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在六十年前的“招商引资”

一一一《桴浮斋忆旧》(十七)

1954年初,省委以借调半年的名义,将我父亲从安徽医学院任上召至省委工业部任副部长(省委副书记牛树才兼任部长)。

这是曾希圣的主意。他的工作作风虽有主观武断的一面,但同时也有胆子大、魄力强、能用人之长的一面。他知道我父亲与上海的一些领导同志在战争时期就比较熟悉,故选择我父亲负责从上海搬迁工厂一事。


此时的上海虽已逐步恢复了大城市的生机,却也面临着特殊的困难。

首先是台湾的军事对峙,五十年代初,国民党飞机还经常偷袭上海,轰炸目标主要是电力、造船等重要企业以及车站、码头等交通枢纽。

其次,在当时交通极其不便的情况下,上海的工业过分集中却又远离原料产地和销售市场,大批中、小企业处于停产歇业、濒临倒闭的状态。因此从中央到上海市委都有了让上海的企业到内地找活路,同时带动内地经济发展的想法。


安徽最先行动了起来。

父亲一到上海,首先见了老领导陈丕显,再见上海市委工交部长李广仁(老战友、抗战时期任苏北泗沭县委书记)等。他们都给了很大的支持。


究竟搬那些工厂到安徽?父亲的指导思想是先看规模,看人材,看市场;二看设备新旧,是否值得搬迁并能经受拆迁。如是一一进行考察、研究,再行选择和争取,每周至少与曾希圣电话汇报讨论一次。余下便是拜访资夲家,与技术人员和工人见面,了解他们的需求和意见,揣摩说服他们内迁的可能性。


父亲向曾希圣建议:安徽,主要是合肥市,率先拿出一些地块建设厂房,职工宿舍和食堂,水电、道路,厕所都应齐全,可先弄一、两个样板。曾希圣立即着人安排实施,虽仍简陋,但比之当时上海大多工人的居住环境和条件要好许多。父亲组织上海企业代表到安徽考察,有上海老工人当即表示不回去了。此举效果甚好,可谓“筑巢引凤”!


这些工厂一经搬到安徽,身份便由私营企业变为公私合营。由于生产规模扩大,市场需求猛增,家属亲友就业得到解决,待遇与上海相同,但物价水平远低于上海,所以实际生活水平反倒是提高了。至上世纪六十年代,合肥东门一带成了上海人的集中地。


这里也有“斗争”。李广仁推荐一热水瓶厂,父亲找上海老战友一打听,说是“炸弹牌”,冲水好炸,坚决换成了亇冲水不炸的热水瓶厂搬来了合肥。

父亲看中了“华丰面粉厂”,该厂有进口的二十四台新钢磨。李广仁舍不得:“你们安徽省不能太挑肥拣瘦。”父亲亦不相让:“我来上海不是捡破烂来的,要搬就得搬好的。”一直吵到陈丕显处,陈书记拍板,华丰搬到了合肥。

如是有纱厂、针织厂、印染厂、搪瓷厂、面粉厂、金笔厂、热水瓶厂、五金厂、电机厂、羽绒厂等等二十余家企业分别在合肥、芜湖、安庆等地落户。


这期间,父亲见到了荣毅仁,并认识了他的大管家郭XX,说服动员他们到合肥投资,于1956年建起了合肥第一家公私合营的饭店一一一长江饭店。这座五层楼的建筑,一改合肥最高建筑只有三层楼的历史。至今仍有很多老人记得当年长江饭店的上海本邦菜“清炒鳝糊”和点心“金絲卷”。


1954年下半年,父亲完成了解放后安徽省首次“招商引资”任务后,又回到安医。省委派出省工业厅副厅长黄诚和石明林、江英等继续了第二批内迁厂的搬迁工作。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2

标签:安徽省   热水瓶   合肥   长江   安徽   上海   省委   招商引资   部长   父亲   企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