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西晋的党争为案例,解析何为“君子群而不党,小人党而不群”

圆桌历史——独特分析视角,不一样的历史解读

“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一语出自《论语·卫灵公》篇。意思是,君子不与人争斗,合群但不结党营私。这句话发展到后来,逐渐演变成“君子群而不党,小人党而不群”,大意是君子因共同爱好或志向而合群,但不结党谋取私利。小人因私利而结党,做损人利己的事。本篇,作者试图通过叙述西晋贾充、荀勖的“奸佞派”与任恺、庾纯、羊祜的“忠正派”的争斗事迹,将“文史”相结合,深层次的解读“君子群而不党,小人党而不群”这句话。

贾充虽为西晋开国功臣,但是史书对他的评价是“谄谀陋质...晋室之罪人”。贾充与围绕在他身边的荀勖、冯紞、何曾等人凡事皆以私人以利益为重,结党营私,共同组成了西晋的“奸佞派”。而任恺、庾纯、张华等都是“刚直守正”之人,凡事是以国家利益为先,是西晋“忠正派”的代表。贾充等人的“党而不群”与任恺等人“群而不党”造就了西晋党政的局势。

下面,作者将试举“党而不群”与“群而不党”的真实案例。


齐献王司马攸原为司马昭的次子,因司马师无子,便过继给司马师。司马攸才干出众,亲贤好施,“才望出武帝之右”,司马昭就有意让司马攸接替晋王之位。到了晋武帝司马炎后期,司马攸在朝中声望日隆,再加上太子司马衷是个白痴,所以司马攸接替晋武帝之位,是众望所归,但是贾充一党却欲置司马攸于死地而后快。

对贾充来说,司马攸与太子司马衷都是他的女婿,正如河南伊夏侯和给贾充的建议“卿二女婿,亲疏等耳,立人当立德”。两个都是女婿,当然那个合适就应该支持哪个做皇帝。其实不然,司马攸的妻子贾荃是贾充与前妻李婉所生。司马衷的妻子贾南风是贾充与第二任妻子郭槐所生。郭槐嫉妒心极强,贾充又是惧内之人,所以肯定不会支持司马攸。其次,如果司马衷当权,他是个白痴,好控制,再加上贾南风后宫执政,贾充一党仍可以专横跋扈,逍遥于世。

但此事,贾充碍于两个都是女婿,不好直接出面。所以,荀勖与冯紞便代贾充,设计构陷齐王司马攸。荀勖建议晋武帝派司马攸到分封的齐国去,远离政治中心都城洛阳,以此削弱司马攸在朝中的影响力。司马攸无计可施,最终忧愤而死。在司马攸的事件中,贾充藏于后台,荀勖、冯紞前台奔走,为了私利,朋比为奸,间接害死司马攸攸,是典型的小人结党营私行径,是为党而不群。

相比于“奸佞派”的团伙作案,“忠正派”对此事的处理方式,更多的是简单直接的单兵作战。

在得知晋武帝让齐王攸就国之事后,当时的博士秦秀等人,违背司马炎的意愿,上表建议司马攸应在洛阳匡夫朝政,不应外出就国。庾纯也甘冒风险,审核表文后交给了司马炎。司马炎看到之后气愤至极,将博士秦秀等人除名。庾纯到廷尉自首后被免除了罪责。史书称秦秀“忠直知名”,称庾纯“刚直守正”。违背司马炎意愿上表诤谏的事,原本只是博士们的想法,并未提前与庾纯商量沟通,庾纯为了国家利益甘冒逆鳞之险,可谓忠正之臣。

除了秦秀、庾纯之外,羊琇、王济也通过各自的方式进行了进谏。羊琇因“切谏忤旨”,而被“左迁太仆”。王济先是自己进谏,不被采纳后,又安排自己的老婆常山公主进谏,也因忤旨被“左迁国子祭酒”。这几位都是以国家利益为出发点,建议司马攸留在洛阳。不过他们都是各自进谏,不如“奸佞派”一样,形成合力,且耻于用计,以致没有成功。

“小人”与“君子”在齐王司马攸之事中的表现,完美的呈现出了“党而不群”与“群而不党”的区别,值得我们深思。接着我们再看另外一个案例。

贾充剧照


司马氏在消灭蜀汉政权之后,时隔17年才开始大举伐吴。晋武帝咸宁初年,羊祜出任征南大将军之时,就建议晋武帝出兵“一举扫吴”,羊祜认为“吴人虐政已甚,可不战而克”,晋武帝虽然同意,却没有采纳。其中就有贾充一党从中做梗的原因。

