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青弋江到星江

马时光

微信版第1319期


在父亲的人生长河中,有两条江河,一直伴随着他从激情燃烧的岁月到战斗的青春、从革命建设的洪流到火红的年代、从为霞尚满天的桑榆晚到夕阳无限好的革命生涯,绵绵长流生生不息。

一条是踏上革命征途的安徽皖南青弋江。

一条是峥嵘岁月风起云涌的江西婺源星江。

征途启程青弋江

安徽皖南地区的青弋江全长300公里,流域面积4300多平方公里。是长江下游最大的一条支流

青弋江是皖南人民的母亲之河。千万年来,青弋江静静地从风景秀美的黄山深处(源出黟县黄山北麓)蜿蜒流出,穿过古徽州的粉墙黛瓦,携带着黄山山区的茶绿竹翠,注入黄山与九华山之间的碧波荡漾的太平湖,涓涓潺潺途径崇山峻岭的旌德、泾县、宣城、南陵、湾沚等地,洇染着笔墨纸香,一泓碧水流入芜湖市区,融汇到浩浩荡荡的长江之中。

青弋江是承载着皖南厚重历史的文化之河。青弋江自古以来就是“舟楫世界”,进进出出一舟横渡,文人墨客水上漂浮。千余年前,唐代大诗人李白数度在青弋江上乘舟游,留下了20多首动人诗篇,写下“渔子与舟人,撑折万张篙。”尤其是“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宣笔沾徽墨,千古绝唱力透纸背,发酵出江水的文化吸引力。

青弋江也是流淌着红色基因的革命之河。在中华民族波澜壮阔的史诗中,青弋江有着不可磨灭的印记。“北有延安宝塔,南有云岭烽火”。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青弋江畔的云岭成为新四军的摇篮,并在这里孕育和锻造了影响深远、特色鲜明的新四军精神,即“跟党举旗的坚定信念、英勇果敢的钢铁意志、坚忍不拔的顽强作风、众志成城的赤诚团结、相忍为国的博大胸怀、步调一致的自觉纪律。”1941年1月,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爆发,7000余名新四军将士长眠在青弋江畔的东流山下。青弋江的滔滔江水传说着红色的故事,我父亲就是跟着革命的队伍,沿江逆流而上与江西婺源美丽的星江相会,播洒着革命火种,担负着初心和使命。

“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我家就在岸上住,听惯了艄公的号子,看惯了船上的白帆。”1927年的12月,我父亲出生于青弋江畔的皖南泾县章渡乡(现为云岭镇)一个很不起眼的靠山马家竹棵村。泾县位于黄山北麓,九华山南,太平湖畔“两山一湖”中心地带,李白曾诗赞“泾川三百里,佳境千万曲”。马家竹棵村这个小小的村庄依山傍水,被青弋江缠绕,森林翠竹茂盛,小河流水潺潺。

父亲家中有几分薄地,童年的时光是跟着哥哥姐姐稻田里耕种、麦地里收割、采烟叶、摘棉花、种桑养蚕中度过的。农闲时家里还用麦粉为村民加工挂面补贴家用。为使家中有人会记帐算帐,11岁那年爷爷安排父亲在本村读了四年私塾,后又送到章渡中心小学继续学习至到高小毕业。17岁在泾县黄村初级简易师范读了一学期,后因家庭经济困难辍学。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那年父亲18岁。国民党为了清剿皖南新四军游击队四处抓壮丁,父亲逃避国民党兵役离开泾县出外躲壮丁,一年后清剿结束才回到家乡。

1947年3月,革命烽火燃遍青弋江两岸,新四军的势力不断壮大,建立了巩固的根据地,皖南游击队在家乡泾县正式建立,熊兆仁为司令员,倪南山为参谋长。游击队发动群众用拖丁、拖粮、拖税的办法对付国民党的征丁、征粮、征税,并开展抗丁、抗粮、抗税斗争。此时,父亲已在村里加入了我党领导的群众组织农会保家队。

这年春季,对于泾县的农民来讲是一个难关。特别是在青黄不接的时节里,家里忍饥挨饿,国民党为扩大内战,疯狂掠夺,无限制征收军粮,加之投机商人囤积居奇,粮价飞涨,粮食成了严重问题。为保障广大农民有饭吃,中共皖南地委决定发动群众破仓分粮开仓济贫,掀起了抗粮、抗租、抗债、抗丁、抗税的斗争。6月父亲参加了中共泾(县)旌(德)太(平)县委组织的抢粮斗争。当时抢粮群众有一千余人,把国民党军库存放在孤峰和大坑一千二百石粮食抢光并分给缺粮困难户。

