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掐死女儿毒死大儿子逼死二儿子,武媚娘真的有那么狠毒?

自始皇帝统一六国,皇权至高无上,冠冕之下是九五之尊,生杀予夺,大权在握。

古来有昏君,有暴君,有明君,但无论朝代如何更替,这普天之下独一份的殊荣,往往都是男子的。女子不被允许靠近朝堂,更不能肖想成为皇帝。

然而,历史上就是有这么几位奇女子,凭借非常手段不断向上攀爬,逼近了权力的核心——比如吕雉、慈禧。

她们在她们的时代中呼风唤雨,把持朝政,在千年以来的男权至上社会中,撕开了一道口子。

然而,她们上行的路终究是碍了天下的眼的,因此她们都没能得到一个好结局,身后代表的家族几经零落,她们本人也没能在历史上留下什么好名声,大多被称作“毒妇”或是“祸水”。

而正是在此间,有一位女子登顶皇位,成为中国历史上名正言顺的女皇,以不输历代帝王的手腕和才能镇住了朝堂的悠悠众口,将国家治理的风生水起。

此人便是武周皇帝,武则天。

武皇的一生,可谓名满天下,谤满天下,在历史中饱受争议,但无可否认的是,属于她的故事波澜壮阔、跌宕起伏,她是当之无愧的传奇女皇。

榴花烈烈,芳卿不凡

武家兴于初唐,因早在李渊起事时多加资助而授有从龙之功,武则天的父亲官至尚书,与原配本有四子,原配夫人同二、三子却早早过世,续妻杨氏又出三女,其中行二的就是武则天。

武则天早年也是得父亲宠爱,锦衣玉食的名姝,奈何父亲在她年仅十二岁时便猝然离世。

两个异母兄长同本家堂表亲沆瀣一气,时不时欺压武则天母女,其母杨氏最终不堪其辱,带着三个亲生的女儿一路向北投亲。

自此,武则天便与那些养在温室里的娇花不同了,每每看着以泪洗面的母亲,她便生出一股不平之气。

那些奸恶亲戚欺压母亲,无非是看她一个寡母,又是续弦,失去了丈夫又没有亲生子可守,逼着她离开罢了,似乎女子没了男人的庇护,就是无用的。

她一时恨那些须眉浊物仗势欺人,一时恨母亲软弱难当,一时又恨自己势单力薄、无力反抗。她自此下定决心要改变命运,在那个限制女子读书成才的年代,她年纪轻轻便饱读诗书,眼界也绝非寻常同龄人可比了。

在她十四岁那年,转机出现了,太宗听闻她才貌不凡,将她招入宫中。能摆脱寄人篱下的日子自然是好的,但她缺少娘家的势力,在深宫中或许举步维艰——母亲对她这样说着,满眼不舍,拉着她的衣袖,啼泣不止。

年幼的武则天却没有一丝慌张和不安,她抽回手,郑重地对母亲说:“见天子庸知非福,何儿女悲乎?”

她还没见到天子,又怎知等待她的是福是祸,她有信心在其中自己博得一条出路来。

于是宫车粼粼,载着年少的武则天入宫,太宗见她眉宇之间略有妩媚之色,赐名媚娘,封才人。

或许是因为她彼时无权无势,只得了小小才人,不过比宫女略高些,区区一丝妩媚,在这尽态极妍的六宫粉黛中也不能套牢皇帝的心,彼时她在这后宫中,实在言微人轻。

唯一一次出头便是在宫宴上,太宗得一匹烈马,名叫狮子骢,马倌数人不能制服,所伤者甚众,席间谈及这匹烈马,无人敢说自己可以驯服。

此时,一个娇小少女主动请缨,说自己只要三样东西,便可驯服它。

此女正是武则天,太宗深感意外,问她所需何物、如何驯服,她便应声答道,只需铁鞭、铁锤和匕首,它若不听,就鞭笞它,若还要发狂,就用铁锤打它的头,若还不肯驯服,就用匕首处理掉它。

许是这一番话中透露出了一股肃杀之气,太宗虽然赞许了她的勇敢,却愈发与她疏远,本不多的宠爱更是衰减许多。

于是武则天做了十二年的才人,尽管如此,她耐得住寂寞,没有在这深宫中自暴自弃,始终坚持找到出路。

很快,太宗病重,武则天在侍疾期间邂逅了太子李治,二人年龄相仿,竟有些同龄人的相惜之意,少年媚娘形貌昳丽、才华出众,如死水般的深宫中长出的榴花,红灼灼烧的太子脸红心热,二人情投意合,偷偷相恋。

然而,太宗终究还是薨逝了,后宫一时凄风苦雨——根据唐朝律法,已有所出的嫔妃长居冷宫,无所出的嫔妃要去感业寺出家为尼。

武则天不甘在青灯古佛旁了此一生,好在临行前李治向她承诺,等他坐稳了皇位,就去接她回来。

在感业寺的日子是武则天最难熬的日子,在那望不到尽头的日子中,她很怕,怕登上皇位的李治许给她的是空口无凭,怕他身侧莺燕环绕,忘了他的媚娘。

在苦苦思念中,她提笔写下一首《如意娘》:“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不信比来长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

