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时期琉球官生派遣制度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历史开讲#

文|清幽说

编辑|辑录君


明代的官生派遣始于成化十八年,至万历九年终止,在长达近百年的时间里琉球遣生7批,总计30人。其中分为好几个派遣阶段。

成化—万历年间的官生派遣

随着“闽人三十六姓”这一特殊群体定居琉球,直接促进了琉球社会文化水平的提升。

随着时间的推移,琉球王国读书习礼者的水平也相应地有所提升,并且由于琉球社会发展的需要,国家栋梁和社会精英的培养成为重中之重。

因此,从15世纪末开始,琉球选派赴华的官生身份发生了变化。

与洪武—永乐时期所派官生最显著的不同之处在于,本阶段赴华的官生全部是久米村“闽人三十六姓”子弟。

清乾隆时期的琉球官生的教习潘相曾评述:“明初,皆王子弟、寨官子弟。成化以后,始遣三十六之人,今多不可考”。

成化—正德年间的官生派遣

明代第二阶段的官生派遣始于琉球第二尚氏王朝时期,成化十七年八月,琉球尚真王通过福建布政使司呈送咨文,请求成化帝恩准琉球派遣官生上京读书。

诚如尚真王咨文中所言,琉球孤悬海外,国中教育状况十分落后,国人皆以寺庙为学校。

僧侣为教师,文字读写水平极为低下,更谈不上儒家经典的学习。

故而援引永乐和宣德年间琉球官生入华读书的旧例,恳请中国延续以往的官生接收制度。

成化十八年,尚真王在得到成化帝的批准后,派遣蔡宾等五位久米村子弟作为官生赴华,此乃明代成化年间唯一一批赴华之琉球官生。

同年蔡宾等官生进入南京国子监,朝廷依照往例颁赐了衣物、床褥、柴薪以及食物。

成化二十二年三月,蔡宾等五名官生结束在国子监的学业,希望返回琉球。

尚真王将蔡宾等官生的回国申请上奏礼部,由礼部代为禀明皇上并得到了准许。

正是从此时起,明代赴华的琉球官生归国前均需由当朝的琉球国王提出申请。

成化二十三年八月,回国后的蔡宾奉命任谢恩使。

随正议大夫程鹏赴闽上京,携带贡品价值十分高昂,有镀金铜结束线扎靶红漆鞘腰刀六把,镀金铜结束红漆靶鞘衮刀六把,象牙一十三条二百斤,丁香二百斤,胡椒一千斤,马一十五匹,硫黄二万斤。

与洪武三十一年姑鲁妹奉王命出任谢恩使赴华并作为官生入监读书不同,蔡宾是明代首位回国后再度以谢恩使身份前往中国的琉球官生,同时应当也是明、清两代的唯一一位。

由《明实录》中相关记载可知,继成化十八年蔡宾等官生入监读书后,正德五年,琉球又任命蔡进等五人为官生赴华留学。

“正德五年正月癸酉,琉球国中山尚真,请以官生蔡进等五人入国子监读书,诏许送南监,仍给衣廩等物如例”。

但《南雍志》与《久米村系家谱》都未曾记录蔡进等人入监之事,其在监期间经历以及回国时间也就无从考证了。

嘉靖—万历年间的官生派遣

据《蔡氏家谱》记载,嘉靖二年八月,琉球派出包括蔡浩、蔡廷美、郑富、梁梓在内的四名官生赴华留学。

并且当时的琉球国王尚真还在蔡浩等人启程赴华之前赐给“官生四人胡椒捌百斤”

这是相关史籍中第一次提及琉球国王赏赐物品给临行前的官生,并且所赐之物还是在当时中国市场上非常昂贵的胡椒。

只是其他史料中尚未发现这八百斤胡椒的用途和去向,照常理推断应是作为进贡时附载的货品在抵达福建后转售了出去。

蔡浩等四名官生虽然在嘉靖二年已经到闽,可直到嘉靖五年才正式入学于南京国子监。

嘉靖九年,世子尚清代蔡浩等人提出归国申请,并解释了个中情由,皆因官生们尚未成家立室,盼能早日回国娶妻以了却父母心愿。

和洪武、永乐两朝入监的琉球官生奏请回国时所言“奉养双亲”一样,“回国成家”也是官生归国申请中常见的一种理由。

这四名官生在嘉靖十一年回到琉球。

不久后,琉球王府先后于嘉靖十七年、嘉靖二十九年派遣了两批官生共九人,入南京国子监学习。

嘉靖十七年赴华的官生为梁炫、郑宪、蔡朝器、陈继成四人,嘉靖二十九年赴华的官生则为蔡朝用等五人。

梁炫等四名官生与蔡朝用等五人学习期满之后,都是通过琉球国王尚清向明廷上奏

分别以“早日回国娶亲”以及“父母奉养需人”为由请求准许官生回国报效。

梁炫等人于嘉靖二十三年回国,蔡朝用等人则于嘉靖三十四年返琉,他们离开南京之际,明朝都为其提供路费、食物与车马,亦指派专人随行左右,送至福建。

据《久米村系家谱》记载,“嘉靖四十四已丑二月二十二日,郑迵奉命为官生,同梁炤、蔡燫、梁焌共四员入南京国子监读书。”

