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城士兵为何宁愿用石头砸,也不愿直接推倒梯子?士兵:傻瓜才推

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生逢乱世,战争将成为家常便饭。

战争是残酷的博弈和厮杀,交战双方本着不死不休的原则,以生命为代价,拼尽全力达成胜利的目标。

现代战争中,先进的武器装备随处可见,可古代战争中,交战双方却会采用实打实的肉搏战,展开一场冷兵器时代的较量。

战争的频繁爆发催生了各类兵法谋略,所谓“上兵伐谋,其次伐交”的兵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己方损耗,甚至可以在不耗费一兵一卒的情况下,不战而屈人之兵。

但大多数谋略,在攻城战中却并不适用,真实的攻城战,往往属于大规模作战,场面极其惨烈,云梯战术更是必备战术。

不少朋友对此心生疑惑,守城士兵为何不能直接推倒云梯,反而会采用各种各样的更为麻烦的办法呢?个中缘由,且听我一一道来。

攻城之战,云梯登场

“公输班为楚为云梯之械,必取宋。”这是《墨子·公输》当中的记载,公输班相传为鲁班,春秋战国时期的能工巧匠。

从这一记载中可以看出,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大多为攻城之战。而在这一类型的战争中,云梯的作用非常突出。

其实如今我们在影视剧中,也常常能看到云梯的存在。

敌人攻城时,往往会拿出几个很长的梯子,搭在城墙边上,派出一队士兵从下往上爬。

只要能够爬到顶部,跳下梯子,就能成功占据城墙,与城门之外的势力里应外合。

这些梯子的长度,基本可以覆盖城墙高度,大多数时候还有剩余。梯子是实心结构,十分沉重,需要士兵一起扛,才能成功将梯子搬到城墙边。

云梯的好处,是可以避免直接攻破城门的难度。

一般情况下,在攻城和守城之战中,作为守城方,他们会在城门处分布较多兵力。这是因为城门是防御重点地带,一旦城门被敌人破开,整座城池都将失守。

在关键地点上,守城方绝对不允许出现任何闪失。

如果另一方选择强行攻破城门,那么一场血战,势必会就此展开。

守城方占据主动权,能够暗中使出各种手段,对攻城方造成伤害。

记得从前看《隋唐英雄传》时,李世民带领手下的军队与隋朝军队对抗。他们需要攻破一座城池,这座城池的守城方正好是隋朝名将。

李世民打算采用速战速决的战术,所以并未搬出云梯,而是选择派手下悍将秦琼直接攻破城门。

秦琼骁勇善战,熟通兵法谋略,能文能武,打过不少胜仗。

可即便他的才能如此突出,在攻破城门时,他所带领的军队也付出了不小的代价。

由此可见,若无特殊情况,攻破城门实在是下下策。而通过云梯登上城墙,反而是最方便快捷的选择。

士兵们把云梯搭在城墙上后,一队敢死队成员便会从下往上爬。

在做出行动之前,他们就已经有所预料,自己此番必定有去无回。加入敢死队之前,他们也能得到来自上级的承诺,在他们死后,家人可以获得一笔不菲的抚恤金。

对于穷苦人家出身的士兵来说,这已经是非常具有诱惑力的条件。为了改变家人的生活环境,他也只能选择拿命去搏。

敢死队成员身上会背着若干支箭羽,手上拿着武器,一边往上爬,一边提防从上方降下的各类攻击手段。

通常情况下,守城的士兵会选择以下三种方式来打退攻击者。

第一种最为常见的方式,就是投掷巨石。

在攻城之战正式开始前,防守城池的军队往往会事先准备许多巨大的石块,并且集所有人之力,把石块运上城墙,以备不时之需。

巨大石块的放置需要讲究细节,拥有丰富经验的老兵往往会调整合适的角度,让自己的战友能够以一人之力推动巨石,砸向那些爬上云梯的敌人。

当登上云梯的人发现从上方落下的巨石时,他们无从闪避,只能以肉身抵抗。

可是人体哪里能承担重力作用加上巨石本身重量的推力呢?那些被巨石砸中的人,无一例外会摔下云梯,轻则残废,重则当场死亡。

而对于守城方来说,投掷巨石,这是成本最低廉,效果也最明显的一种防御手段。

第二种手段,就是放箭。

一心很难二用,那些在云梯上拼命往上爬的士兵,一心一意地盯着自己脚下的路,所以很难提防从上方射下来的箭羽。

守城方利用这一特点,派出士兵,分几轮向下方射箭。只要对准目标,果断放手,登云梯的敌人很快就能被射中掉下。

这一方法也有着明显的缺陷,那就是资源损耗极大。

守城之军,往往更加看重资源储备。他们无法在短时间内获得资源补给,所以只能利用手头上有限的资源,撑过尽可能多的时间。

对于军队来说,箭羽是不可再生资源。每一位士兵在放箭之前,都会有一定的心理负担。他们担心自己没能瞄准目标,浪费武器,最终让战友身陷困境。

这一手段也并非长久之计,等到资源耗尽之时,军队也就无箭可放。

至于第三种方式,那就是往云梯上倒火油。

众所周知,古代战争中使用的云梯大多是由木料制作而成。木头最怕的就是大火,熊熊燃烧的大火转瞬间便会吞噬木料,消灭整架云梯。

当守城的士兵从上方倾倒火油时,正在攀爬的士兵会面临前所未有的重创。他们要么直接被大火吞噬,要么因为畏惧而摔下云梯,丢了性命。

至于云梯,过不了两三分钟,它也会被火油彻底毁掉。

所以综合来说,这是一种效果最好的防御方式,能够彻底损坏敌人攀登城墙的工具,断绝敌人攀登的后路。

看到这些招数,不少朋友肯定会发出疑问,直接把云梯推倒不是更加方便吗?为什么非要耗费资源,去做更困难的事情呢?

