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抗清斗争中,大顺军余部为何没能像大西军那样成为中流砥柱?

前言:李自成领导的大顺农民军经过多年艰苦奋战,终于在1644年3月一举攻入北京,推翻了大明王朝的统治。当是时,大顺军拥兵百万,其势如日中天,军威声震天下。

而与李自成齐名的农民军领袖张献忠呢,此时虽然也建立了大西政权,但是,大西军的军力比较薄弱,远不能同李自成大顺军相比。一山不容二虎,为了躲避大顺军的兵锋,避免跟李自成发生火并,张献忠审时度势,放弃了武昌,进入湖南;随后又攻入四川,占领成都,落下脚来,开始进行大西政权的建设。


大顺农民军的领袖李自成

大顺军与大西军的领袖都是突然牺牲,导致军心大乱

历史风云突变!

李自成大顺军在山海关遭到吴三桂与满清八旗精锐的联合突袭,损失惨重。李自成不得不退出北京,经山西一路撤回西安。

清军在吴三桂的配合下,一路穷追猛打。大顺军不复昔日的风采,在清军的追击之下,从未能够进行有效的阻击,基本上是一触即溃,狼狈而逃。

最终,李自成在清军的步步紧逼之下,屡战屡败,被迫放弃了西安,向南方转进。1645年5月,李自成亲自去侦察地形,突然遭到地方团练的袭击,不幸死于湖北通山县的九宫山地区。在他身后,留下了数十万大顺军余部。可惜的是:这数量庞大的军队由于李自成的死,而陷入了群龙无首的境地。大顺军将士毫无斗志,彷徨无计,不知道出路究竟在何方。

无独有偶,清军在消灭了李自成大顺政权和南明弘光朝廷以后,兵锋立即转向四川,开始攻打张献忠的大西政权。


大西农民军的领袖张献忠

张献忠因为过于轻敌,亲临前线;结果,在西充凤凰山地区,张献忠遭遇到清军的偷袭,中箭牺牲了。

领袖遇难之后,大顺军与大西军各自的艰难历程

李自成不幸遇难以后,他亲自率领的、从西安撤出的主力部队,加上大顺政权驻守德安四府的白旺所部,尚存兵力二十余万之众。另外,由李过、高一功统率的、驻守陕北的大顺军,会合了驻扎在甘肃、宁夏、青海等西北地区的大顺军部队,也正在经四川向湖广地区转进。

所有的大顺军余部加起来仍有数十万之多,在当时的中国,这应该称得上是一支举足轻重的军事力量。

但是,大顺军的领袖人物李自成、刘宗敏已经牺牲,军中再无具有崇高威望的领军人物;而且,在清军的穷追猛打之下,大顺军屡战屡败,士气低落;军制也完全被打乱了。许多高级将领手中没有掌握多少兵力,反而是很多下级将领却是手握重兵,实力雄厚。这种情况导致大顺军余部军令不行、政令不通,陷入了各自为政的境况。

而大西军则是另一种情况。

在张献忠牺牲后,大西军受到清军的猛烈打击,伤亡巨大。在危急时刻,以孙可望、李定国、刘文秀、艾能奇为首的大西军将领们召开紧急会议,商讨大西军以后的出路。经过一番激烈的争论以后,大家统一了意见,决定全军撤离四川,转进贵州、云南。

当时大西军所余部队虽然很少,但是大西军的政令、军令仍然保持着统一。因此,全军上下立即按照会议部署,展开了行动。他们击破了前方南明军队的堵截,甩开了后边清军的追击,进军迅猛,出四川,过贵州,最后转进到云南。

进入云南之后,大西军采取了正确的政策措施,得到了云南人民的拥护。于是,大西军在云南站稳了脚跟,很快就平定了云南全境。


大西军转进云南地区

占据云南后,大西军领导层施行休养生息、发展生产经济、整顿军队的政策方略。经过几年时间的发展,云南政通人和,人民安居乐业,整个社会经济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气象。就这样,在大西军的治理下,云南成为那个时代整个中国的一片乐土。

