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清朝难打持久战

300年前,日军由丰臣秀吉带领攻打明朝,打到鸭绿江边,日本在明清两代对中国的战争中所用的战略都是一样的,这个战略可以用一个字来概括:速。

先抢夺制海权和朝鲜战略要地,再直插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速战速决,以迅速取得的胜利迫使对方投降,换来和约。

对日本来说这样的战略带有极大的赌博性,完全是一个不计后果的亡命赌徒式的打法。这也没办法,日本国小民贫,补给有限,无法进行消耗战其国力无法支持一场长期的战争,只要在一处遭到对手的牵制,就将满盘皆输。

比较一下,明朝和清朝在战争初期都有战败,不同的是,明朝很快清醒过来,万历皇帝虽然从来不上朝,但他对跟日本战斗到底的信念是无可动摇的。后来的明军开始改变战法,以消耗日军有生力量为主要作战目的。明朝“抗倭援朝”战争持续数年,日本被打到崩溃边缘,不久即爆发内乱,国内长年内战,国力一蹶不振达200年。后来,郑芝龙(郑成功的父亲)仅凭几条海盗船就能横行日本。

中日甲午战争初始,面对北洋舰队的失利,清军新任总指挥刘坤一提出持久战的战略。

这种想法符合现实情况。一旦清朝确定要和日本长时间打仗,这对日本只能是个不幸的消息。

中日战争开始后,日本不仅投入本国几乎全部的陆海军,国内兵力空虚,更重要的是,他们快没钱了。

为了维持这场战争,日本已经花费临时军费2亿日元。当时,日本全年财政收入才8000 万日元。也就是说,为了打这场仗,日本把未来几年的钱都花完,整个国家也变成一个为战争服务的机器,在战争正式爆发后仅仅3个月内(至1894年11月),日本全国工业生产就减少一半(51%),商业减少三分之一(31%),农业生产减少 13%。打仗是需要钱的为了继续打下去,日本准备向汇丰银行借款。

但清朝并不打算这么做

对于朝廷的实际最高统治者慈禧来说,她面对的事实是,淮军已经灰飞烟灭,这支军队是李鸿章的,同时也是她的权力基础。淮军是属于后党的,这仗再打下去只能由帝党的人来继续负责指挥。很显然,谁指挥战争,军权就会落到谁的手上,如果帝党掌握军权,这是慈禧和她的后党集团不愿意看到的。

所以,从战争一开始,李鸿章就知道这场战争绝无胜算,属于朝廷帝党一派的清流言官们又不断攻击,背后搞小动作,李鸿章只得硬着头皮打下去。当战争进行到有可能为国内的权力带来洗牌,影响到当权者权力基础的时候,这场战争就必须结束。

战争结束了,那么就开始和谈吧。对后党集团来说,只要签个条约,赔点银子、所有的担忧都会消除。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7

标签:辽东半岛   山东半岛   清朝   明朝   军权   持久战   日本   国力   权力   战争   战略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