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一地主为日军引路,却将300日军骗至深山,全部冻成冰雕

在中国的历史上,地主这个阶级是压迫、剥削农民的代名词。自然而然的,提到地主大家都难免对其面露愤色。但人不可一概而论,在新中国的历史进程中,就有这样一位地主,无论多少后人提及他,都会难掩敬佩。

他就是以身诱敌,将300名日军骗到冬天的深山里,使他们活活冻成冰雕的黄有。

身为地主,黄有为什么能够拥有与最广大人民群众共同抗击外敌的高尚觉悟?他又是怎么不被怀疑地做到将日军带至深山,使其活活饿死的呢?这一切,要从黄有的出身说起...

一、白手起家 启发爱国

1899年,一名小男婴在黑龙江省呼兰市呱呱坠地,家人为他取名黄有。黄有年幼时,家里并不宽裕。但这样的环境却恰好磨砺了他的心性,促使他年少便立志要改变贫困现状。

21岁那年,黄有离开老家呼兰,来到汤原县前太平川后六里路,承包下一大片荒地开始垦荒。皇天不负苦心人,终于在十年如一日吃苦耐劳的努力下,黄有用勤奋的双手开拓出了4500余亩荒地。

在那个因为战乱民不聊生的年代,黄有凭借着自己的努力,打下了一份可以让家人吃穿不愁的基业。

成为4500余亩地主人的黄有摇身一变,从农民变成了地主。但黄有这个地主当得却全然没有地主该有的样子。

别的地主压迫农民,恨不能从农民身上刮出更多的民脂民膏,不管农民死活,黄有却不同。

在收成不好的年份,黄有不仅不会为了利益克扣农民应得的报酬,甚至会开仓放粮,救济贫困农户,帮助农民们渡过眼前的难关。

单这一点,黄有便不能与世俗意义上同剥削农民阶级划等号的地主一概而论。

在当地成为名头响亮的大户后,黄有也成为了农民们口中的“黄有屯”。纵然境遇大改,黄有依然是从贫困时期靠着自己的勤奋改变命运的黄有,他的思想并没有因为变得富裕便发生腐化与扭曲。

这一点,为黄有日后替日军引路,将300日军引入大山,致使他们全都被冻死奠定了深刻的思想基础。

1899年生人,历经九一八事变的黄有目睹在战火中民不聊生惨状的黄有悲痛之余,开始思考自己该怎样做,才能为改善眼前的局面贡献力所能及的一份力量。

终于,他等来了这个机会。

1934年,汤原县的中共负责人夏云杰为了筹集游击队需要的战备物资,于6月15日召开了号召群众捐献私人武器的群众大会。

黄有清楚抗日游击队是改变战火纷飞局面的强大力量,要想阻止更多家庭因为日军的炮火而破碎,就必须帮助抗日游击队壮大起来。

于是下定决心的黄有在群众大会结束后第一时间找到夏云杰,先是向夏云杰表明了自己对抗日游击队由衷的钦佩与欣赏,再是对夏云杰表示自己愿意倾尽全力支持抗日事业。

夏云杰对此十分惊喜,在召开大会之前,夏云杰就对黄有有所耳闻。要想抗日队伍得到丰富的物资支持,得到相对富有的地主支持是必不可少的。

但惯于压迫剥削农民的地主们大多不肯轻易给予帮助,一来是地主们骨子里的软弱怕事使他们面对抗日这样的大事时,总会为求稳妥地选择置身事外;二来支持抗日队伍这样的投资回本希望渺茫,地主们最擅长的就是趋利避害,又怎么会愿意进行一笔风险很大的投资呢?

所以,对于黄有这样既敢于站出来提出支持抗日队伍,又肯慷慨解囊,提供物质帮助的地主,夏云杰是非常惊喜且大力欢迎的。

5匹马,10支枪,100余担粮的粮款,黄有可谓是倾囊相助。得到黄

有资助的抗日游击队日子相对好过了许多。同时,在与队员们日渐增多的接触中,黄有的思想境界不断地升华起来。

加入抗战 以身诱敌

1935年,黄有做出了一个让家人颇为不解的决定--他要加入中国共产党。

黄有的家人并不反对黄有为抗日游击队提供物质帮助,只是他们并不能理解,甚至想阻拦黄有加入中国共产党。

因为他们知道加入中国共产党意味着黄有要去到抗日一线,一线是很危险的地方,是随时都有可能丧命的地方。而黄有有财有地,并不需要靠战功去搏出路。

面对家人的不解与阻拦,黄有并没有妥协。

为抗日游击队提供物质帮助的过程中,在抗日游击队员们身上感受到中国共产党是实实在在为老百姓做事,为老百姓着想的黄有已经不满足于仅仅是为抗日提供可靠的大后方,他想成为队伍里的一员,在抗日一线上发挥自己的光与热。

胳膊拧不过大腿,黄有最终还是如愿加入了汤原游击队。

加入游击队后,黄有跟着队伍执行任务,熟悉了游击队的各处根据地路线。

这一点,替黄有日后将300日军带入深山,致使他们全都被冻成冰雕提供了实践基础。

在成为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党员后的第二年,也就是1937年。黄有在返回村落的途中,听到了不寻常的枪响声。