大西军在这段时间里,也加强军备建设,大力发展军力;广招云南各族的勇武之士,并且训练出一支独特的战象部队。一时间,大西军发展到几十万之众,兵强马壮,士气昂扬。

大西军在云南的发展经营,使后来的联明抗清斗争拥有了一块坚固的根据地。

大顺军与大西军先后采取联明抗清的政策,加入到南明反清的行列之中

群龙无首、各自为政的大顺军余部,在彷徨无策中,竟然不顾国仇家恨和民族大义,纷纷接受了清廷的招抚,投降了清军。后来,由于清朝地方官员对他们的百般歧视和防范,加上他们不愿遵从清制剃发易服,所以,他们又反正过来,把队伍拉到了湖南地区,投靠了南明的湖广总督何腾蛟。

何腾蛟出于传统偏见,对大顺军怀有深深的敌意。他认为大顺军是逼死君父的逆天巨寇,因此对归顺过来的大顺军并不倚重,反而处处掣肘,暗地里对他们进行分化瓦解。在这种情况下,大顺军余部只能另寻出路了。恰好此时从西北地区撤离的大顺军在李过、高一功的带领下,进入了湖北境内。于是,投靠何腾蛟的大顺军余部除了少部分外,大都前往湖北,与李过、高一功所部会师了。


李过、高一功统率的大顺军

会师之后的大顺军余部,在南明隆武朝廷的湖广巡抚堵胤锡极力争取下,加入了南明抗清的行列。隆武帝对李过、高一功封侯晋爵,把大顺军余部改称为“忠贞营”。

从此,大顺军余部联明抗清,开始了将近二十年的反清斗争。他们先是拥戴南明隆武帝;在隆武朝廷覆灭后,他们又加入了南明永历朝廷,继续与清军进行不屈不挠的坚决斗争。

但是,大顺军在南明抗清斗争中虽然很坚决,但是,他们的战绩却不足称道;他们虽然兵力庞大,却始终没能制造出多大影响,更未能成为南明抗清的中流砥柱。

反观大西军在抗清斗争中的表现,则是另一番壮观景象。

在云南站稳脚跟以后,大西军领导层没有小富即安的心态。他们并不满足于在云南地区割据称雄。孙可望、李定国、刘文秀等人具有深远的战略眼光,他们放眼全国,准备与满清决一死战,逐鹿天下。

1650年,大西军领导层经过商议,为了取得各地反清军民的支持,决策要联明抗清。

几番周折之后,大西军与南明永历朝廷达成协议,加入了永历朝廷。孙可望派兵进入贵州、四川,严厉打击那些不抵抗清军、专门祸害百姓的南明地方军阀,收编南明军队,整顿军纪,加以整训,提高了南明军队的战斗力。同时,也保证了军令的畅通无阻。

1651年底,清军攻占广西全境,永历朝廷失去了立足之地。永历皇帝走投无路,不得不逃往云南,依靠大西军的庇护。

孙可望把永历皇帝接到云南以后,毫不客气地把永历朝廷中那些昏庸无能、只会搞党争、勾心斗角、争权夺利的大臣杀的杀,抓的抓,使朝廷中不再乌烟瘴气。自此开始,孙可望执掌了永历朝廷的朝政大权,确保了朝廷政令的统一。而永历皇帝只是成为了大西军反击清军、号令天下反清义师的一面旗帜。


影视剧中的永历皇帝朱由榔

1652年,在孙可望的主持下,以大西军为主的南明军队展开了针对清军的大反击。

一出云贵,大西军就向世人展示出强劲的战斗力。

大西军兵分三路:一路由孙可望亲自率兵攻入湖南,所向披靡;一路由刘文秀率军进入四川;刘文秀大军所至之处,就如秋风扫落叶一般,席卷四川。驻防四川的清军各部一触即溃,明军很快就收复了几乎四川全境;清军在吴三桂的带领下,躲到保宁一隅,惊恐万状,意欲放弃保宁,逃往汉中。

