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女孩被处决时,恳求德国士兵叔叔能埋浅点吗?我怕妈妈找不到

1944年,奥斯维辛集中营。

成千上百的犹太人被推搡着往前走,每个人脸上都充满了悲伤和恐惧,在前方有一个巨大的土坑,他们即将被活埋在那里。

在他们身后,是语气凶狠,手持枪械的德国士兵。

而在人群的最前方,一个身穿红衣的十岁小姑娘,正瞪大了双眼寻找她的父母。

“叔叔,我妈妈呢?”小女孩询问道,但她身后的德国士兵一句话都没说,只是用力的推着她向前走。

小女孩年纪虽小,却也意识到了什么,她仰起头,看着那个德国士兵继续说:

“叔叔,一会你可以把我埋的浅一点吗?我怕妈妈会找不到我。”这话,让在场所有人都微微一愣,她身后那个德国士兵,握着枪的手颤抖了一下。

7岁那年,她和父母步入绝境

影史中描写二战纳粹暴行的影片非常多,《辛德勒的名单》称得上是绝对的佳作。而那个让德国士兵都为之动摇的小女孩,便出自其中。在电影里,小女孩终究没有打动德国士兵,她死了,尸体被随意的放置在小推车里。

见证了一切的辛德勒愤怒又悲哀,这个小女孩的死,更加坚定了他拯救犹太人的决心。然而少有人知道,这不只是编剧写的剧本,而是真实发生过的残酷现实。

主人公辛德勒.奥斯卡确有其人,他倾尽所有拯救了1100多名犹太人。影片中的红衣小女孩也是真实存在的,不同于电影的结局,现实中的小女孩幸运地存活了下来。

亲身经历了奥斯维辛集中营大屠杀的罗玛·利高卡,将她经历的一切都写成了一本回忆录,忠实记载了纳粹德国的暴行。

7岁前,罗玛·利高卡的生活十分幸福。她的母亲弗利德是一名波兰绘画老师,父亲巴维尔是一名犹太商人。尽管这样的结合在当时十分危险,但爱情还是让他们不顾一切。

罗玛出生后,父母给了她无尽的宠爱,也养成了她乐观开朗的性格。

罗玛最喜欢红色,因此她的衣服大多都是红色的,那时候街上只要出现小小的红色身影,大家便知道是小罗玛来了。

在罗玛的认知里,她应该会一直这样幸福下去,但是7岁之后,一切都改变了。

1944年9月,生活在波兰的犹太人迎来了他们的噩梦。一份来自德国警方的文件通知,要求他们立刻前往隔离区。

说是“隔离区”,但大家都知道,那里就是专门用来屠杀犹太人的集中营。

没人敢违抗这份命令,巴维尔也只能强忍悲痛与妻女分别,但深爱丈夫弗利德怎能看着丈夫去送死?

于是,身为德国人的她,跑去警局恳求,希望可以一起前往。

尽管对这个请求感到震惊,但警方还是同意了。就这样,年仅7岁的罗玛跟随母亲来到了传说中的“奥斯维辛”。

在奥斯维辛,男性和女性是分别关押的,所以一家三口能见面的机会并不多。罗玛经常会询问母亲:“爸爸去哪儿了?“开始母亲会温柔的告诉她:“爸爸就在我们旁边的屋子里,明天我们就会见到他。“

但不知从何时开始,父亲再没有出现过,罗玛的询问得不到答案,回应她的只有母亲的哭泣。后来母亲也不见了,年幼的罗玛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只能不断大哭,但不管她哭的多么惨,母亲都再也回不来了。

罗玛很想回家,这里的食物又臭又硬,她根本咬不动;这里没有水,想喝一口水要等上好几天。最关键的是,这里的屋子好黑,不间断的惨叫令她害怕。罗玛很想回家,她身上的红裙子好久没换了,她想换一条。

