻瓜

咱们的博士林炎平,一个加拿大籍的华人。他在麦吉尔大学主修了工科专业,最后也居然拿到了一个理工科的博士学位!咱们可以看出,林博士可不是一个傻瓜。

我们从林博士的身世经历来看,他的来头一点都不小。他原来是加拿大籍的啊!再加上华裔身份,真是两全其美。不过他可没被这些身份约束住,还是自己拼搏出了一些名堂,真是令人敬佩。

刚开始的时候,林博士一直埋头苦读,一门心思研究学术。经过多年的修炼,他开始写书立论,阐述自己的观点,甚至已经成了一个小有名气的人物。他的勤奋努力,以及成就是有目共睹的!

万万没想到的是,我们的林博士不只有学术头脑,他还是个机智的家伙。有一次,林博士在演讲中告诉大家,科学家的工作就像是探险家,在未知的领域追寻真理。他说这话真是机智地捕捉到了问题的本质,一针见血!

现在我们的林博士可是名声远播,大家都知道他的学术造诣不一般。不仅如此,他还积极参与学术交流,向大家分享他的见解和经验。

林博士的一次演讲

就像演艺界演而优则唱一样,近些年,学术界也开始了跨界表演。成名之后的林炎平也频频受邀,开始出席各类演讲活动,在演讲过程中,林炎平经常分享并输出一些非同常人的不同见解

有一次,在大学一场演讲中,林博士竟说“郑和下西洋”是一个延续几百年的骗局。他说,郑和其实根本一次没有出海,这一切都是喜欢浮夸的朱棣编造出来的谎言!

为了让大家认可自己的观点,林炎平还分别以不同职业角色,找出了很多看似合理的证据,来说服观众。

首先他把自己当成一个历史学者,说“郑和下西洋” 都是民间的野史传说,正史文献资料记载的很少。

其次,他从理工科角度认为:在没有钢材的情况下,排水量3万吨的“宝船”,仅靠木材是无法制造成功的

此外,他还从现代科技论证平底船无法完成远洋航行。甚至他以思想家的占位出发分析明成祖朱棣的性格,加以阐述郑和下西洋是谎言。

在这场引人注目的大型演讲中,林炎平博士妄言地宣布了对“郑和下西洋”的独特研究结果。他毫不汗颜地指出,“郑和下西洋”这件事其实完全是一个悉心编排的骗局。他坚信这些无数次往返的航海行程只不过是朱棣和他的群臣们共同策划的一个天大谎言,而郑和在这个骗局中根本没有出海过一次。

首先,我们要承认,这样的观点确实相当耸人听闻。因为郑和下西洋航海已经成为了正史中的一个重要篇章,国人们也一直以郑和的壮举为自豪。然而,林炎平博士却说,这一切都是虚构的,一场远离事实的伪装。

但是,并非所有大胆的言论都能成为事实,大胆的想法有时也只是为了引起人们的注意和讨论。毕竟,历史的真相并不总是那么简单。

现如今,因为种种原因,对历史事件进行重新解读已经成为了一种时尚。曾经的英雄也被置于审视的台面上,像郑和这样的历史人物更是成了争议的焦点。

对于林炎平博士的观点,我们或许可以尽量从中寻找真理。既然他提出这样大胆的说法,那么我们应该更加深入地探究背后的动机和证据。只有通过客观的研究和论证,我们才能更好地了解历史的真相。

因此,不管林炎平博士对于“郑和下西洋”这一历史事件如何见解,我们都应该肯定郑和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他是中国航海史上的标志性人物,他的航海活动也对后来的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位学生对演讲的质疑

对于林炎平博士这样大胆的论断,我们应该保持审慎和开放的态度。无论是支持还是质疑,我们都应该学会保持科学的态度。

当林炎平博士说出自己的见解以后,现场就有很多人提出非议。其中一位同学提出的疑问,让林博士当场感到脸红,甚至哑口无言,那么这位同学提出了怎样的疑问呢?

原来这位同学正好曾经去过爪哇国旅游。在旅途中,他曾登上过,名叫“三宝”的岛屿,并且他在岛上还参观了“三宝祠”

他问博林士这难道不是郑和下西洋的证据嘛?难道全世界都在努力为朱棣编造这个谎言吗?当这位学生的提问完毕,林博士好不尴尬。

另外,根据史书记载,中国明朝时期的航海家郑和曾多次航行经过斯里兰卡。而在他有一次抵达斯里兰卡后,于公元1409年竖立了一块被称作“郑和《布施锡兰山佛寺碑》”的石刻,该石碑成为了古中国海上丝绸之路中斯里兰卡与中国贸易往来的重要历史实物。