另一路大西军则是由李定国统率,进入广西作战。李定国所部一路急进,所向无敌,一举攻取桂林。驻守桂林的清朝定南王孔有德眼见大势已去,自焚而死。明军分兵出击,很快就收复了广西全境,兵锋直指广东。广东的清军胆战心惊,清朝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继茂把广东各地的清军集结起来,龟缩在广州城中,惶惶不可终日,拼命向清廷告急求援。

大西军的攻势锐不可当,清廷急忙派遣敬谨亲王尼堪率满洲八旗精锐,从北京出发,进军湖南,迎战大西军。在此情况下,孙可望调令李定国率部回师湖南,打击这股八旗精兵。

李定国立即从广西赶到湖南,他针对八旗兵的骄狂轻敌,决定设伏围歼这股清军主力。于是,李定国命令明军诈败,在衡阳附近,引清军进入了包围圈。一声炮响,明军纷纷杀出,清军措手不及,被打得晕头转向,争相夺路而逃。


大西军名将李定国阵斩清朝敬谨亲王尼堪,大败满清八旗精兵

衡阳一役,李定国阵斩满清敬谨亲王尼堪,重创了自诩“天下无敌”的满清八旗精锐。

经过桂林、衡阳两次大战,李定国威震华夏,史称“逮夫李定国桂林、衡州之捷,两蹶名王,天下震动,此万历以来全盛之天下所不能有......”。在那段历史岁月里,大西军所迸发出的骇人的强大战力,一度迫使清廷产生了放弃西南七省,与永历朝廷划江而治的想法。

自从走出云南、参加抗清作战以来,大西军以其骄人的战绩,成为全国抗清的主力;他们被中国各地的抗清义军视为反清复明的中流砥柱。

两相对比之下,人们不觉产生了强烈的疑问:在双方领袖牺牲之后,大顺军足有数十万之多,兵力可谓极其雄厚;而大西军在清军的偷袭之下,损失巨大,仅余几万人马。而后,大西军又从四川突围,经过贵州,杀到云南,一路上伤亡也极其惨重。可以说,依照当时的兵力情况,大顺军余部远远地胜于大西军;他们应该在抗清斗争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取得更优异的战绩才对啊。可是,在南明抗清的历史上,大顺军却未能发挥自己应有的水平,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思来想去,我认为主要是以下几方面的重要原因:

一.领导核心问题

李自成遇难以后,大顺军失去了领导核心。

由于李自成死得非常突然,具有很大的偶然性;因此,李自成并没有指定明确的接班人。而大顺军中具有崇高威望的第二号人物刘宗敏,已经在李自成生前就被清军俘虏杀害了;军师宋献策被俘之后,无耻地投降了清军;牛金星、顾君恩等文臣看到形势不妙,都纷纷乘乱逃跑了。

一句话,大顺军原来的领导体制消亡,失去了统一的指挥系统。

在李自成亲自率领的这一路大顺军中,地位最高的大将是田见秀,可是此人却只是一个性格宽厚的老好人,不具备承担危局、重整旗鼓的政治能力;其他的重要将领袁宗第、刘芳亮、张鼐、吴汝义等人也都才具不足,并且在一连串的失败打击下,个个垂头丧气,毫无斗志。


大顺军的高级将领田见秀、袁宗第、张鼐

高级将领在危急关头的表现,直接影响到整个军队的士气。大顺军自此开始,军心涣散,低级将领们拥兵自重,大家各自为政,再也不复昔日的隶属关系了。虽然这路大军此时尚有二十万之众,可是他们之间已经变成了极为松散的同盟关系了。

正是因为这部大顺军丧失了领导核心,未能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发展规划,所以导致了军队士气低落,军心不振,陷入极为混乱的境地。他们局促于湖南平江、浏阳一带,对下一步如何发展毫无头绪,茫然失措。

