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明末东林党的来龙去脉002礼制与国本

说起王锡爵两次主动去位的原因,不得不提“礼制”。帝国自成立便摒弃前朝简单粗暴的治国策略,追法唐宋,开科取士,崇尚教化,法古尊儒,而承袭“礼制”是其中重要一环。

“礼制”是对如何处理社会关系和人际行为的诠释,它是一种伦理纲常,又是一种行为准则,既空泛抽象又实际具体。“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将不国”,在士大夫眼中,任何破坏“礼制”的行为都会被视为动乱天下的源头,正是张居正的“不守孝”和万历皇帝的“不立国本”分别让王锡爵选择了主动离开,以示对这些有违礼制行为的不苟同。

“国本”一词源自于“太子者,国之根本”,太子是皇位合法继承人,是国家的储君。按照礼制,皇太子的册立应遵循“立嫡立长”的原则,嫡长子是皇太子的最佳人选,嫡子特指皇后所生的皇子。洪武朝,太祖皇帝立嫡长子朱标为皇太子,可是朱标早于父皇去世,太祖皇帝并未从皇子中选立太子,而是册立嫡孙朱允炆为皇太孙,以昭示皇家对礼制的遵守,不仅如此,太祖皇帝还留下了《皇祖明训》,对后代嗣君种种行为包括立储都做了具体规范。成祖皇帝从侄儿手中夺取皇位后,为了储位一度在嫡出的两位皇子之间犹豫徘徊,但最终还是选择了嫡长子朱高炽,即后来的仁宗皇帝。此后,帝国的储位基本遵循着“立嫡立长”的原则,除了景泰朝短暂的更立,并未出现大的争议和波澜,如今轮到万历皇帝朱翊面临这一命题了。

万历皇帝共有八位皇子,其中二子、四子、八子早夭。皇长子朱常洛生于万历十年(1582)八月,生母王氏原本是慈宁宫的一名宫女,一次万历皇帝经过慈宁宫时临幸了王氏,王氏因此有了身孕,由于王氏地位卑贱,皇帝对“龙种”一事讳莫如深,直到慈圣皇太后拿出记录皇帝起居的档案进行勘验,皇帝才无奈地承认了事实,王氏在皇长子朱常洛出生前几个月被封为恭妃。尽管有皇长子的出生,但万历皇帝与王恭妃并没有丝毫感情,皇帝的心思全部在另一名妃子郑氏身上。郑贵妃万历初进宫,十四年(1586年)诞下皇三子朱常洵,皇帝下诏册封郑氏为皇贵妃,而当朝臣上疏请求进封王恭氏时,皇帝断然拒绝,于是皇三子生母的位分居然超过了皇长子生母的位分,这在承袭华夏礼制、讲究“长幼有序 尊卑有别”的帝国是罕见的。

万历皇帝对两位妃子恩宠的厚薄使得朝臣们忧心忡忡,由于王皇后一直未有子嗣,皇长子似乎成了储位的唯一选择,自从皇三子出生后,朝臣们的焦虑转化为一本本措辞严厉的奏疏,尽管朱翊对朝臣的聒噪十分反感和厌烦,但他仍然不为所动,似乎另有打算。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4

标签:礼制   东林党   国本   朝臣   生母   皇太子   明末   帝国   太祖   皇子   来龙去脉   长子   万历   皇帝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