还有,位于非洲肯尼亚的帕泰岛,是一个非常神秘的岛屿。据岛上的人们讲述,他们的祖先是来自明朝时期跟随郑和下西洋的航海船员。

那时,他们所在的船只遭遇了海难,幸存的下来的中国人因为语言不通,又无法与郑和的船队取得联系。为了生存,他们只能艰难地在非洲扎下了根。为了融入当地社会,他们与当地人通婚,希望能渐渐地融入他们的生活。

然而,因为他们无法完全适应当地的信仰和风俗习惯,后来他们选择迁徙到了帕泰岛。由于岛上的相对封闭,他们保留了一部分中国的传统文化,这个异地生根的故事代代相传。

如今,来到帕泰岛上,你还能看到巨大的郑和雕像。这座雕像矗立在岛的中心地带,高度惊人。它以郑和的形象为原型,展现了他的威严和领导力。雕像的细节栩栩如生,郑和威严的面容,高大的身姿,仿佛让人感受到了当年他带领船队征服海洋的气势。

岛上的居民非常自豪地宣称,他们就是那些幸存的中国船员的后裔。他们保留了自己祖先的传统,包括一些中国的风俗和习惯。岛上的建筑和村落都散发着浓厚的中国特色。居民们传承着祖先的故事,讲述着他们的传奇经历。

郑和下西洋的历史真相

那么,郑和下西洋的真相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按照《明史》记载:郑和先后有七次下西洋,第一次出海是1405年,那一年正好是明历永乐三年,前后历经了28年之久,于明历宣德八年,也就是1433年,结束了最后一次航行。郑和带领船队,足迹遍布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了红海沿岸和非洲的东海岸。

郑和下西洋,可以说是世界历史上的大事,对世界各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是人类文明史转折的重要标志。

郑和下西洋,也可以说是世界航海史上伟大的壮举。其规模可以说是无与伦比的。

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历史上一段重要的航海史。15世纪,郑和率领庞大船队出海,踏上了闻名世界的航海征程。他的船队穿越印度洋,到达东非沿海和阿拉伯半岛,与当地居民进行交流贸易。郑和的丰功伟绩使得他成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航海家之一。

众所周知,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重视与异域、海外交往的国家。自唐开始,陆路、海外贸易不断。

明朝初期的郑和,率领大规模的贸易使团下西洋,持续28年之久,完成了中国对外交往向海路的转折,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推动贸易的繁荣,促进中国融入世界一体化初始格局的形成。是当时中国与世界海上交往的顶峰,可以说是古代史上中国主动走向世界的绝唱。

综合分析,世界各国大型航海的开始都远比郑和下西洋要晚了接近100年左右。

比如迪亚士发现好望角比郑和晚了82年,哥伦布到达美洲比郑和迟到87年,达伽马到达印度前的93年郑和就去那儿做客了,还有郑和下西洋后过了116年麦哲伦才想起要环球航行。

在当时,郑和每一次下西洋的规模,也是其他航队无法比拟的。

查询得知,哥伦布去美洲有三船86人,达伽马去印度仅有四船160人左右,麦哲伦到菲律宾也只有五船260多人。

郑和第一次下西洋就有大型宝船62艘,官兵多达27800余人,郑和的船队中,除了宝船以外,还配有马船、粮船、坐船、战船等,多种船只各司其职,分工明确,在当时应该是世界上最大的船队了。

在郑和的船队中,“宝船大者长44丈4尺,宽18丈,9桅12帆,篷帆锚舵非二三百人莫能举动”,当时这种宝船巨大无比,按现在计算约合:长138米,宽56米之多

对于郑和,我认为每次下西洋的原因都各不相同。深入分析,郑和下西洋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

据《明太祖实录》所载:明太祖重视发展与藩国的友好关系,对交往的国家采取“不侵占”态度,积极构建一个以明朝为主导,有等级秩序的,理想和谐的世界体系。

依据明朝开国之初朱元璋制定的对外政策,朱棣以宣扬和平与国威为目的的远洋航行是大有可能的!

还有,根据相关资料和《明史郑和传》分析,郑和下西洋顺便找寻建文帝也是可能的原因之一吧。

结语

虽然关于“郑和下西洋”的原因可能存在多种、对下西洋的必要性可能存在不同的认知、航行范围可能存在记录偏差的争议,但大量事实证明郑和确实是率领船队远航了,而且是去了七次,这已经是无可争辩的事实了!

而像林博士这样在“去”和“没去”的认知上信口雌黄,夸夸其谈的瞎说,根本可能就是为了哗众取众,而不是为了学术研究!也有可能别有用心?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6

标签:麦哲伦   哥伦布   斯里兰卡   明朝   博士   船队   华裔   岛上   骗局   中国   尴尬   观点   学生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