如此庞大的一支军队,引起清廷的高度重视。清朝地方官员佟养和屡次招抚大顺军;而大顺军又想投靠南明朝廷。就这样,这支大顺军在南明和清廷之间摇摆不定,忽而降清,忽而投明,翻来覆去,毫无定见。

直到李过、高一功率领的西北大顺军从汉中南下,经四川来到湖广地区之后,田见秀他们才率部前去与之会合。在李过、高一功的坚持下,大顺军才算统一了意见,接受南明官员堵胤锡的邀请,加入了南明隆武朝廷,被隆武帝册封为“忠贞营”。从此,大顺军余部开始坚定不移地联明抗清,一直坚持斗争到清朝康熙三年(1664年)。

大西军方面的情况就简单的多了。

张献忠中箭牺牲后,原本就执掌兵权的孙可望、李定国、刘文秀、艾能奇四位将领(他们都是张献忠的养子)立即召开紧急会议,针对当前的危急境况,商议今后的出路。

经过一番商讨之后,大西军领导层决定放弃四川,进军贵州,再攻取云南,另建根据地,图谋发展。

大政方针一定下来,大西军就严格执行这个战略计划。

由于孙可望等四位将领在军中久掌兵权,威望很高,他们又铲除了干预军政的破坏分子——张献忠的皇后和丞相汪兆龄,确保了政令、军令的统一。因此,大西军余部虽然兵力不多,却是凝聚力极强,保持了众志成城的战斗力。


大西军的领军人物——孙可望

大西军从四川撤退,一路血战,经过贵州,直趋云南。由于大西军采取了严明军纪、不犯百姓的政策,又取得了云南黔国公沐天波的支持,所以,大西军很快就消灭了云南的敌对势力,平定了云南全境。

在这个过程中,大西军形成了以孙可望为首的四将军制的领导阶层。孙可望在张献忠时期就地位很高,素有威信和声望,又识文断字,极富才干,理所当然地成为最首要的领导人。而李定国、刘文秀等人又都是识大体、顾大局的智谋之士,因此,大西军领导层很是稳固,军政方略都能够得到很好的执行。

正是因为大西军余部有了一个坚强有力的领导层,所以,大西军才能在危急关头,及时正确决策,转进云贵,摆脱覆灭的危险,建立了新的基业,进而发展壮大,敢于跟清廷一决雌雄,争夺天下。

二.建立根据地的问题

大西军在平定云南以后,潜心发展。他们对百姓秋毫不犯,注重恢复生产,保护民间贸易,发展经济;孙可望下令加强对云南矿山、井盐等矿产资源的管理,改革税制,以此增加财政收入,从而减轻云南人民的赋税负担,缓解了社会矛盾。大西军的这些政策措施,赢得了云南人民的支持和拥戴。

孙可望还很注重团结云南的少数民族。他采取措施,多方笼络少数民族的上层人物,拉拢他们成为大西军的将领。大西军摒弃明朝官僚传统的民族偏见,对少数民族人民一视同仁,赢得了他们的衷心拥戴。云南各族人民中的勇武之士纷纷加入大西军,而大西军将士们对他们也极为厚待,使他们对大西军产生了强烈的热爱之情;他们积极参加大西军的建设,像大西军以后威震天下的战象阵队,就是少数民族将士们建立起来的。

孙可望等人一面发展生产经济,一面加强军队建设。大西军在云南广开兵源,扩充军队;整肃军纪,加强训练;并且利用经济活跃起来的云南物力,建立了一整套军需供应体制。这一体制在大西军走出云贵,角逐天下的时候,发挥出了巨大的作用。

一句话,大西军在云南建立了稳固的根据地,能够得到人力、物力、财力的充分保障,为后来的联明抗清斗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大顺军却在建立根据地方面犯下了严重错误。