在监学习六年后,郑迵等人学有所成,按照惯例,由琉球国王尚元代为奏请归国,并于隆庆五年十二月得到许可。

次年,郑迵等官生动身返回琉球。

其中郑迵在归国后受到重用,在万历三十七年萨琉之役中率众顽强抵抗萨摩军队,战败被俘亦气节不改,最终以身殉国。

万历八年十一月,尚永王向中国派遣了明代最后一批官生,包括蔡常、郑週、郑迪三人。

万历九年四月,蔡常等三名官生进入国子监。

为免官生赴华后受到地方官府盘查却无法提供凭证,尚永王特为蔡常等人颁发了执照,且在执照上注明三名官生各配有一名随从。

万历十五年尚永王为蔡常等官生回国一事上奏明廷并获得了批准,次年,明代最后一批留华官生蔡常、郑週、郑迪顺利返琉。

明代琉球官生派遣制度的主要特征

明代琉球官生派遣可分为洪武—永乐、成化—万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始于洪武二十五年,止于永乐十一年,琉球共遣官生24人,分为10次赴华。

第二阶段从成化十八年至万历九年,所遣官生共7次,计30人,现将明代琉球官生派遣制度的主要特征做一总结,从以下三方面加以论述。

官生的出身背景

明代洪武、永乐两朝,琉球派遣的官生全部出身于中山、山南两国的王室或寨官家庭。

这也是由于明太祖诏谕礼部招揽琉球子弟入华时规定了“可选寨官弟男子侄,以充国子,待读书知理,即遣归国。”

明廷在此表达了希望琉球将掌握国家政权的王室子侄、或政治势力强大的寨官子弟作为官生派往国子监,接受明朝中央官学的正统教育。

通过教化琉球未来的统治阶级,以达到“变夷为夏”的目的

而琉球为维护与明朝的朝贡关系,并学习先进的中华文化以服务于琉球的朝贡事务和社会改革,也顺应中方号召,先后向中国派出多批官生入监肄业。

明代第二阶段的首次官生派遣,距离上次遣生赴华的永乐十一年已时隔近七十年,此时琉球赴华官生的身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全部来自久米村士族子弟。

究其原因,与成化年间官生派遣前后的中琉关系转变有着密切的关联。

正统至成化年间,明朝的外交政策出现了较大调整,呈现收缩、消极的趋势。

由于诸朝贡国频繁入贡以及土木堡之变后军事防卫开支激增,明朝财政压力极大,不堪重负,加之这段时期明朝国力渐衰,外藩朝贡使节在中国境内屡有犯罪行为出现。

中方对周边各国的朝贡活动设置了种种限制,包括限制琉球的贡期、进贡使团的人数以及随行货物的数量,缩减对琉球朝贡贸易的优待政策等等。

因此琉球的朝贡贸易出现了暂时的衰退,琉球王府为扭转颓势,试图通过派遣留华官生培养优秀的朝贡贸易人才。

而身在闽人聚居地、普遍具备较高汉文水平的久米村人成为更加合适的人选。

考虑到他们在从事对华朝贡事务以及学习儒家文化礼制方面更具优势,于是琉球王府从成化十八年官生派遣之始,就改由从久米村子弟中选拔赴华留学的人选。

官生派遣的申请方式

首先,就琉球官生派遣的申请方式而言,明洪武—永乐年间、成化—万历年间两个阶段赴华官生的派遣均由琉球国王本人。

以正式咨文形式向礼部或布政使司递交申请,得到中国皇帝谕旨首肯后,方可派指定人选随贡船赴华。

史籍中有明文记载的是成化十七年琉球尚真王呈福建布政使司的咨文,“琉球国中山王,为照例送本国陪臣子弟入监读书事。

切缘本国僻在海中,既无学校之育才,安有经书之讲习。

为此移咨福建布政使司,乞体朝廷柔远之意,共沐明朝之化,咸成济济之俗。为照,依旧例转达施行,须至咨者。”

官生派遣的频次和人数

从琉球赴华官生派遣的频次上看,有明一代,中国对琉球官生赴华的频次并未做任何限制。

但凡有进贡、庆贺或谢恩使节到华执行公务,琉球国王即可在事先得到中方同意的情况下派官生随贡船一同到福建,而后根据明朝规定的流程前往南京。

这从明代两大阶段的官生派遣详情中可以得到证明,洪武—永乐年间赴华的24名官生中,由中山王察度派出者三批,世子武宁一批,中山王尚思绍四批,山南王承察度与汪应祖各派一批。

