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清廷能够轻易消灭南明数个政权,统一全国?

清军入关时仅14万兵力,加上蒙汉八旗兵也才20万左右,而且想要一统天下的大清面对的不仅是南明政权,还要对付大顺和大西的农民军。反观南明,手握百万大军,坐立半壁江山,身处经济繁荣之地,又有大义在身,而且受到江南士绅支持。可是为何清廷能够轻易消灭南明数个政权,完成蛇吞象的壮举,统一全国?

清朝统治者主动汉化、英明摄政


清军入关前,满族统治者就开始实施一系列汉化政策。特别是皇太极,在经济建设上实行牧猎与农业“双轨发展”的政策。政治上“设六部,立谏臣,更馆名,置通政,辨服制”,形成正规的吏治系统,同时对汉官的招降和使用力度不断上升。文化上积极学习儒家治国思想,融入中原的文化体系。皇太极的努力 让清朝在关外就形成了一个明式朝廷,为清朝一统中原奠定了基础。


1644年,清朝入关,面对汉族人口众多、分布地域广泛的中原,摄政王多尔衮更加清楚清朝未来的路在哪,所以他继续延用了皇太极的汉化政策,并不断改革各种文化、政治和社会制度,调整各种国家政策,使清朝迅速稳住局势,为一统中原做足准备。


多尔衮入主京城后就派遣官员祭祀孔子,又将孔子定号为“大成至圣文宣先师”,后又修整盛京孔子庙。清廷依仿明制,修建国子监北监为太学,考课以经书为主。清廷多次尊孔崇儒的表现,都显示了对汉文化的尊重,也借以取得了汉人士绅官僚阶层的支持。

接着清廷为崇祯皇帝发丧,招募明朝旧臣。多尔衮入关以后发布谕书:“今令官民人等为崇祯帝服丧三日,以展舆情”,很大程度上缓和了满汉紧张尖锐的民族矛盾。接着多尔衮延用明朝既有的行政官僚体系,开始招募明朝旧臣,大批起用汉官并保证他们的待遇,宣示“满汉一体”。如此种种,无疑笼络了大批士绅官僚,让清廷入主中原。


紧接着清廷开科取士,笼络士绅阶层。顺治三年,清廷连岁开科、感化士人、搜罗人才,为读书人踏上仕途开辟道路,并多次征召民间怀才抱德之儒许以高官厚禄。这种做法极大笼络了士绅官僚阶层,进一步缓和了民族矛盾,减少了反清情绪,加强了清朝的统治。


再就是百姓。清廷禁止军队抢劫百姓,不可随意侵扰百姓。接着废除了明朝的“三饷”,

减免前朝一切加派和所欠钱粮。可是后面因为亏欠巨额军饷,清廷重新开征三饷,加之通过血腥屠杀消灭了百姓的反抗心理。


其实对于大多数百姓来说,他们只想安稳过日子,虽然是异族执政,但是他们的生活习惯大部分同之前没区别,加上他们面对清军毫无反抗之力,所以就算不满也只能憋下去。此外,清廷也鼓励满汉通婚,顺治皇帝为此破例选汉族女子入宫为妃。

从上层建筑的用人制度、统治方式到民间风俗,多尔衮逐渐取得了官僚、士绅、农民的认可,形成了一个政治开明、文化融合、没有党争的朝廷。一个民族,如果能够以包容和开放的心态,吸收其他民族的优秀之处,以弥补自身之短,那必然可以转弱为强,走上辉煌之路。

清廷步步为营、抓住时机逐个击破


文化精神的不断融合,又通过重征“三饷”、严厉打击贪墨和降低各地截留银充实了国库,清廷在中原的局势不断稳定下来。而有了精神和物质基础之后,清廷能够消灭南明政权统一全国的制胜法宝就是军事实力的不断增强和统治者明确的战略部署。


首先来说一个制度,那就是清朝的根本制度——八旗制度。清廷军事实力的强大离不开八旗制度。八旗制度是努尔哈赤创建的一种耕战合一的组织形态,平时皆民,战时皆兵,并且战斗力极强,骑兵作战机动性和肉搏能力也大大强于汉军。八旗制度的旗人无条件服从旗主,而旗主又受中央管理,所以八旗制度做到了中央集权。到后来八旗制度半开放,加上八旗制度是世袭,所以诱惑非常大,因而使得后期清军越打越多,逐渐增大了清廷的军事实力。


八旗制度是一方面,接下来让我们看看清廷是如何步步为营,不断壮大自己并统一全国的。


清廷入关之初,再强悍的军队满打满算也只有二十万兵力,不敢贸然行事。所以刚入关,多尔衮就宣称清军入关只是为了给崇祯皇帝报仇,剿灭李自成的,现息马燕京,抚茲黎庶。然后还下令终止剃发令,稳住南明,防止南明与李自成抱团。