1947年8月中共皖南地委决定,动员发动民兵参军,组建主力团准备以大兵团的军事力量与国民党部队作战,以响应全国的大反攻。征得家里的同意,父亲决定参军。

“吃菜要吃白菜心,当兵要当新四军。官长士兵都一样,没有人来压迫人。”8月8日这一天的清晨,19岁的父亲含泪告别了父母和兄弟姊妹,在村党组织负责人徐通清带领下,和同村的马金保、徐渭南共七人在章渡乘船前往茂林铜山新四军游击队根据地报到参军。此时,青弋江水潺潺而来,又汤汤而去,江风徐徐,令人神怡。木船在水面上划行着,两岸的“吊栋阁”(临江建有皖南独特建筑,房屋面街前半着地,后半悬空于青弋江上,每间以6-8根碗口粗木柱伸入江中支撑,此建筑一户接一户,绵延一、二华里,也称为“江南千条腿”)在身后缓缓逆行。从此,父亲开启了革命生涯的新篇章。傍晚,到达了茂林铜山,办理入伍手续,正式加入新四军皖南游击队黄山支队。

报到的当天,父亲领到了部队发的一套灰军装、一副绑腿,一条薄薄的棉被,一支步枪和若干发子弹,一条米袋子和一双布鞋,另部队要求自己编草鞋。同时,安排新兵到教导队训练二个月。

进入了教导队,父亲开始了“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学兵”生活。住的宿舍是自己动手搭起来的大草棚,睡的是地铺,铺的是稻草。铜山的景色是很美丽的,周围是起伏的群山和茂密的森林,还有很多细细的潺潺溪流,清澈透明。每天早操后,大家都跑到小溪边,用这天然的“自来水”洗漱。

大多数课程是在山坡的树林里进行的。宽阔的山坡也就是训练的操场。上课没有桌椅,各人自编一只蒲团,当小凳子用,双膝就是课桌。由于每天都有野外操练,爬山涉水,挺费鞋,所以到教导队的第一堂课就是学习打草鞋,各人穿鞋都要靠“自力更生”。教导队的军事训练,从难从严,着重培养队员紧张的战斗作风和顽强的革命意志。父亲在“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的口号鼓励下,苦练军事技术、战术的劲头很大。着重学习射击、投弹、刺杀、爆破等技术课目,班、排、连进攻等战术课目。军事课目大部分是在野外操练,叫做“打野外”。当时一些重要军事演练,首长特别强调要在恶劣气候、复杂情况下进行,以培养队员吃大苦耐大劳的顽强精神和坚韧的意志。

1948年1月教导队的训练生活结束了,部队考虑到父亲具有高小文化程度,在太平县分配到皖浙赣支队第一连担任文书工作,后又调整到黄山支队参谋处宣传队担任宣传员工作。这年春季,父亲随部队从青弋江的源头黟县出发,沿着乐安河的上游星江直奔挺进婺源。


峥嵘岁月星江河

1948年的春天,虽春寒料峭,但万木复苏,青弋江江水氤氲,雾气腾绕,在春风的拂煦下,沿岸的梅花、梨花、杜鹃花、油菜花、映山红含苞欲放,可谓春风为我来,鲜花遍地开。

3月8日,新四军皖浙赣支队在青弋江的源头黟县洪硁集结,父亲的部队一、三、四、五连和宣传队580余人在熊兆仁(皖浙赣工委书记)、余华(副书记)、倪南山(支队长)、杨明(支队政委)的率领下,高举旗帜,迈着整齐的步伐,唱着雄壮的军歌“东进、东进,我们是铁的新四军”“沿着高山,沿着平原,我们前进到皖浙赣线”长驱南下,与星江相遇于婺源。

婺源地处皖浙赣三省交界,东邻浙江省开化,南接江西德兴,北界安徽休宁,西南与江西乐平毗邻,境域略呈椭圆形。婺源钟灵毓秀,享有“书乡”盛名。婺源“千崖献奇,万谷汇碧”,是林区,也是产茶地区,素有“茶乡”之称。婺源是块革命的红色土地,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是闽浙赣苏区的重要区域-之一,又是皖浙赣三年游击战争的中心。此时的婺源还属于安徽省管辖。婺源天然水系发育旺盛,流泉密布,溪河湍急,穿插于重山峡谷之间。发源于婺源鄣山的五股尖和段莘五龙山的两条支流融汇,形成全长66.5公里,流域面积66.5平方公里的星江河。星江河既可经鄱湖溯赣江到广州,又可出鄱湖下长江去南京、上海。