李自成死后,大顺军部队停留在湖广地区。当时,一路对大顺军穷追不舍的清军人马疲惫,加上得知了李自成的死讯,于是清军自以为大功告成,就返回北京地区进行休整。清军只在地方上设置官员,留下少部分投降过来的汉军进行防守。而南明湖广总督何腾蛟手下只有一些明朝的残兵败将,根本就没有什么战斗力。

此时,如果大顺军能够迅速决策,驱逐地方清军和南明军队,在湖广地区发动百姓,恢复生产,发展经济;整顿军制,训练军队,建立一块稳固的根据地。那么,大顺军就能够在湖广地区站稳脚跟,进可攻,退可守,立于不败之地。

可是,李自成死后的大顺军一盘散沙,毫无志向;将领们都没有政治远见,头脑混沌,对大军的发展前程毫无规划。他们投靠了南明隆武朝廷(后来是永历朝廷),一味听从南明官僚的任意摆布,彻底丧失了独立自主性,陷入了极其尴尬的境地之中。

南明官员基于封建传统的偏见,始终认为大顺军是“流贼”,对大顺军极为仇视。只是因为大顺军兵力庞大,以南明朝廷那些残兵败将,根本不是大顺军的对手;所以,南明官员在无可奈何之下,才勉强接受了大顺军联明抗清的建议,把大顺军纳入南明军队的序列。但是,以何腾蛟为首的南明官僚对大顺军百般刁难。南明政府控制着地方上的财税收入,南明官僚只给自己的军队提供粮饷;而对大顺军,却一点儿粮饷物资都不供给,更不安置地方供应粮饷,他们蛮横地要求大顺军自己解决粮饷问题。

大顺军缺粮少饷,困顿之下,只得就地筹饷筹粮,解决困难。大顺军这样做,却又招来南明官僚的攻讦。他们立刻上奏朝廷,弹劾大顺军“贼性不改,滋扰地方”。


陷入困境中的大顺军余部,他们缺粮少饷

在南明官僚的种种敌视之下,加入南明抗清行列的大顺军因为失去了独立自主性,落得个进退维谷、万般无奈的境况。

这种后果,就是大顺军忽视根据地的建设、在联明抗清斗争中没有坚持独立自主、处处受制于人的愚蠢作法所导致的。

正是因为没有占领湖南来休整队伍,没有建设自己的根据地来提供后勤补给,大顺军在抗清斗争中困难重重,屡遭挫败。最后,他们只得离开了抗清的主战场,辗转来到三峡地区的深山之中,建立了夔东抗清根据地,好歹算是有了一块落脚之地。

三.对待南明官僚的态度问题

在加入南明反清行列之后,大顺军将领们就对南明官僚唯命是从,完全丧失了自我;在合作过程中态度过于软弱,不敢坚持独立自主。他们一次又一次地被南明官僚玩弄于股掌之间,却委曲求全,忍气吞声,处处表现得像受气的小媳妇一样。

而大西军在联明抗清以后,孙可望就丝毫不把南明那些所谓的重臣放在眼里。孙可望根本不理会南明官僚的态度及看法,他逼迫永历朝廷册封自己为“秦王”,独揽朝廷大权,一切都由自己说了算。只把永历皇帝当作反清的一面旗帜来供奉。

孙可望用雷霆手段来对付南明那些昏庸无能的官僚。举个例子:南明文臣李如月不思抗敌,却无事生非,吹毛求疵地攻讦孙可望妄杀汉奸陈邦傅。孙可望大怒之下,把李如月扒皮处死。

孙可望的手段虽然残酷,但是,此举震慑住了南明那帮昏庸腐朽、只会争权夺利的官僚。从此,他们再也不敢滋生事端,祸国殃民了。

对于那些拥兵自重、不去抗击清兵、只会滋扰地方、祸害百姓的南明地方军阀,孙可望也毫不手软。他派兵去把这些军阀一一消灭,收编他们的军队,严加整训,加强战力。这样一来,孙可望就把南明军队纳入了统一的管理之中,确保了军令的统一,加强了南明军队的力量。