让清廷没想到的是,南明政权对于清兵入关非常高兴,还提出“借虏平寇”的政策,意在拉拢清廷围剿李自成。南明统治者最终只想据守淮河以南,同清朝对峙,偏安一隅,完全没有打多尔衮的意思。


多尔衮审时度势,先放任南明,集中火力击败李自成。清军打着“剿寇”和“给崇祯皇帝报仇”的旗号,向河南、河北、江淮等地的明朝官员们灌输“为你们好的思想”。加上南明政权默不作声,清廷笼络了很多文臣武将,最终轻而易举把李自成打败,占据黄河以北的大片土地。


消灭李自成之后,清廷也不是很清楚南明的真正实力,所以多尔衮打算试试水,向史可法传送书信。他首先宣示了清廷对京城的主权,后质问史可法:南明为何丝毫没有为崇祯皇帝报仇的举动?崇祯大仇未报就可以改立新君?


一看到内容,南明君臣坐不住了,他们迫切希望自己的身份能够被清廷认可,所以在首辅马士英的建议下,派出了前往清朝议和的使团,主动出使清廷。

可是主动出使清廷,其实就是示弱。果不其然,当南明使团到达京城以后,被清廷上下各种羞辱。这种情况下,最后南明使团还秘密地投靠了多尔衮,然后回去当卧底,安抚南明,让清廷备战。


南明安心了,本以为可以高枕无忧,直到清廷大军南下,南明才意识到自己被骗了。可是!!按理说此时南明尚有半壁江山,且是个有组织的朝廷,兵力也有数十万,还是能守住战线的吧。


可…就在这种时候,南明内部依然爆发着严重的内斗。南明自我内耗,清军不知道有多高兴,

迅速抓住机会突破明军的江淮防线,横扫江北,并渡过长江占领镇江。弘光帝在清军渡江后就直接跑了,其他权贵望风而降,清兵轻易占领南京。


此后,清军势如破竹,在南明不断发生党争内斗、争权夺势之际,不断调整政策和战略,用政治行动配合军事打击,刚柔并济,以汉制汉,不断瓦解反清同盟,逐步削弱南明的对抗力量,并不断丰满自身的羽翼,逐渐消灭了弘光、隆武、永历等南明数个政权。

南明制度积弊爆发、自我溃败

纵观历史,盛极而衰,绝大多数王朝的覆灭都伴随着各种制度弊端积蓄,最终爆发使得资源分配不均,民不聊生。


而南明作为明朝的尾巴朝廷,继承了明朝体制的一切弊端,使得政治腐朽、皇权沦丧、阶级固化、财政破败、党争激烈、军队军阀化。加上圈养的藩王多是目光短浅之辈,其实不用清廷,南明的自我瓦解和自我溃败,消灭是迟早的事。


南明君昏臣庸,坐以待毙和偏安一隅的心态也是清廷能够轻易消灭南明的一大因素。清廷入关之初根基未稳,尚能驱除。可南明君臣却太天真,不识清廷狼子野心,华北空虚,却又不敢进军,生怕惹怒清军,还奉行“借虏平寇”策略让清廷做大做强。


清廷施行剃发、屠城、崇满歧汉等残暴政策之时,湖北、安徽、广东、山西等地迅速燃起反清复明的燎原烈火。而此时我们的南明永历朝廷,鼠目寸光、内斗不止,甚至兵戈相见。


顺治八年,永历五年,孙可望、李定国等人又迅速崛起,并奉南明永历为正朔。他们以原大西军为主体联明抗清,迅速占领云南、贵州、广西、广东、湖南、四川等疆域。然而,历史的必然确实是必然,南明又上演了惊心动魄的内斗,最终孙可望降清。

顺治十五年、永历十二年,郑成功收复长江下游大片领土并一路攻至南京。另一边,张煌言带军占领了南京上游大片州县,两军遥遥相望。可郑成功刚愎自用,上了清廷官员的当,最后功败垂成,北伐大业毁于一旦,只能割据东南,20多年后,其子投降清廷。

清廷能够轻易消灭南明数个政权,统一全国,胜在统治者长远的战略目光、明确的战略方针和灵活应对的整治策略,还胜在满清军队实力一步步强大,更胜在满清朝廷上下一心、一致对外。


但能够轻易消灭南明,这个“轻易”是南明给的。两百多年积累的体制弊病,早已使明朝千疮百孔,更别说延续种种弊端的南明政权。内忧外患,难以为继,大厦将倾,也是气数已尽。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3

标签:清廷   崇祯   政权   明朝   士绅   中原   统治者   官僚   清朝   制度   全国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