父亲的部队从青弋江的源头黟县出发,历时一个月于4月上旬顺利到达星江的源头鄣公山。沿途迂回曲折转战在休宁、婺源、德兴、浮梁、乐平边沿山区,经历了10余次战斗。父亲的宣传队,每到一处,通过发放《新四军皖浙赣支队告民众书》,张贴标语“活捉蒋介石,解放全中国”“中国共产党万岁”,喊出宣传口号等方式向当地群众宣传共产党所领导军队的主张、革命发展形势,揭露国民党压迫人民的各种暴行,动员群众团结起来,推翻国民党的统治,迎接美好的新生活。

战争是残酷的,父亲的部队进入婺源,短短的十个月内就遭到祁门、休宁、婺源、浮梁、乐平、德兴、开化等县反动联防武装的六次围堵“清剿”,革命的烽火在星江流域熊熊燃烧。

1948年5月在星江源头鄣公山的莒莙山,粉碎了敌人第一次“清剿”,建立了第一个区、乡民主政府。

6月中旬,皖浙赣支队在星江下游乐安河流域,粉碎了安徽省第七专区保安副司令孙立钧带领的保安队的第二次“清剿”,扩大了政治影响。

7月下旬,采取武装斗争和分化瓦解的方式,赶走并迫使孙立钧下台,挫败了敌人第三次“清剿”,掀起了群众性的反霸减租运动,推动了边区游击战争发展。这时父亲被调到鲁枫(皖浙赣支队唯一的女领导)、程忠信(安徽铜陵)、周继才(安徽南陵)领导的武工队任班长。

9月上旬,国民党“皖浙赣联防所”少将高参周林根坐镇婺源,调集了16个中队共3000人,发动了第四次大规模“清剿”。父亲的部队在星江河乐安河流域5次跳跃式作战,第四次粉碎了敌人的“清剿”。

10月中旬,父亲部队针对婺源县长谢殿栎与周林根制定的反共计划,充分发挥我皖南新四军游击战术的优势,再一次摧毁敌人第五次“清剿”。

11月下旬,敌联防“清剿”指挥所孤注一掷,又调集了4000多兵力,再次发动全面“清剿”。英勇的皖浙赣支队采取主力部队和武工队齐头并进的方式,南进打到德兴、上饶、玉山等县,摧毁了国民党“皖浙赣联防所”,彻底粉碎了敌人的第六次“清剿”行动。

1948年12月,父亲又从县武工队调到警六连(武工队长程忠信兼连长)任特务长(事务长)。1949年2月,婺西区工委在历崌山成立,由程忠信任书记兼婺西区区长。下辖历崌山、洙坑、冲田、滨湖4个乡,父亲担任了浮乐婺交界历崌山的首任乡长。此时,婺西区工委组织了对乐平、德兴、浮梁及邻近据点开展政治攻势,通过组织群众发动“三抗”(抗丁、抗粮、抗捐费)运动,建立乡政权、乡武装及在这一地区实行委派村长征收公粮,实行田亩登记等根据地建设工作,为准备配合解放军南下的斗争,积极准备力量。同时警六连长程忠信带领父亲及地方武工队以历崌山为中心开展游击活动。为了解决部队钱粮问题,到涌山、段家、洺口、官庄等这些乐平经济条件好、比较富裕地方开展宣传发动群众及武装游击斗争。同时,还在历崌山山区的段家村开展了与三青团头目段章宪的谈判斗争,分化瓦解了国民党各种势力。

婺源解放前夕,国民党溃败如山倒。1949年4月28日,获悉国民党九十六军残部沿着星江河流域溃逃,婺西区工委书记程忠信率父亲及武工队破坏了星江河上的小港桥,在解放大军的支持配合下,迫使敌军全部投降。5月1日,二野十六军攻克婺源县城,婺源全境解放。

熊兆仁、倪南山、杨明(安徽省委宣传部部长)、洪海涛与皖浙赣支队队员合影

星江河水欢畅流淌,粼粼波光跳跃闪烁。战斗结束了,婺源解放了。经县委书记洪海涛提议,因工作需要,父亲留在了婺源地方工作。皖浙赣支队又要出发了,熊兆仁带领部分战友去了皖南军区,倪南山带领部分战友去了浮梁军区,杨明去了池州警卫团。

在星江河畔,父亲送别了首长和战友,望着这滔滔奔流的星江河水,似乎聆听着从青弋江到星江流域皖浙赣支队波澜壮阔的倾诉。鄣山松涛铸丰碑,星江扬波歌业绩。从此父亲与这美丽的星江河水为伴,用火红的青春投身建设伟大祖国,用革命的激情创造建设美丽的婺源。


谨以此文向行走在青弋江畔的皖浙赣支队指战员表示崇高敬意。

(作者系广东省佛山市政协秘书长)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3

标签:乐平   泾县   皖南   德兴   婺源   黄山   支队   国民党   部队   父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