这是武则天写过的、最为缠绵悱恻的诗,此后的岁月,她诗中再无这般柔情。此诗最终落到来上香的李治手中,思绪翻涌,他终于记起了自己的承诺。

恰逢后宫中,王皇后有意用她扳倒彼时受宠的萧淑妃,暗中相助,加上李治力排众议,武则天终于回到了宫中,从此奠定了她一路光辉的基础。

玺替璧白,凤易龙威

二度进宫的武则天褪去了一身少女的青涩纯真,她这一次,并不是真的要做李治后宫中的一朵娇花——后宫与前朝的联系千丝万缕,嫔妃的背后往往代表着一方势力,从升迁到立储,牵扯各方利益众多。

武则天与王皇后很快斗倒了萧淑妃,随后,王皇后对于这位昭仪并未太放在心上——她代表的是朝中老权贵的利益,连皇帝一时也轻易动她不得,可是她忘了,自己的对手本是两人。

李治早有心拔一拔这些朝堂老狐狸的爪牙,奈何他一人难战腹背之敌。

武则天迅速的成为了和他拥有相似目的的队友,她为了越过皇后向上爬,他为了牵制权臣打压中宫。行动顺利,王皇后一时竟被压了风头。

王、萧二人于是屡次向皇帝控诉武则天的疏错之处,企图挑拨离间,然而李治对武则天有所愧疚,全心信任于她,并不为所动。但此事也提醒她,要抓紧手脚行动了。

然而,李治毕竟是有所顾念的,武则天深刻地明白这一点,但她不要他心有顾念,她需要让李治彻底厌了王皇后,将她废黜,自己才有上位的可能。

然而李治性子优柔寡断,若非彻骨之痛,只怕他是狠不下心的。

永徽五年,恰逢武则天诞下一个小公主,李治极珍爱这个襁褓中的小女儿,堪称掌上明珠。

某日,王皇后来探望小公主,逗弄了一会儿小家伙,武则天有意避开,待王皇后走后,竟亲手将女儿捂杀于襁褓之中。

待李治回来,惊问噩耗,一时勃然大怒追索凶手,下人皆回,只有王皇后来过。王皇后纵有百口也莫辩,一时连萧淑妃也一同废黜了。不久,这俩人就被武则天暗暗地处理掉了。

皇后之位终于落到武则天手中,她立刻对政治表现出了极强的兴趣,亲自现身以国母的身份祭祖亲蚕,鼓励耕织——此举意在告诉世人,武后不只是皇帝之后,还是一个独立的权力个体。

李治常染头风,不能理事,武则天往往代为处理,一来二去,她在政治上的影响力越来越高,对于权力的渴求也愈发强烈——她不甘诸事都要请示皇帝,偶尔行擅专之举。

纵使李治再信任她,作为帝王,也很清楚权力在不可遏制地流向她,对他来说,这并不是一个好的倾向。于是他开始连同朝中大臣,敲打武后。

然而武后是谁?她不是能被寻常阵仗吓破胆的女人,她是能用亲生女儿换后位的狠厉人,这件事非但没有熄灭她的权力欲,反而使之愈演愈烈。

她实在是着迷于那至高无上的位置,可惜这个位置,自古只能坐一个人,因此哪怕是她爱过的李治,总是要下去的。

她不要等着男人施舍给她权力,当初王皇后何尝不是如此?

拿着李治给的权力自以为千秋万代,可谁想君恩如流水,别人赏赐的权力,那终究不是自己的。这东西,终究还是要拿在自己手里,才最为安心。

这时李治背地里将受打压的上官仪召入宫中,秘密商议要废黜武皇后。可此时的武则天已有诸多耳目,这个消息很快就到了武则天耳中。

她于是先发制人,对李治兴师问罪,李治惊慌失措下,将全部的责任推给上官仪。

如是,上官仪被杀,其家人受株连,连带处理反对武皇后掌权者若干,李治此举非但没能夺回权力,反被架空了。

公元683年,高宗李治因病去世,皇嗣继位的人选也是由武则天决定的。

长子李弘作为武后亲子,体弱却心怀天下,能力不俗,可是他亲近父亲、不喜欢母亲大权独揽的作风,屡次与武后离心,于是不多时就“暴病而逝”,有传闻说是被武后毒死的。

次子李贤也是政治才能卓越,曾奉命监国,然而他也和哥哥一样,与武后关系日益恶化,最终被废。

随着李显和李旦相继被立废,最终武后以太后之位临朝。满朝文武大多拜服于她,却还有“牝鸡司晨,乃国之败兆”的声音。

对此,武后只是稳坐朝堂,厉声诘问他们,他们的荣华富贵是她给的,荫封庇护是她赏赐的,天下之治是她操劳的,如此,他们有何脸面?

