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军前线大败,上将警告准将:坚守色拉,是把士兵们往死亡线上赶

1962年10月20日,中印自卫反击战打响,东段我军部队在克节朗河谷一举全歼印军第七旅,俘虏旅长达尔维。就在我军准备收复达旺之际,印军总参谋会议室,蒂迈雅上将在选择退守防御的地点上,与印军一位准将意见相左,引发在场军官们一场激烈的争论。

对于当时兵败如山倒的印军来说,必须要作出一个重要的决定,在什么地方阻击?如果选错了地方,将遭到彻底的失败。

达尔维旅长等人被俘

会议一开始,东部军区司令莱普·森将军率先发言,却是让人大跌眼镜。按照他的说法:“坚守达旺是有条件的。”理由是那里的工事坚固,弹药充足,守备部队士气高昂,信誓旦旦表示要用战斗来洗刷耻辱。

请注意,不是“退守”,而是“坚守”。这里面的玄机,挺大的。

如果印军主力真按森将军设想,在达旺坚守的话,可能整个东线的全线崩溃会来得更快一些。这位一直待在东部军区军部提斯浦尔,说什么不肯向前沿迈出一步的司令,实际上,根本不了解前线印军真实的情况。

就在森将军得意忘形的时候,一旁的作战处长帕利特准将站起来,走到地图旁冷冷的说:“我不同意森将军的看法。敌人兵分三路,在围歼第七旅后,一路转向东南,一路向南,在离达旺不到25公里远的卢姆拉会合。第三路已通过棒山口,正沿古时商道直扑达旺。达旺已经腹背受敌,如不撤退将全军覆没。”

这时,印军第四军参谋长KK·辛格准将军突然打断帕利特的发言:“我同意帕利特将军的看法,表面上看,达旺是个军事要地,有重兵把守,实际上是一个陷阱。不要忘记敌人进攻达旺的部队有三个精锐团,而达旺的部队只有两千余人。敌众我寡,达旺决不能坚守,应该毫不犹豫地放弃。”

尼赫鲁,莱普·森司令,考尔中将

旁边的塔帕尔总参谋长看着辛格,满意的点了点头,他用手敲着桌子问道:“那你认为应该在哪儿坚守?

辛格回答:“邦迪拉,只有邦迪拉。此地交通便利,便于部队迅速集结和撤离,后勤供应可以得到充足保障,又有几座山峰可以防守。再说敌人打到这里,已是强弩之末,后勤线拉得太长,只要阻止他们的进攻势头,就可以趁机反击收复失地。”

塔帕尔看着地图上的邦迪拉,皱起了眉头。没想到,身旁的帕利特突然大喊一声:“不,不是邦迪拉,应该是色拉。”

接着帕利特解释道:“如果退到邦迪拉,国民不但会惊慌失措,敌人也会耻笑我们的。再说,要想不让敌人进入印度平原,色拉是一道天然屏障。色拉山口海拔4438米,道路陡峭、极难攀登,易守难攻,背后又有公路,交通非常便利。既然有色拉这个不错的防御阵地,为何还要退守邦迪拉?”

帕利特看上去讲得头头是道,但事实上,退守色拉,与坚守达旺在本质上,没有什么差别,只不过是中间隔着25公里而已。

帕利特刚说完,会议室突然响起蒂迈雅上将那不容置疑的声音:“我的意见,放弃色拉,退守邦迪拉。”

蒂迈雅上将

在场人们顿时把目光,齐刷刷投向蒂迈雅。就在二十天前的作战会议上,他与考尔中将大吵了一顿,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反而遭到羞辱。意料之中的是,战前,蒂迈雅对于印军主动出兵,将造成的一系列可怕后果的预言,全部应验了。

蒂迈雅迎着众人的目光语重心长的说:“我不否认刚才帕利特对于坚守色拉有利条件的分析。如果我们有一年,或者最少一个月的时间准备的话,色拉显然是一道绝好的屏障。可问题是,坚守色拉,需要多少准备时间?而敌人可能做些什么?”

