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民族大起义为何会爆发呢?

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个“关注”,既是对我们的支持,还可以有不一样的参与感,谢谢您的关注!

前言

19世纪,在印度资产阶级启蒙运动如雨后春笋破土而出的时候,1857—1859年印度民族大起义爆发了。

这次印度民族大起义被西方称之为“雇佣军兵变”或“土兵起义”。卷入起义的地区占全印面积的1/6,波及北印度、中印度和南印度的广大地区,涉及人数占印度人口的1/10,时长2年多,达到了印度被英国统治以来不断发生的反英武装起义的高峰。

起义沉重地打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有力地推动了印度民族独立运动的发展。这次起义是印度近代史上的重要转折点,是近现代印度民族独立运动的开端。

大起义的爆发不是偶然的,有其深刻的历史根源和社会政治经济背景直接促成大起义爆发的是英国新阶段的殖民政策。1813年以来英国工业资本对印度的沉重剥削压迫使印度人民与英国殖民者之间的矛盾空前激化,英国殖民者实施的各种倒行逆施的政策使得印度社会各个阶层不满情绪普遍高涨,印度人民的强烈仇英情绪通过起义迸发出来。

英国殖民统治的强化

从1757年英国侵占孟加拉起,到1849年兼并旁遮普为止,经过差不多100年的征服,整个印度完全沦为英国殖民地。英国殖民主义者“像海绵一样从恒河边上吸取了财富,又挤出来倒在泰晤士河中”。此外,东印度公司的贪婪掠夺,也帮助英国完成了原始资本的积累。印度大量财富外流,使英国很快完成了工业革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资本主义工业强国,但在同时给印度带来了无穷的苦难和贫困。

1813年,英国议会通过的《特许状法案》取消了东印度公司200年来对印度贸易的垄断权。英国更加不择手段地大肆勒索印度劳动人民的财富,让它们源源不断地流入英国,并实行了保护英国资本的关税政策,使英国工业品潮水般地涌入印度,开始了英国工业资本掠夺印度的新阶段。

1833年英国议会作出决定,准许英国人在印度经营种植园,这是把印度直接变成它的原料产地的开始。英国在印度建立了世界上最大的铁路网。铁路的建设始于1848年,它使农村和城市联系起来,农村的落后封闭状态被破坏,割据林立的土邦王国不再自成一体,政治上支离破碎的印度由铁路联结成一个整体。

但需要明确的是,建筑这些铁路并不是为印度服务的,而是主要为英国工厂获取廉价的原料和销售工业品的方便而修筑的,因此,铁路所到之处,当地手工业中心迅速衰落,农村的贫困凋敝情况日益加剧。

农民手工业者陷入绝境

英国殖民政策新阶段的恶果到19世纪中期已充分显露。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英国急需印度成为自己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在18世纪中叶前,手工棉纺织业是印度最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不仅面向国内市场,而且也对国外出口。

随着英国贸易保护主义政策的实施和英国工业革命的发展,印度城市的传统手工业工人丧失了国外市场,不仅如此,国内市场也受到英国纺织厂主的激烈竞争。英国的纺织机器几乎消灭了印度全部的城市纺织工人。英国起先是把印度的棉织品挤出了欧洲市场,然后是向印度斯坦输入棉纱,最后就使英国棉织品泛滥于这个棉织品的故乡。不列颠的蒸汽机和科学在印度斯坦彻底摧毁了农业和制造业的结合。

昔日著名的纺织中心达卡,到19世纪40年代,人口由原来的15万锐减到3万,另一纺织中心贝拿勒斯到50年代至少有15万人成了无固定职业的赤贫工人。失去谋生手段的城市手工业者大批死亡。上千年曾经辉煌于世界的印度手工业从此一蹶不振。

当时统治印度的英国总督威廉·班廷克面对工业萧条的局面说:“商业史上这种悲惨境况是从未有过的,棉织工人的白骨使印度平原都白成一片了。”

大量手工业者,有的被迫成为城市赤贫,有的则涌向农村,同被新地主兼并土地的破产农民一起,变成佃农,生活条件更加恶化。

在如此残酷的境况中,印度农民痛斥:“别看他们(殖民者)的脸白,可是他们的心黑!”英国殖民主义者的残酷掠夺,使印度经济破产,饥荒不断发生。这种情况在印度北部和中部尤为突出:1770年的大饥荒夺去了孟加拉1/3居民的生命;1812—1813年和1824—1825年,孟买发生了严重饥荒。