此时,她离皇位只差一步,而这一步,是一位僧人助她的。

他伪造一部佛经,称武后是弥勒佛转世,是天赐予大唐治世的。

这之后又有人附和,武后一面推辞,一面对附和者一一优待,最终进言劝武后登基者有六万之数。

公元690年,武则天自称圣神皇帝,改国号为周,从此李唐的天下并不属于李唐家的媳妇,而是属于武周的皇帝。

武则天所治时期,不拘一格提拔人才,许多曾被埋没的璞玉被一一挖掘,成为兴邦的栋梁,她劝耕织,平私斗,兴水利,计租税,手腕果决,分毫不让从前的帝王。

史称其为“贞观遗风”,然而,这只是后人压低武则天成就的说法,武则天的治世绝不是在吃贞观之治的遗产,而是在打新的地基,创造新的价值。

为着这些年的政治斗争,这个国家是有所损耗的,但是在这种情况下,武周仍为开元盛世喂足了养分,可见其底蕴。

是非功过,无字评说

诚然,武则天作为皇帝,让百姓吃饱穿暖,是有功的,但她也做了许多错事:

比如她实行酷吏制度,鼓励告密,使得朝廷和民间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更有甚者有意诬告,连被武则天称作“国老”的狄仁杰都曾被诬告下狱。

比如她搓磨子侄,死在她手上的不止有当年那个襁褓之中的小女儿,还有他的两个儿子,还有她的亲侄女……

为了上位,她的手上沾上了太多亲人的血,不仅外人称她心肠歹毒,骨肉至亲也避她不及,她分外宠爱的太平公主,也不大与她亲近,唯恐受到猜忌……

比如她豢养面首,圈了一数男宠,效仿男皇帝们的三宫六院,还设控鹤监管理他们。

然而她有时过纵他们,其中有些人仗着宠爱,野心见长,甚至做出种种违逆律法,目空一切之事,如薛怀义,屡屡冒犯,肆意妄为,最终被武则天秘密处理掉。

她年轻时种下的怨恨之种,终于在时间的催发不可收拾。她晚年自觉力不从心,开始着手安排接班人,在立子和立侄之间摇摆不定。

她是武周皇帝,这位子的后人,也应当是姓武的;可是自古以来,宗庙中尊嫡亲,若她真立了侄子为帝,他必然尊自己的亲父母为圣,她这个姑姑在庙堂是没有位置的。

于是狄仁杰进言道,陛下认为这世上,姑侄之于母子,哪个更亲近些?

如醍醐灌顶,武则天召回了被贬为庐陵王的李显——明眼人都明白,女皇是要还政给儿子的。

然而李显早就对母亲怀恨在心,根本等不及其中斡旋,武氏那边也蠢蠢欲动,于是兵逼皇宫。女皇叱咤一生,到了晚年竟要遭遇兵变,被迫退位,禅让于中宗李显。

此等屈辱和失望狠狠地打击了武则天,岁月未曾大改的容貌,也在这之后迅速衰败,一如她的生命逐渐凋零。

病重之时,她恍然,自己被权力的美妙裹挟太久了,眼里不知何时,已容不下至亲挚爱,最终落得孤家寡人。她斗后宫,斗前朝,斗家庭,斗国家……

此时的她感到前所未有的疲乏,她累了,不想再做什么大圣皇帝,而是想做回李治的妻子,李家的儿媳。

八十二岁那年,武则天静静地离世了,她去了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与高宗合葬,并不篆刻碑文,而是留下一块无字碑,供后人任意评说。

或许,是她不想纠结于自己的身后名,也或许,是她最后的骄傲,认为这世上,无人可以真正为她盖棺定论

武则天和武周政权,如流火,转瞬而没。然而她所对抗的,不只是政敌,还有千百年来施加于女性的不公枷锁。

在评价前朝帝王时,他们未必没做过伤天害理之事,人们却只着眼于他们的政绩,称成大事者不拘小节。

只因武则天是个女人,人们便挑剔她的品行种种,指责她不淑不慈、品行不端,然而她只不过是做了历代帝王都会做的事而已。

然而武则天是帝王,是独立的人,这两个身份都先于她作为女人的身份。她的功过是非,她的喜怒哀乐,她的痛苦和光荣,旁人都无法理解。

得到这样的结局,她悔么?或许晚年众叛亲离时有过悔意,但若时光倒流,她大概还会走上这样的道路吧。

这就是属于武则天的、属于中国历史上第一女帝的威严和生命力。

尘世间最好的文人墨客都不配撰写她的碑文,更无法定义和评判她。唯有岁月如笔,一笔一画在石碑上为她刻下时间的痕迹。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2

标签:嫔妃   前朝   皇位   大儿子   宫中   女皇   狠毒   帝王   皇后   皇帝   权力   儿子   母亲   女儿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