士气高昂的南明军队,其主力是原来的大西军

先后联明抗清之后,在对待南明官僚的态度上,大顺军与大西军的做法大相径庭。大顺军处处受制于人,处境艰难;大西军却是拿来主义,高举永历皇帝这面大旗,把永历朝廷拿来为我所用,以便统一政令军令,号召天下反清义师。

毋庸置疑,大西军领导人在这方面远胜于大顺军的将领们。

四.行军作战的自主性问题

大西军走出云南,展开对清军的大反击,取得了惊人的战果。而大西军的所有军事行动,都由大西军领导人孙可望主持指挥,南明官僚根本无权参与指挥,这就保持了军令的畅通无阻,为取得胜利提供了有力保证。

大顺军在联明抗清的斗争中,情况却是另一番景象。

在战机瞬变的军事行动中,大顺军将领们也完全遵从于南明官僚的命令调遣。可是,南明那些官僚根本不懂军事,每每私欲熏心,胡乱指挥,结果就是贻误战机,错失大好局面。

大顺军加入南明抗清的战斗序列,将领们却对南明官僚的昏庸无能没有清醒的认识,因而在战争中多次吃亏上当。

简单举几个例子:

(1).1646年,南明颇具才干的大臣堵胤锡督率李过所部大顺军(忠贞营)围攻清军据守的荆州。堵胤锡要求湖广总督何腾蛟率军防守武昌一带,保证大顺军无后顾之忧。

李过率军猛攻荆州,荆州清军紧急向清廷求援。清廷派驻南京的清军开始出兵救援荆州。

何腾蛟所部遇到一小股清军,就以为清军大军到了,吓得他们全军溃逃。结果清朝援军到达以后,如入无人之境,从侧后猛烈袭击李过的围城部队。

李过以为侧翼由何腾蛟所部明军防守,必然万无一失;不料清军却从背后猛冲过来,大顺军措手不及,尚未反应过来,就被清军冲了个七零八落,伤亡极大,惨败而归。

(2).1648年,南明朝廷遇到了天赐良机。原来投降清廷的将领金声桓、王得仁、李成栋在两广地区反正,举起了反清的大旗。在他们的影响下,以前被顶头上司逼着降清的将领陈友龙乘机反正,宣布反清,增强了湖南境内的南明军事力量。


将领陈友龙反正,猛攻清军

陈友龙率部猛攻,连续从清军手中攻取靖州、武冈、宝庆等地。湖南的形势一时变得对南明非常有利。

可是,南明湖广总督何腾蛟与陈友龙有私仇,不愿看到陈友龙立功扬名。于是,何腾蛟就派属下的大顺军将领郝摇旗率部前去偷袭陈友龙。

投奔南明以后,大顺军将领们一向对南明官僚唯命是从,不问是非,不顾大局。所以,郝摇旗当即就带领自己所部大顺军遵令而行。

陈友龙正在猛烈攻击清军,胜利在即。万万没想到,一支友军突然从背后偷袭而来;结果陈友龙的军队被郝摇旗打得很惨,全军溃散。

毫无政治头脑的郝摇旗为了给何腾蛟报私仇,竟然对陈友龙穷追不舍;一直追到贵州黎平,杀死了陈友龙,全歼了陈友龙这支反清生力军以后,才算罢休。

事后,这场破坏大局的内讧罪责,被沆瀣一气的南明官僚们安在了郝摇旗的身上,成为他们污蔑大顺军的证据。

(3).在1648年形势大好之际,堵胤锡派李过率大顺军乘机进攻,先是收复了常德,紧接着又猛攻长沙。

就在长沙即将被大顺军攻破之时,何腾蛟又来出幺蛾子了。

何腾蛟不甘心让收复省会长沙的大功落入大顺军余部之手,他想让自己搜罗的散兵游勇组成的明军攻取长沙,由自己来独占收复长沙的功劳。于是,何腾蛟就编造借口,强行命令李过率大顺军离开长沙,开赴江西。

