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放390名死囚回家过年,约定年后回来受死,最后结局如何?

提起唐朝,我们的大脑也许不知不觉就会想到一个名字:唐太宗李世民,想到他伟大的卓越的、享誉古今的功绩:贞观之治。那么如果说起唐太宗李世民,你第一个会想到什么呢?

唐朝确实是个风云莫测、极其梦幻的朝代,这是一个政治清廉、经济繁荣的朝代,在整个中华的历史上都是浓墨重彩的一笔。在这个时代更是发生了许多震撼历史的大事,或是感动,或是残忍。

关于盛世大唐的故事,流传下来可供我们追溯的其实有很多。不仅有许多纪实的史书在写这些故事,我们后人也在通过拍摄纪录片、拍摄电影、解读史书等方式还原那个伟大的朝代。

作为我国正史题材史书的一大开创的《新唐书》中便记录了许多传奇人物和传奇故事。

读过《新唐书》的朋友们应该知道,它有自己的过人之处,当然对历史的记载也有一些缺陷和不足,但是不可多得的是,它记载的历史却是非常全面的。

其中这里面就有这么一件有意思的事情,说李世民竟然放了三百九十多名死囚犯在年前回家探亲,并且和他们约定好年后自己回来接受刑罚。

这件事情究竟是真是假呢?这个故事的结局是怎么样的呢?我们先从故事的主人公唐太宗李世民讲起吧。

一、君心难测

唐太宗李世民当上皇帝之后对国家的政策、经济、文化等制度做出了改变。

在他听说前朝的刑罚制度大多用一些异常残忍的方法惩罚罪民时,他也对刑罚制度做出了改变,相对于前朝令人发指的刑罚制度,李世民实施的定期赦免制度更加亲民,也获得了老百姓们的喜爱。

李世民这样做不仅对老百姓好,也是对自己好。为什么这么说呢?其实这个制度在一定程度上隔绝了一些在朝为官者的贪污腐败,也把国家的政治水平提上了一个新的高度。

李世民的开明是历代君王中罕见的,他的刑罚制度的人性化、公平公正化、合理化,深得民心,他做到了轻罪轻判、重罪重判,也能让犯罪者的行为与他获得的刑罚相对应,让他心服口服。

那么话说回来,面对一个相对于前朝君主来说如此开明的帝王,为什么会有390名囚犯获得死刑的刑罚呢?

他们到底做了什么才能让李世民下这样的命令呢?

毫无疑问,这390名死囚犯一定是犯了不可饶恕之罪才能获得死刑。想必不止老百姓,李世民也同样对他们深恶痛绝。

君心难测。为什么李世民会放他们回家呢?是因为他内心善良吗?还是因为这本就是他给这些囚犯下的圈套?他到底是纯良至深还是狠恶至极?

二、君王纵囚

李世民是历史上不可多得的明君,他聪明果断、气度不凡。他对那些铸下大错的百姓也不应该心慈手软才是。

事情发生在公元632年,李世民在宫殿中批阅奏折,窗外寒风凛冽。这正是深冬时节,此时李世民意识到快要过年了。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除夕将至之时,李世民竟然会下令亲自去天牢里看那些犯下滔天大罪的死囚们。

要知道,这些死囚可是犯下了许多危害社会危害百姓的事情。处于安全考虑,李世民要求刑部大臣与他一同前去。

这些死囚都是要在年后问斩的。对于这些死囚,他们本知道自己即将被问斩的命运,在这种情形下,不用问也知道君王的突然驾临意味着什么。

“我们的生命也许就到此了。”“我十恶不赦,这是我应得的。”“我还想见一见家人!我还想过完这个年!”

中国人都知道,“年”对于一个百姓来说意味着什么。李世民当然也知道。

见到死囚犯之后的李世民对他们说:你们这些人,有的杀人,有的抢劫,有的放火,有的偷窃。简直无恶不作!你们犯下的滔天大罪,就算是天王老子来了也救不了你们!

完了,囚犯们想,这下子完蛋了。君王面对他们说出这样的话,死囚犯们都绝望了。心里只有一个声音:大祸临头了。

但是,局面发生了反转。李世民面对他们又说,虽然你们犯下的罪行不可饶恕,但年关将近,你们的家人也是思念你们的。

顿时,囚犯们的心情来了个大转弯!

李世民接着说:朕赦免你们回家,与家人团聚过年,给你们一个机会,年后自己回来牢中问斩。

囚犯们难言激动的心情,因为自己犯罪被关在牢里这么久,当然对自己的家人是非常思念的。于是死囚们纷纷磕头谢恩,赶紧离开牢里回家与家人团聚了。

更加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在过完年后,这些死囚犯竟然一个不落地回来天牢里,来领受本该承受的刑罚。而李世民看到他们竟然全部都回来了,便赦免了他们所有人的死罪。

这件事发生过后,在老百姓心中,李世民的名声更好了。不得不说,这件事一度引起了一阵轩然大波。

那么李世民便是故意这么做的。一方面,为了社会安定,提倡了说到做到、正人君子的美好品德,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提升自己的形象。他并不是单纯意义上的心善,而是有目的的。

三、双面君王

最后这个结果,对于我们来说是非常意外的。但是对于一些历史研究学者来说却不以为然。

因为几乎每一代的帝王都会有自己的把戏和心机,为了稳固自己的地位和江山或是为了铲除异己、稳固政心,历代君王中,尤其是老百姓心中伟大的君王,无一不是做出的功绩家喻户晓的君王。

说实话,李世民仅仅用三百九十名死囚的赦免便为自己赢得了民心,实在是异常明智之举。这件“纵囚”之举也是让我们读者声声叫好。

对于这么一个伟大的明智的君王,我们该怎么对他做出正确的评价呢?

