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知半解说琉球(上)

说起琉球国,有些人可能对这个名字比较陌生。提起冲绳来,大家都知道现在是日本所谓的一个县。冲绳就是原来的琉球国,如今上面建有美国军事基地,并且驻扎着很多美国大兵,目的是为了围堵中国。二战结束后,根据《波茨坦公告》,日本的主权被限制在九州、本州、四国、北海道中。琉球主权不属于日本,也不属于美国。二战后由于复杂的历史原因,琉球由美国托管,后来美国私自将托管权转让给了日本。

从历史上看,日本垂涎琉球久矣。琉球国从明清两朝就与中国结成宗藩关系,定期进贡,接受册封,并且使用中国年号。中国移民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传入琉球,琉球国崇尚中华文明,经常会派出子弟到中国学习取经。琉球国虽然距离日本九州南面的萨摩藩很近,但是琉球国对神州华夏非常崇拜,而对近邻日本却并不感冒。

明治维新以前的日本,还是一个军阀割据、贫穷落后的国家,实力远不如中国。琉球国自然成为中国宗藩体系中的一员。萨摩藩是日本的一个地方军阀政权,看到邻居琉球国日子过得滋润,便患上了红眼病,干起海盗的营生,缺钱花就过去打劫一番,借此过上几天好日子。萨摩藩侵略琉球国最严重的一次发生在1609年,萨摩藩以桦山久高为指挥,派出3000大军,攻下首都首里城,将琉球王室成员,其中包括国王尚宁,虏获到了日本。

桦山久高名气不大,他的后人中有个叫桦山资纪却在日军侵华史上留下了骂名。中日甲午战争中桦山资纪充任日本海军军令部长,黄海大海战中他亲自上阵督战,他的座舰西京丸险些被北洋舰队福龙号鱼雷艇击中。甲午战争结束后,清政府将台湾割让日本,桦山资纪被天皇任命为台湾第一任总督。他上任后对台湾全岛实行军事讨伐,残酷镇压岛内军民反抗,手上沾满台湾人民的鲜血。

琉球国王尚宁被掳获到萨摩藩,被迫签下一份不平等的霸王合同《掟十五条》后,才被放回国。从此以后,琉球国落入了日本的掌控之中,历代琉球国王必须向日本进贡称臣。如此一来就形成了琉球国分属中、日两国,分别向两国进贡的尴尬局面。不仅如此,“清康熙朝以后,日本还在琉球设官、征租税、保护商旅等,但他们当时毕竟害怕中国,所以每逢清使来临,这些日本官员便事先躲起来。”(雷颐:《李鸿章与晚清四十年》)日本人到底是做贼心虚,蝇营狗苟,偷偷摸摸,不敢见光。

日本明治维新以后吞并琉球的野心,上升到国家对外扩张的国策层面。日本政府制定了征服中国、统治亚洲、争霸世界的所谓“大陆政策”,扬言要“开拓万里波涛,布国威于四方”,逐步走上了军事扩张的道路。日本历史学者指出:

“吞并琉球是上述明治政府整个外交政策的一环。琉球自古以来就是独立国家,向中国纳贡,也曾向萨摩藩进贡,又以独立国家的资格,自1854年(安政元年)以来和美国及其他国家签订了友好条约。明治政府把琉球和萨摩藩视为上下关系,主张琉球为日本领土,1872年强迫琉球王室宣称自己是日本的琉球藩王。”(井上清、铃木正四在《日本近代史》)

日本政府之所以要这样做,其目的就是要为下一步侵略中国台湾寻找借口。1871年,发生了台湾高山族人误杀琉球遇难船民事件。这个事件的发生,为日本侵略台湾找到了突破口,明治政府认为,既然琉球藩王是日本的藩王,那么琉球人就是日本天皇的皇民,因此日本人叫嚣"杀害琉球人就是杀害日本人"。这是多么熟悉的强词夺理的论调,与今天日本右翼分子“台湾有事就是日本有事”的狂妄言论何其相似。

皇民被杀,政府出兵进军台湾复仇也就顺理成章了。1874年5月,日军3000多人登陆台湾,企图借此机会将台湾据为己有。为阻断日军的进犯,李鸿章奏调淮军6500人紧急赴台增援。在台湾人民的坚决抗击和沈葆桢的积极防御下,日本发现以目前的实力与清军开战,难以取胜。日本明知打不赢,却又赖着不肯撤走,变武力进攻为外交讹诈,派出外交官员到北京与清廷进行谈判。

在谈判中日方一口咬定台湾番地不归中国管辖,拒不退兵。私下里却散出口风,“不给兵费必不退兵,且将决裂,扰乱中国各口”(苑书义:《李鸿章传》)。讹诈中带着威胁,要想退兵可以,必须拿钱来。如果钱不到位,别怪日本要把事情搞大,中国各个沿海口岸都将会成为恐怖袭击的目标,其贪婪无赖的嘴脸暴露无遗。在50天的会谈中,日方强词夺理,纠缠不休。经英、美、法三国出面调停,清政府面对日本的无理要求决定妥协,最终以赔偿日本白银50万两换取日军撤出台湾。

清廷的这个决定也是无奈之举,这个时候清政府正在承受着来自新疆伊犁沙俄的巨大压力,实在无力两面作战。双方签订的《北京专约》的第一条中“日本国此次所办原为保民义举,中国不指为不是”,等于承认了日本对琉球的宗主权。这就为日本后来吞并琉球埋下了隐患。条约的签订使日本看到了清政府的软弱无能,他们的胆子更大了。

1875年5月,日本强令琉球切断与清朝的关系,不得再接受清朝的册封,停止进贡。琉球国被迫改为使用日本明治年号、执行日本法律、改革藩制、派遣留日学生、琉球与清朝的交涉全部由日本外务省管辖处理。琉球国王尚泰不甘心就此亡国,秘密派出使臣乘坐一艘小船,假装遇风漂泊,于1877年4月抵达福州,这时清政府才知道日本对琉球的蚕食行径。怪不得琉球突然停贡,原来是日本在背后威胁造成的。(参见雷颐:《李鸿章与晚清四十年》)

清政府虽然同情琉球的遭遇,“情殊可悯”,认为日本恃强凌弱,“无理已极”,但却并没有对日本断然采取军事手段,所有的行动都停留在外交交涉上面。清政府这样做,最主要的原因是对琉球的战略地位没有足够的认识,不会预见到那里广阔海洋下面蕴藏着丰富的宝藏,更不会想到百年之后,这里会成为遏制中国发展的第一岛链中的一环。清政府的策略就是既要管这件事,又不想深度介入。深度介入需要大量人财物的支持,清政府囊中羞涩,无力应付。放任不管,任由日本吞并,又恐怕冷了其他藩属国的心。所以,只有期望通过外交途径来加以解决。须知真理只在大炮的射程之内,谈判结果是要由实力来决定的。后来的事实完全证明了这一点。(未完待续)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2

标签:琉球   明治维新   冲绳   明治   台湾   日本人   日本   美国   日军   清朝   中国   国王   外交   清政府   国家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