李过、高一功等大顺军将领竟然毫不抗拒地服从了何腾蛟的命令,放弃了即将到手的胜利,老老实实地撤围而去。这可真是让长沙城中的清军大大地松了一口气啊。

此时,清廷已经派主力军大举反攻湖南。何腾蛟不了解敌情,又不擅长军事指挥,他组建的明军又不争气;所以,自始至终,何腾蛟也没有能够组织起一支能进攻长沙的兵力,白白地浪费了大好战机。

1649年,清军主力开进湖南,何腾蛟手下的南明军队纷纷逃窜,何腾蛟自己也被清军俘虏杀害了。

......

纵观联明抗清斗争中的战斗表现,大西军作战是独立自主,大顺军作战是受制于人,双方取得的战果自然是天壤之别呀。

五.将领自身的能力问题

大顺军诸将领无论是政治上,还是军事上,其才能都远远不如大西军的领军人物。

大西军将领中,孙可望是军政全才。他不但是一位军事将领,而且是一位善于治国理政的政治高手;这从孙可望治理云南、贵州的成绩就可以得出结论。

李定国是一位军事天才。他是具有深远战略眼光的战略专家,富有极高的战略才能。李定国后来率军进攻广东,打算联合郑成功,全歼东南清军,一举收复江南,这一军事战略可以说是极其高明,如果郑成功积极配合,完全可以达到战略目的。


大西军中的重要将领刘文秀

刘文秀也是极富谋略的军政干才。他临终时,上表劝谏永历皇帝在危急时刻不要向滇缅边境逃跑,而要撤入四川;整合四川、湖南的明军力量,联合夔东大顺军余部,再建反清基地。这一战略建议极富实用性,后来,历史的发展也证明了刘文秀的建议是非常切合实际,极具操作性的。

反观大顺军的将领们,在李自成、刘宗敏牺牲之后,再也没有一位威信崇高、能力超群的领军人物出现。可以说,大顺军将领缺乏政治远见,不具备大西军领导人孙可望、李定国等人那种放眼全国的战略眼光。

在被清军一路打击之下,大顺军的原有的军制被彻底打乱,高级将领没有下级将领掌握的兵力多,诸将之间产生矛盾,互不服气,只能各自为政,因为历史的原因,大顺军余部才勉强组合在一起,形成了松散的军事同盟。这就使得大顺军余部不能聚集力量,形成强大的战斗力。他们只能在历史的进程中随波逐流了。

大顺军诸位将领才智平平,毫无魄力;并且在屡经挫败以后,信心丧失,对前途都已失去希望了。他们坐拥几十万大军,竟然毫无斗志,进退失据;没有开拓精神,忽视了建立根据地的重要性;又错误地依附于南明那些昏庸无能的官员,处处受制于人,还被人家百般刁难,万般歧视。最后,只能流落到长江三峡的穷乡僻壤地区,才算安下身来。

结语:在领袖李自成牺牲以后,大顺军余部因为没有强有力的领军人物出现,导致大顺军将领们各自为政,力量分散,未能形成合力。空有数十万大军,却没有在联明抗清的斗争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其贡献远远不及大西军余部。在南明抗清斗争中,大顺军余部只处于次要地位。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大顺军余部在屡经挫折之后,先后辗转到达三峡地区,建立了夔东抗清基地。他们在这里长期坚持抗清斗争,不屈不挠,一直奋战到康熙年间(1664年),才被清军彻底打败。


1664年,大顺军将领李来亨坚守茅麓山,与清军作最后的浴血搏杀

大顺军余部虽然在联明抗清斗争中未能成为中流砥柱,但是,他们在中国大陆上坚持战斗了将近二十年,其功绩和气节值得后人永远敬仰!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8

标签:大顺   湖广   清廷   历朝   中流砥柱   云南   湖南   根据地   官僚   将领   军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