首先,归根到底,李世民也是一个普通人,他的经历坎坷,生活对他也是刻薄的,但是他也是不普通的,因为他建立了一个朝代。朝代更迭,不是一个人就能够决断的。

李世民的成功也并非偶然。诚然,他建立了一个伟大的朝代,他在历史上的功绩功不可没。但是没有一个人是完美的,纵使是唐太宗李世民的一生也是有功也有过。

也许是因为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我们评价一个人的时候总是片面的,我们会看到他的功绩也会看到他的缺陷。对于唐太宗李世民,我们也应该如此,这样,我们才称得上对历史的尊重。

那么说起李世民的功绩,就不得不提著名的“贞观之治”了。

李世民是一个爱才如命的君王。他心胸宽广,面对臣下的劝谏他总是会听劝的。李世民曾说过“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也许这就是他心胸如此宽阔的原因。

魏徽作为李世民最得力的部下,经常对他直言进谏,在我们看来会是冒犯的发言,他每次的犯颜进谏,其实都暗自推动了李世民。

魏徽会以历史上的暴君桀王、纣王来比拟李世民,李世民却不会生气,而是接受建议,改善自己的管理。这也是贞观之治能发展下去并传诵千古的一大原因。

后来魏徽去世后,李世民折损大将,甚至为他抱头痛哭。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李世民深谙其中的道理,他在位时,一直对自己的朝政和百姓抱有极大的责任心。李世民经常批阅奏折到深夜,在他明智的管理下,国家秩序井井有条,百姓也安居乐业,其乐融融。

褪去这些华丽的功绩,李世民其实是一个野心很大的君王。

盛唐时期,李世民的野心逐渐显露,他不断讨伐周边的小国,扩大自己的领土,虚荣心和野心得到极大满足,这也成为他在后世中最被人诟病的污点。

李世民作为历史上的伟人都尚且如此经受不住内心的诱惑和心中的渴望,还是那句话,以史为鉴,几千年前的蓝天与现在的蓝天也并非有太多不同。

以史为鉴

古代历史上其实不乏一些新帝登基,“大赦天下”的例子。我们知道,在古代社会的制度中,其实是有很多不足的。皇帝作为万人之上的君王,是随时可以掌握一个普通百姓的生杀大权的。

那么就如同我们说过的,皇帝开启了大赦天下这一举动,必然是有原因的。

大赦天下一般发生在新皇登基之时,此时的皇帝想要稳固自己的地位,得民心,那么他就会开启大赦天下的政权。

一方面,这是新皇帝对上一代制度的践踏,以此来表示自己的至高无上;另一方面,作为一个刚登基的皇帝,心里的思想也会是想要天下的老百姓都为他庆祝,正是所谓的普天同庆。

但其实并不是所有的犯人都可以被赦免,皇帝并不是傻子。如果把那些十恶不赦的人放出来,恐怕对百姓来说可不是普天同庆,而是民心惶惶了。

毕竟那些犯下滔天大罪的人,或是触碰到了皇帝的逆鳞,或是毫无底线地残害百姓,都是应该直接问斩的,严重的可能会被诛灭三族。

其实皇帝的做法并不是完全完美的,也不是完全罪恶的。分情况来大赦天下对皇帝来说既能满足自己的私欲,也是对许多百姓的恩惠。

毕竟在一个看皇帝是否开明来观察整个朝代兴替的古代封建社会,我们不能要求古人做到我们现在的想法和成就。

但是不得不说,古代朝代的制度弊端是在是太多,相对来说,我们的制度是更加完善的。但是,以史为鉴,不止针对于国家,也针对于个人,我们以历史来改进自己的不足,这才是历史解读的意义。

结语

唐太宗李世民的功绩我们看在眼里,在历史解读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他靠自己的才华开启了大唐盛世,也看着他潦倒没落。

毫无疑问,李世民是一位功大于过的君王。歌颂他的功绩是我们该做的;解读历史,成就历史也是我们该做的;以史为鉴,更是我们该做的。

所以,在我们的生活中,对于自己的评价也不该是单方面的。读历史的目的在于审视现在的自己,李世民不是我们,我们也不是李世民,至此,我们不仅看透了一段历史,也应该审视了一遍现在的自己。

对此您怎么看?欢迎评论区留言!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6

标签:死囚   刑罚   功绩   囚犯   君王   朝代   皇帝   年后   结局   百姓   制度   历史   李世民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