随后,蒂迈雅详细阐明了以下三点,说明退守邦迪拉的重要性

第一,担任正面防御的部队,不能指望从前线败退下来的部队,而从平原地区抽调其他部队增援色拉山口,最快需要七天时间。面对敌人三个团,达旺部队要坚守七天,这是根本不可能办到的。一旦达旺被攻占,敌人部队只用一天就可以赶到色拉。

第二,从色拉到邦迪拉公路直线距离有96公里,道路状况很差,平时只能跑载重1吨的轻型卡车,重武器根本运不上去。没有重武器,根本无法抵挡对手凌厉的攻势。

第三,色拉距离达旺太近,一旦达旺失守,敌人的部队在稍事休整后,可以在不移动后方补给基地的情况下,从不同方向对色拉发起进攻,一线印军在防守色拉的同时,还要确保后方的公路不被切断才能稳住局面。

最后,蒂迈雅警告帕利特:“面对这样的难题,即便是再英明的指挥官也注定是要打败仗的。坚守色拉,是把士兵们往死亡线上赶。”

那么,蒂迈雅的观点是否正确呢?答案当然是肯定的。通过战后的相关分析,以及实地侦察发现,色拉山口虽然是个坚固的阵地,但它的南北两侧都有小路可通,并不像看上去那样坚不可摧。

假如印军退守邦迪拉,可以利用三个居高临下的山头组织非常巩固的阵地。如果有足够部队的防守,是有可能给进攻一方造成极大困难。不过,要达到这个效果需要满足两个条件:

第一,攻方必须沿公路轴线一路打到色拉才行。

第二,印军必须重兵防守,色拉与邦迪拉之间另一道门贝利小道,才能确保没事。

虽然新任的印军第四师师长帕塔尼亚少将,已经预见到我军能够沿着贝利小道穿插,有趁机切断德让宗与邦迪拉之间公路的可能,但由于该师沿色拉到邦迪拉这条战线布防,兵力过于分散,只能派小部队防守贝利小道,一旦遭遇我军大部队穿插,无异于螳臂挡车。

蒂迈雅虽然在这个至关重要的军事会议上,作出了正确的判断,但是参加会议的军官们并未达成一致意见。他们一部分支持帕利特准将的观点,另一部分支持蒂迈雅的建议,双方各执一词,互不相让,整个会议室被闹得不可开交。

看着争吵中的军官们,原本火气十足的蒂迈雅,出人意料的退出了会议室。他没有参加争辩,在旁人看来,似乎他阐明自己的观点,就算完成军人的使命一样。

面对此起彼伏的争吵声,塔帕尔总参谋长好不容易制止军官们无休止争吵,最后将这个问题向尼赫鲁和梅农报告,由他们来决定。

尼赫鲁

接着塔帕尔宣布一批高级将领的任免名单后,命令第五旅、第六十二旅、第六十四旅、第六十五旅,迅速开赴邦迪拉至瓦弄一线,准备发动决定性反击。

哪想到第二天,东部军区司令莱普·森向印军第四师下达了坚守色拉的命令。年迈的蒂迈雅上将的意见,再一次被无情的抛弃。

事后据说,这个命令是尼赫鲁下达的,他是在听取病床上输液的考尔中将的意见后,作出的决定。理由竟然是,丢失的地盘越少越好,因为这样看起来,失败不会太重,否则一切将不可收拾。如果色拉被敌人包围,可以采用二战中,英军在缅甸战役后期,采用的“箱形”防御战术。

然而,对当时的印军来说,要固守一个被包围的阵地,不仅要有高昂的士气,还需要充足的空投给养和掩护。不过在战前,色拉的给养从来没有超过一周份额,空中掩护更是因为害怕己方城市遭到空袭,而变成空头支票。

正是这个错误决定,最终葬送曾参加二战,在北非战场上与德军隆美尔元帅交过手的印军王牌部队。有趣的是,因战败被撤职的王牌师长普拉沙德,在他后来的回忆录中提出这样的问题:“色拉怎么会陷落?中国人是如何突破色拉和申隔宗防线?他们怎么能从色拉如此迅速前进,对邦迪拉发动另一次进攻的?”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5

标签:准将   色拉   帕尔   山口   尼赫鲁   我军   上将   军官   前线   将军   部队   敌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