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皇帝在无法抗衡文官集团时选择了宦官,为何清帝没有这个烦恼

在中国古代,清政府是最专制的,官员都喜欢叫自己“奴才”,虽然这个名字听起来有些低俗,但也只有满洲人配得上这个称号。

这就是一场权力与力量均衡的游戏,满清的帝王就是一块秤砣,只要稍微移动一点,就能把大量的文人踩在脚下,而明末的帝王就是一天平的另一端,为了不被所谓的文人制约,只能用太监来充当砝码。

为何明代的帝王如此“瘦弱”?清代的帝王如此“敦实”?

一、魏晋南北朝的官员群体在政坛上的位置不同

随着隋唐科举制度的推行,以家庭为基础的士族派系逐渐消亡,但这并不意味着贵族派系对皇室的屈服,而是产生了一种新的以“结党”为主要方式的政党派系。文臣以学派、政见、籍贯为大旗,形成了一个利益联盟,虽然没有世家大族那样以世家为基础,却也足以让皇室头疼。

从明代中晚期开始,文人派系之间的勾心斗角,逐步成为一种重要的政治现象,进而演变为一种“政治毒瘤”。到了明武宗时期,皇室和文人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尖锐,即使是皇上,用鞭打和抄家灭族这样的残酷措施,也无法阻止他们的疯狂反抗。

崇祯帝被这场战争弄得心烦意乱,在弥留之际,他说:“我不是亡国之君,臣皆亡国之臣。”

当皇室受到严峻的威胁时,皇室不得不培养第三方力量来对抗文人,而臣服皇室的太监就成了第一个选择。

但清代不同,满洲皇室拥有两个主要的政治根基,一个是汉族官员,另一个就是满人的贵族,并且在政治上,满人的身份要比汉族官员更高。

如此一来,汉族文人在朝中的地位就会大打折扣,而皇帝则可以借着两派之间的冲突,为所欲为。因此,清代的政局,并没有让宦官们有立足之地。

二、决策机制注定了两党在实力上不能对等

明代的内阁制度,与清代的军机司看似相似,都是朝中的决定机构,但两者之间,却有着天壤之别。

明代的内廷是内外廷的中心,一切上书都要经过内廷处理,然后经过内廷大臣们的讨论和决断,上交到皇帝首肯,最后通过内廷来监督外廷的实施。因此,明代的内廷不仅是情报中心的来源,更是决策,施行效率的主体。

清代的军机处,实际上只是一个“虚拟中心”,既无办公机构,也无正式的侍从,全由皇上任命,不设职位,不设人数。

实际上,在整个军机处,唯一不变的,那就是皇上,所以,这位军机大臣,本质上就是一个参谋,一个书记,相当于汉武帝时代的内廷。

清代文官上奏,都是直接抵达军机处,使一些文官可以与皇上进行私人交流。所以,对于朝事的了解,清廷的皇帝要比其他的武官快得多。

于是,这位清代的皇上,居然还兼任着内阁大臣的职务。

但要做到这一点,也是有要求的,那就是皇帝陛下的工作量加大,每天都要忙到很晚。

明代的帝王都比较清闲,只需打个招呼就行了,根本不用亲自参与整个政策制定,对许多事情都是一窍不通,很好糊弄,只能靠宦官充当他的千里眼与顺风耳。

这倒不是说他们有多辛苦,只是因为他们的政治体制,让他们没有多少的空闲时间。

三、皇权走向“自主性”与“专制”是一种历史潮流

事实上,我们只需要回顾中国的整个发展历程,就可以看到,帝王的权力,就像是一个人的成长历程一样,它会不断地成长,不断地壮大,最终成为一个独裁的国家。

士族之间的争斗,让皇权逐渐成型,朝由三公九卿,改为三省六部,国事的主事人由内阁改为军机处。这种改变绝非更名易姓,它将成为士族被皇室压制在体制上的保证。

究其缘由,也很简单,在帝王制度的社会架构里,只有帝王一人享受着特权,是整个国家和世界的合法核心,这个独特的位置决定了皇权具有可以叠加的长远优势。与之相对的士族,在漫长的时间里,已经被“腰斩”了好几次。

在历史长河中,太监只是一个巧合,因为他们无法脱离皇帝的掌控,所以才会被皇帝释放出来,充当爪牙忠犬,为他冲锋陷阵。

自然,事情到了极致,就会出现倒退,自古皇权走到巅峰,也避免不了衰败,这也是历史的必然性。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31

标签:军机处   明朝   士族   文官   皇权   宦官   派系   皇室   皇上   明代   清代   文人   帝王   皇帝   烦恼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