这个原因,还得从云梯本身的特点上加以分析。

云梯危险,无法上手

云梯是梯子,但它并不是普通的梯子。它的高度肉眼可见,绝不能低于城墙高度。为了保证攻城时工具的结实程度,工匠们制造云梯时使用的材料,也是实心且优质的木材。

也就是说,能够应用在战场之上的云梯,它的重量一定不会太轻。否则,它无法承担若干名敢死队队员的体重。

把云梯运到城墙边,这项工作,三五个士兵是没有办法完成的。一支小队的士兵一鼓作气,同时发力,才能够勉强把云梯抬起来。

有着质量相对突出的云梯,战士们甚至抬不起来。这时候,军队还需要出动专门的战车来运输云梯。

从这个重量上可想而知,站在城墙上的守城士兵,他们即使共同发力,也很难在一个不太合宜的角度上推倒云梯。

这种攀登城墙的工具,它自身的重量,便决定了它的稳固性。

这是第一个原因,至于第二个原因,那就是推倒云梯的发力动作非常危险。

技艺高超的工匠在制作云梯时,对其高度有着非常严格的要求,他们能容忍的误差范围也很小。

经验丰富的士兵在放置云梯时,同样也会对角度仔细斟酌,确保云梯顶部和城墙之间形成一个固定的角度。

云梯的高度被严密掌控,它必定会比城墙高出一截。云梯的放置角度同样精准,城墙上的士兵要想推倒云梯,上半身必须探出城墙。

要知道,对于守城士兵来说,城墙是一处极好地掩护。城墙刀剑不入,只要降低高度,把头部藏在城墙下方,敌人的箭羽就不会对他们造成威胁。

可一旦做出推倒云梯的动作,士兵们的上半身完全露出,头部、颈部和心脏等关键部位都将毫无遮掩地暴露在敌人的视线当中。

这时候,早已经埋伏和准备好的敌人拉开弓箭,瞄准目标,射出箭羽,推梯者将避无可避,当场殒命。

云梯没法儿推倒,自己这一条命还得搭进去,实在是得不偿失。所以身经百战的士兵,绝对不会冒着暴露位置的风险去推云梯。

除此之外,守城士兵还不得不提防攻城方的花招。他们极有可能在云梯顶部涂满致命的毒药,把危险送到守城士兵的眼前。

如果有人按捺不住,丧失耐心,直接上手推倒云梯,那他的手部皮肤便会直接与致命毒药接触。

不出片刻,他将失去呼吸。

部分厉害的毒药,甚至还会引发“人传人”的连锁效应。中毒的士兵倒下,身旁的战友搀扶,也会因为与他产生直接接触而中毒。

这样一来,攻城方不用出手,就能够解决一大批守在城墙上的士兵,他们何乐而不为呢?

从以上三点来考虑,推倒云梯的风险实在太大,某些后果更会让军队无法承受。因此与其直接上手,不如选择投掷巨石、倾倒火油和放箭,效果也会更好。

掩护力量,不可或缺

攻城方的士兵在攀登云梯时,直接把自己的整个身体暴露在守城方的攻击范围内,这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既然明知危险,那些敢死队士兵为什么还是会前赴后继呢?

最重要的一点原因,就是他们有战友的掩护和支持,所以并不一定会死。

在攻城和攀登云梯之前,攻城方首先会修建比城墙更高的土台,派遣一部分士兵在土台中作战,居高临下地打击城墙防御势力,击溃他们的防线。

另外,攻城方也会准备大型的投石机器,不断向城墙上方投掷巨石。守城方的防御力量必然会因此而减弱,攀登云梯的勇士也就有了可乘之机。

刘邦攻打濮阳时,第一个通过云梯登上城墙的大将,就是英勇的樊哙。本着对战友的信任,他选择排在攀登队伍的首位,并最终建立军功。

第二个重要原因,那就是重赏之下,必有勇夫。

唐高祖李渊攻占隋朝城池时,有位叫张士贵的士兵,因为登城有功,获赏金银不计其数。

结语

不到万不得已的情况,交战双方不会上演攻城战。

一个4000人把守的城池,或许需要10万军队攻克,方能占据上风。攻城战极其惨烈,获胜者也是险胜,投入产出实在不成比例。因此,大型攻城战,在中国历史上并不多见。

参考资料

《墨子》

《论兵法一道》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1

标签:梯子   士兵   火油   云梯   敢死队   巨石   城门   城墙   军队   傻瓜   敌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