为了适应英国工业资本对印度农业掠夺的需要,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在改组行政组织的同时,英国人也改变了印度的土地制度。在英国人到来之前,印度还未有近代意义的土地关系。印度社会虽然存在着依靠地租生活的柴明达尔封建土地所有制,但大部分土地是农村公社使用,土地不能买卖。

1765年东印度公司取得了代替莫卧儿帝国在孟加拉征税的代理征税权。开始时,派柴明达尔到农村中征税,后来把征税权拍卖给出价最高的人。原来的柴明达尔多为农村中富人,拍卖后大多是城里的商人变成柴明达尔。税额由他们自己定。柴明达尔根本不考虑农民的生活状况,只关心收入的多少、盈利的高低。农民失去了传统农村公社的保护,生活状况恶化。

在摧毁了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村社经济的基础上,1793年,东印度公司先在孟加拉和比哈尔等地实行固定税额制,之后发展到北印度和中印度。固定税额制度承认柴明达尔是包税区的地主,农民则成为柴明达尔的佃农,这导致土地大量集中到富商手里,大土地私有制出现。

此外,1818年英国又在马德拉斯和孟买管区,实行政府直接把土地租给农民的莱特瓦尔租佃制度,宣布农民是土地真正的主人,他们直接向东印度公司纳税,并且在西北印度实行了一种把整个村社作为向国家纳税单位的马哈瓦尔租佃制度。

以上几种土地制度,都是为了满足殖民者掠夺农民的需要。“在孟加拉,他们创作了一幅英国大土地所有制的漫画;在苛重税收体系的重担下,农民普遍陷入了债务罗网,沦为赤贫。在洛希尔坎德,经过强迫压制,1848—1856年实现了237388卢比的收入。无论是在什么情况下,政府只追求收入的提高、积累财富,尽管在极为不幸的灾难时期,也不会免征农民的税款。

英国殖民主义者把本国的土地制度移植到印度,导致农村公社破产,印度农民失去了农村公社的保护伞,陷入高利贷的罗网中。

英国摧毁了印度原有的土地制度,建立了近代意义的土地制度。这个近代土地制度的确立,促使印度农业生产的商品化,为发展商品农业和资本主义创造了先决条件。但是即便如此,它的确立是以牺牲印度农民的利益、加重人民负担为代价的,使当时的印度农民的生活陷入了绝境。因此,英国在印度实行的土地改革使大量农民失去了土地,给印度农民带来了一场沉痛的灾难,这引起农民的强烈不满和骚动,起义浪潮的涛声此起彼伏。

王公地主惨遭剥夺

18世纪英国征服印度时,境内土邦林立,殖民者为了侵略战争和巩固统治的需要,对被征服的土邦王公采取安抚政策,维护他们在土邦内的政治经济特权,以换取土邦王公的支持。

然而,好景不长,当英国基本完成对印度的武力征服,殖民统治得到巩固,尤其英国工业资产阶级极力把印度变成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时,殖民者开始损害封建地主利益,极力打破土邦的樊篱,把更多的土地置于他们的直接统治之下

1848年印度总督大贺胥就直言不讳地表示:“为了增加国库来源,为了扩大我们统治制度的一体化,就必须兼并土邦。”他的兼并除了使用武力外,还提出所谓“绝嗣丧权原则”,即不承认没有男嗣的王公的立嗣权,老王公死后,其政治经济特权被剥夺,其领地被兼并。

在英国的土邦兼并过程中,出现了两次兼并高潮。第一批被兼并的土邦是信德(1843)和旁遮普(1849),英国殖民地疆域达到了防范沙俄南下的天然界线。另一批被兼并的土邦是贝拉尔(1853)和奥德(1856)。

贝拉尔是理想的原棉供应地,奥德是理想的英国棉织品的销售市场。在这两次兼并高潮中对民族大起义影响最大的事件,是1856年对奥德土邦的吞并,这些种种事件的发生最终导致了印度大起义的爆发。

参考资料

[英]杜德:《今日印度》上册,黄季方译,北京:世界知识社,1953年版,第110页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63~764页

季羡林:《1857—1859年印度民族起义》,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5页

《资本论》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372页

Ishwari Prasad,S.K.Subedar,Ahistory of Modern India(1740-1950),Allahabad:Indian Press,1951,p.211.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6

标签:印度   明达   孟加拉   土邦   东印度公司   殖民者   英国   土地   民族   农民   农村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