成化—万历年间的赴华官生中,有三批为尚真王所派,两批为尚清王派出,其余两批分别由尚元王和尚永王指派。

从琉球赴华官生派遣的人数上看,无论在明代官生派遣的第一阶段还是第二阶段,中国对于琉球每批入监官生的人数也未加以限制,可以是一至六人不等。

官生在监学习的年限

从明代每批官生在国子监学习的年限来看,显然明朝从未对此有过明确的限制政策,自官生入监到提出回国申请,大多在三到七年之间。

例如,在洪武—永乐年间入监的官生中,永乐四年、八年、九年所遣官生在监时长都是三年,永乐十一年留华官生的在监时间长达九年。

在成化—万历年间赴华的官生中,嘉靖五年和嘉靖十七年赴华的官生均在国子监学满六年,至于最后一批官生蔡常等人入监七年后方才回国。

官生归国的申请方式

洪武—永乐年间赴华官生与成化—万历年间赴华官生提出回国申请的途径有所不同,故在此分别加以归纳。

洪武—永乐年间赴华的琉球官生在国子监结束学业,希望返回祖国时,官生本人可直接向礼部提出申请,由礼部将请求转奏皇帝等待批复。

而官生们在归国申请时大多以思乡情切、回国尽孝为由,符合儒家思想所主张的“孝乃仁义道德之本”的理念,其合理性自不待言。

此外,在琉球官生赴华留学的第一阶段,即使是同批入监的官生也可以在不同时间申请回国。

如洪武二十五年入学的官生三五郎尾、实他卢尾于洪武二十九年二月上奏请求回国,而同时入监的贺段志亦则在两个月之后才提出申请。

成化—万历年间赴华的官生需要回国前,不再由官生本人直接上奏请归。

而是改由琉球国王代其向礼部提出请求,同样必须等待礼部将申请递交给皇帝,并得到准许后,官生方可着手准备回国事项。

这一申请方式从成化二十二年琉球国王尚真奏请批准官生蔡宾等五人归国起,就一直沿用到明代最后一批官生回国。

甚至直至清代,官生归国的请求依然是由琉球国王提出的。

除“奉养双亲”以外,自成化一朝起,官生回国的申请理由则以“回国娶妻”、“成家立业”为主。

而且同批次赴华的琉球官生也必须同时返回琉球,不像第一阶段对此不做限制。

官生派遣中的特例

明代洪武至永乐年间赴华的琉球官生中,曾有三五郎尾、李杰两名官生结束国子监的学业并返回琉球之后,再度入监读书,此为琉球官生赴华历史上极为特殊的现象。

洪武二十五年冬,山南王承察度所遣官生之一的三五郎尾入国子监,二十九年二月,三五郎尾获准回国。

其后,在明廷的允准下,三五郎尾先后于洪武二十九年、永乐四年两度重返国子监学习。

另一名有复监经历的官生则是永乐三年五月入监的李杰,为山南王所派,但在永乐七年,李杰因需要返琉照顾亲人而向明廷申请出监,得到批准。

同年十一月,李杰提出复监申请,获准后于永乐八年四月第二次入监。

纵观明、清两代,琉球官生复监之事只出现于洪武、永乐两朝,此后琉球与中国双方对于官生派遣和接收方面的管理日趋规范,从官生入学到毕业回国逐渐形成了制度化的流程。

归国官生赴华谢恩

成化十八年,琉球王府派出五名久米村子弟入南监读书,蔡宾是其中之一。

四年后,蔡宾等五人学成回国。

成化二十三年八月,回国后的蔡宾奉琉球国王尚真之命出任谢恩使,随正议大夫程鹏一道赴华进贡,以表对明廷栽培琉球官生之恩典的感激之情。

此后,蔡宾曾先后七次作为都通事或长史赴华进贡或庆贺。琉球官生毕业回国后以谢恩使身份上京者唯有蔡宾一人,这是明、清两代绝无仅有的一例。

16世纪末到17世纪中叶,东亚地区的国际秩序发生了巨大转变。

历时七年的万历朝鲜战争结束后,日本在德川幕府的统治下进入闭关锁国时期,而大明帝国国运衰落,深陷国内起义和女真进犯的泥沼,狼烟四起。

崇祯十七年清军入关,明清易代。

从琉球国内环境来说,万历三十七年萨摩藩在日本授意下入侵琉球,从此琉球在政治、经济和外交上受到萨摩藩的全面控制。

中琉两国间的封贡关系也因此受到一定影响,双方都没有条件继续派遣或接收官生,导致琉球官生派遣中断了105年之久。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3

标签:琉球   明朝   国子监   成化   礼部   嘉靖   万历   永乐   明代   年间   时期   制度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