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两次议会改革

拿破仑战争结束,英国注意力重新投入国内事务,经济突飞猛进发展

1814年史蒂芬逊建造第一个火车头,1825年建成第一条铁路

运输速度和运输量大大提高,对生产发展起促进作用

农业改造发展到新阶段,圈地运动彻底完成,生产过剩危机开始出现

19世纪初托利党土地贵族实行有利于自身政策,其他阶级处于无权地位

1815年《谷物法》保持高粮价,人民生活状况恶化,大大损害工业资产阶级利益

工业革命继续发展时期,无产阶级人数日益增长,走上组织工会进行罢工斗争道路

1817年曼彻斯特失业工人组织向伦敦进军,递交请愿书改善生活状况,称负毯者进军

利物浦勋爵借摄政王乔治遭群众辱骂和投掷石头事件,着手镇压群众运动

要求停止实行《人身保护法》,遭到辉格党和城市群众大会反对,以维护宪法

下院托利党多数通过暂停《人身保护法》,迫害进步团体和进步人士

1819年原暂时消沉群众运动复苏,曼彻斯特8万余人集会遭到军警镇压,称彼得卢屠杀

政府随即颁布禁止不经政府批准集会,报刊高税率等系列法令,即堵嘴法令

1820年英国经济开始回升,拉丁美洲成为英国商品新外销市场

统治阶层认为应当给工业资产阶级适当照顾,以争取日益壮大的资产阶级支持

1822年保守派卡斯尔雷去世,乔治·坎宁罗伯特·皮尔等自由主义托利党入阁

1824年取消《反结社法令》,给人民以组织工会和社团自由,工会合法化

1825年生产过剩危机爆发,生产缩减、工资降低、失业人数增长,群众不满加剧

1826年修正《谷物法》准许进口粮食,粮价保持在不致过高水平,但农民骚动不断

农民骚动始于肯特郡,继而蔓延到南部及东南部各郡,称斯温运动

城乡群众运动发展,走向政治斗争道路,促使激进民主派急迫要求议会改革

(1)汉普顿俱乐部卡特莱特领导资产阶级、中等阶层及手工工人组成

口号:争取扩大议会选举权,平等划分选区,议会任期一年等

(2)温和派边沁等从契约论出发,认为应当扩大议会选举权,实行自由贸易政策

(3)激进民主主义者威廉·柯波特等主张地主把土地还给农民,人民决定国家政策

卡莱尔《共和党人》柯伯特《每周政治指南》号召议会改革,向议会递交请愿书

1830年伯明翰托马斯·阿特武德领导保卫社会权利政治联盟,提出明确纲领

要求社会中下等阶层享有议会平等代表权,主张用递交请愿书和平方式达到目的

普莱斯成立首都政治联盟与伯明翰保持密切联系,共同进行争取议会改革斗争

政治联盟成立对鼓动和团结广大人民群众争取议会改革运动开展起很大作用

1820年西班牙革命、1821年希腊革命和1830年比利时革命在英国引起广泛同情

1830年七月革命震撼欧洲,有力推动英国国内改革运动发展,政治风暴凝集

议会改革浪潮席卷全国,内阁惠灵顿公爵固执反对一切关于改革的建议

惠灵顿公爵表示英国议会制是世界最完美制度,引起群众激烈抗议而倒台

乔治四世任命主张改革的辉格党领导人格雷勋爵组阁,避免风暴袭击

一面派军警镇压工人罢工和农民骚动,一面提出改革方案缓和国内强烈不满情绪

1831年先后两次被上院否决,第三次提出时全国群情激奋,乔治四世决定让步

1832年改革法案通过,工业资产阶级获得参政机会,刷新工业革命后政治制度

(1)降低选举资格,城市居民年收入10磅以上房户主和年租10磅以上房客都有选举权

(2)农村选举资格是年收入10磅以上土地所有制和年收入50磅以上租地农业家

(3)取消56个人口不足2000人的衰败选区及原有的111个代表名额

(4)重新调整143个代表名额,增加新兴大城市代表名额,32个小选举城镇各减少1名

19世纪中叶英国处于资本主义成熟期,成为世界工业最发达国家,称世界工厂

日益形成以英国为中心的世界市场,世界地区经济联系进一步加强

重商主义政策不适用新兴工业资产阶级要求,自由贸易政策炮舰政策相辅相成

工人运动以新模范工会合作运动互助会为主要形式,阶级妥协经济主义占主导

工会官僚化脱离工人群众,认为工人同资本家利益是一致的,号召工人同资本家合作

宪章运动失败后,再未出现大规模工人运动,更没有形成工人阶级革命政党

维多利亚女王在位时期力图发挥重大影响,实权掌握在议会和多数党内阁手中

1832年改革不彻底,土地贵族势力巨大,工业资产阶级势力不断发展

两党制发生变化,托利党和辉格党分别改名为保守党自由党,交替执掌英国

自由贸易促进党代表纺织工厂主利益,主张廉价政府、减少关税、自由贸易

托利党内主张贸易自由皮尔派与自由贸易促进党组成大自由党,未改变两党基本格局

英国经济发展迅速,资产阶级经济力量非常强大,工人阶级处于衰落和分裂状态

英国国家机器薄弱,资产阶级保障自由民主,全世界少数政治民主自由国家之一

19世纪60年代初英国展开第二次选举改革群众运动,两股力量发挥决定性作用

(1)资产阶级激进主义者科布登布莱特领导建立全国改革联盟

(2)英国职工联合会国际工人联合会(第一国际)领导的改革运动

1866年自由党格莱斯顿和激进派布莱特缔盟,拟定新选举改革方案,遭到保守党否决

全国产生强烈反响,地区展开争取改革斗争,群众到处游行集会,要求立即实行改革

群众运动不断高涨,保守党内阁选择妥协,表示支持议会改革,着手拟定方案

1867年第二次议会改革方案通过,完成工业资产阶级争取参加政权斗争

(1)城镇选举权给予每一房主和租户,给予租金每年不少于10磅和不少于一年房客

(2)各郡给予从私产或承担租金每年不得少于5磅的人,短期租户12磅收入有选举权

(3)取消46个衰败选区,空余席位分配给各大城市

进一步降低贵族地主势力,加强资产阶级下院地位,妇女无选举权,普选权尚未实现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9

标签:英国   惠灵顿   议会   乔治   请愿书   群众运动   选举权   资产阶级   工人   工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