立刻警惕起来的黄有快马加鞭赶回村落,迎面便撞上日军正在威逼利诱村民说出游击队的下落。

为了保护村民,情急之下黄有只能伪装成苦游击队压迫已久的封建旧地主阶级面目,博取日军信任。

果然,日军很快相信了黄有的说辞。一方面,黄有身为地主阶级,与游击队本身就存在阶级对立的矛盾;另一方面,黄有只身一人,若是敢欺瞒他们,300号日军轻易就能将其捉拿折磨,故而黄有是没有胆量戏弄他们的。

日军万万没想到的是,黄有不仅不与游击队站在对立面,并且有胆量将他们引领至抗日游击队夏天的活动根据地,甚至黄有能够成功脱身。

抗日游击队的根据地一共有两个,一处是夏天的,一处是冬天的。夏天的根据地位于深山之中,而冬天的根据地则与此相隔甚远。

被黄有领着朝游击队所在生活根据地方向越走越远的日军并没有发现异样,甚至在眼前出现房屋时,日军欣喜若狂。

有房屋,就必然有人。急功近利的日军迫不及待地划分队伍,一一开始仔细搜寻房屋。

没有人注意到,黄有悄无声息地离开了根据地。

搜寻无果才察觉到自己上当受骗的日军面对渐晚的天色,也只能选择暂时在根据地的房屋里挤作一团,取暖过夜。

只是300日军没有想到,看似怯懦、对他们言听计从的黄有将他们带去的不是可以邀功的抗日游击队根据地,而是夜晚刺骨低温能将人活活冻成冰雕的阎王殿!

不熟悉地理环境的日军并不知道东北冬夜里的低温是能够将人活活冻死的,即使挤作一团烧火取暖,也无济于事。

或许在濒临死亡的某一刻,有日军会反应过来造成这一切的罪魁祸首黄有不见了行踪,但那已经不重要,黄有此刻已经与他们背道而驰,走出了很远。

诱敌成功 以身报国

黄有朝着他记忆里抗联战士们冬天的根据地方向,在满目的雪白中走了很久很久,久到他筋疲力尽地一头栽进了冰雪里。

再次醒来,黄有已经身处根据地内,身旁都是抗联战士们。

黄有以一人之躯诱导300日军进入深山被活活冻成冰雕的事迹狠狠地鼓动了营地里其他的抗联战士。

抗联六军的参谋长冯治纲对黄有这样有勇有谋之举表示深深的肯定,同时叮嘱黄有好好休息,以待来日。

黄有松懈下来后才察觉自己的状况不容乐观:因为长时间在雪地里行走,自己的四肢因为冰雪的侵蚀发生了冻伤,并且由于冻伤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他的四肢在不断地溃烂。

面对黄有这样紧急的伤情,抗联战士们提出将黄有送回山下家属院养伤。但黄有由于担心连累家人,选择了拒绝。

无奈之下,抗联战士们只能让黄有留在营地里休养。

但天有不测风云,不久后战士们接到命令要前往别处执行任务,参谋长想将黄有一齐带上。只是带着一名伤兵行动起来总是多有不便,黄有担心拖累部队执行任务的进程,毅然决然地拒绝了。

参谋长无法强迫黄有,便只能留下两名战士照顾黄有,大部队启程前去执行任务。

意外往往发生得令人猝不及防。

日军的封锁日益紧密,考虑到黄有目前的身体状况无法支撑他们四处游走躲藏,两名战士只能带着黄有躲进了一处隐秘的窝棚里。

在窝棚里躲藏了几天后,他们的干粮所剩无几,黄有的伤情也愈发严重。

面对如此情急的处境,照顾他的两名战士决定不顾危险,外出觅食。令人扼腕的是,两名战士在觅食的过程中,被日军发现并残忍杀害。

而迟迟等不到战士归来的黄有最终也因为病情严重,加上长时间没有进食,活活饿死在了窝棚里。

黄有牺牲时,年方39。他的家中尚有妻儿老小,他的荒地上还长着小麦,但他就这样倒下了,倒在他曾经向往的抗日一线。

生来普通,若是黄有没有立志改变现状,没有用十年如一日的坚持开垦出4500余亩荒地,也许他不至于落得个年纪轻轻就命丧黄泉的下场,也许他能够享受儿孙绕膝的天伦之乐。

但,覆巢之下焉有完卵。

抗日战争的胜利,是由数万万个在一线上为抗战杀敌抛头颅洒热血、不畏牺牲的战士们换来的,每一名战士都各有他们自己的名字,但每一名战士又何尝不都是黄有的缩影?

没有国,哪有家。只有国在,才有家存。黄有之所以想要为抗日战争贡献属于自己的一份力量,何尝又不是出于对小家的保护呢?

1937年,一地主为日军引路,却将300日军骗至深山,全部冻成冰雕。黄有这样有勇有谋之举,该当得上一句英雄!

黄有故去后,同村的村民们为了纪念这位有勇有谋的英雄,商议之后一致决定将“永祥屯”正式改称为“黄有屯”。

结语

历史的长河滚滚向前,人类于其中不过渺茫一粟,但总有些人,会倾尽自己的所能,在长河中以生命为代价,发挥出自己全部的光热,以照亮目光所及的黑暗。

一个人的光热能照亮的黑暗很小,但数万万人的点点星光汇聚到一起,便可以组成燎原之势,点亮那从前漫无边际的黑暗。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4

标签:冰雕   日军   地主   中国共产党   荒地   游击队   根据地   战士   家人   农民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