可恶的是,贾充一党阻碍的真实理由并不是时机不合适或者准备不充足,而是因为伐吴的主张,不是贾充首先提出的,如果伐吴成功,主张伐吴的羊祜、杜预、张华等人肯定功勋卓著。贾充出于私心,不愿羊祜等人得此功劳。史书详细记载了此事。

《晋书·贾充传》记载“充本无南伐之谋,固谏不可用”,贾充从来就没想过伐吴的事情,自然就不会提出。所以,在羊祜提出伐吴之后,冯紞、贾充、荀勖三人“同共苦谏不可”。这三人沆瀣一气,只因伐吴之计不是本团体所提出的,所以不顾国家利益,极力阻碍。西晋灭吴之后,贾充、冯紞等人“内怀惭惧”,且痛恨支持伐吴的功臣,冯紞对张华就“疾如仇”。

羊祜与杜预对贾充一党的心思看的非常清楚,在第二次上表建议伐吴时,羊祜就表示“天与不取,岂非更事者恨于后时哉!”这里的“更事者”就是指贾充、冯紞等人,“恨于后时”就是指贾充等人后悔没有早提出伐吴之事,反被别人占先。同样,在杜预给晋武帝的上表中也提到贾充等人因“计不己出,功不在身”,所以才“耻于前言,故守之”。

在“奸佞派”与“忠正派”进行的这番激烈交锋中,“奸佞派”以私人利益为先,弃国家大局而不顾,是党而不群的真实写照。“忠正派”以西晋统一华夏为共同目标,羊祜、杜预、张华、王浑、王浚等人据理力争,是为群而不党。

羊祜


西晋朝政之中,“奸佞派”与“忠正派”之间不乏一些直接对抗,任恺与庾纯是“忠正派”的前锋。任恺“有经国之干...性忠正”并且“恶贾充之为人”。任恺应该是嫉恶如仇的性格,对贾充极度讨厌,他为了让贾充远离朝政,也是绞尽脑汁。秃发树机能侵略秦、凉期间,任恺就建议让贾充去镇守关右,晋武帝也同意了。不过贾充采纳了荀勖的计谋,将女儿贾南风嫁给了太子司马衷,贾充也因此留在了都城洛阳。

贾充与任恺的多次争斗闹的沸沸扬扬,以至于晋武帝司马炎亲自出面调停,提出了“朝廷宜一,大臣当和”的警告。不过事与愿违,贾充与任恺不仅没有和解,反而“结怨愈深”。贾充更是多次借机诬陷任恺,任恺也多次被免官,最终自暴自弃,忧郁而死。

另一位忠臣庾纯也是性情中人,敢于当面辱骂贾充。贾充有次大宴群臣,庾纯就在席间大声质问贾充“高贵乡公何在?”,以此来讽刺贾充卖主求荣。(注:魏高贵乡公曹髦死于成济之手,成济受贾充指使)。庾纯因此而被免官。

“小人们”为了利益可以不择手段,“君子们”爱惜羽毛,即便是为了好的目的,也不愿结党,使用卑劣的手段。这就是党而不群与群而不党的根本区别。

荀勖


700年之后的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写了一片著名的文章《朋党论》,他认为既然奸佞之臣可以结党,那忠正之臣也需要结党对抗。作者非常同意欧阳修的观点,如果君子只是用分散的力量来对抗邪恶势力,那是远远不够的,君子更也需要团结起来,来对抗党而不群的邪恶势力。

正如,我们在电视剧中经常听到的一句话:跟这种卑鄙下流的人,不用讲什么江湖道义,大家一起上!

以上就是本期的圆桌历史,欢迎关注、评论、转发,谢谢。

参考文献:

1、《晋书·任恺传》。

2、《晋书·贾充传》。

3、《晋书·羊祜传》。

4、《晋书·杜预传》。

5、《晋书·冯紞传》。

6、《晋书·曹志传》。

7、《晋书·羊祜传》。

8、《晋书·庾纯传》。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4

标签:西晋   晋书   南风   君子   结党营私   司马   奸佞   洛阳   正派   小人   案例   建议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