她说:请把我埋得浅一些

奥斯维辛有很多小孩子,其中一个名叫安妮的小女孩,与罗玛年纪相仿,因此,当安妮进来这里后,罗玛很快就和她成为了好朋友。

安妮的父母都是犹太人,自从二战开始后,他们一家就开始了四处东躲西藏的日子。一连十多年,但最终还是没有躲过被抓捕的命运。

安妮有一本随身携带的笔记本,那里面记录了她们一路逃亡的过程,她经常跟罗玛分享日记里的内容,而罗玛则会用石头教安妮作画。

有朋友的陪伴,罗玛总算度过了一段还不错的时光,尽管这里的日子依旧可怕,但安妮和安妮母亲的存在安抚了她的心。

有一天,安妮的母亲和囚室里的一些妇女都被带走了,安妮和罗玛一直等到天黑也没有等到她们回来。

罗玛知道,她们和母亲一样,再也不会回来了。但是安妮并不明白为什么,她一遍遍的询问其他人:“妈妈为什么还不回来呢?”

安妮清澈的眼睛刺痛了妇女们的心,她们只能骗安妮说:“妈妈去找爸爸了,他们要一起去很远的地方,可能要很久才能回来。”

单纯的安妮相信了这个说辞,此后她不再询问母亲何时回来,而是每天都趴在小窗前向外张望,等待父母来接自己回家。

可是安妮没能等到那一天。

在一个清晨,安妮被带走了。临走前,她将自己的笔记本交给了罗玛。

安妮表现得并不恐惧,她知道母亲也是这样被带走的,所以说不定她马上就能见到母亲了。

安妮和一群犹太人被推着走了许久,直到一个巨大的土坑出现在他们前方,队伍里马上出现了哀求声和哭泣声。

随着一个又一个的身影被推进土坑,安妮似乎明白了什么。

她转身看着一旁的德国士兵,用稚嫩的声音询问:“叔叔,你可以把我埋得浅一点吗?我怕到时候妈妈会找不到我。“

安妮的话令在场许多人感到心碎,他们纷纷请求士兵可以放过这个孩子。

那名德国士兵有一瞬间的怔愣,那是他生而为人的本能,但很快,纳粹思想让他恢复了冷酷。他先是举起枪呵斥周围的犹太人,直到无人敢继续开口后,他伸手一把将安妮推进了土坑里。

沙土一层又一层地覆盖了安妮的身体,很快,整个土坑都被填满了。

安妮的生命定格在了10岁,她的最后一句话也传遍了整个集中营。无数犹太人为之愤怒,但没有一个人敢反抗。

罗玛看着空空的床铺,用力抱紧了那本笔记本。

1945年1月27日,苏联军队攻入了奥斯维辛集中营。

德国士兵慌乱逃窜,罗玛与其他7000多名犹太人得到了解救,包括安妮的父亲——奥托。

后来,罗玛想尽办法将安妮的笔记本交到了奥托手中,并将安妮离开的过程告诉了他。而已经成为孤儿的罗玛,则进入了救助站生活,在奥斯维辛的经历影响了她的一生。

长大后的罗玛将自己的经历写成了一本书,并进行了发表,名为《穿红衣的女孩:一本自传》

1993年,电影《辛德勒的名单》上映,罗玛受邀参加了影片的首映会。

当看见片中那名穿红衣的小女孩时,罗玛的泪水顷刻而出——她看到了自己,也看到了安妮。

那是她们两个人的共同倒影。

毒气、屠杀、活体实验

在罗玛的自传中,除了跟安妮的故事之外,还有很多场景描写,让人们感到不寒而栗。奥斯维辛集中营里发生的事情,已经超出了普通人的想象。

奥斯维辛集中营始建于1940年4月,前后共修建了40处营地。其中以奥斯维辛一号、奥斯维辛二号(比克瑙)、奥斯维辛三号(莫诺维茨)最为著名。

据记载,德国士兵会将抓捕到的犹太人分为可以劳动和无法劳动两类。

有劳动力的人,就发配到奥斯维辛三号集中营(莫诺维茨),接受最苦最累的劳役。

没有劳动能力的人,将去到奥斯维辛二号集中营(比克瑙),来到这里人将会受到最可怕的折磨。

在纳粹分子各种惨无人道的实验中,毒气室或许是“最轻”的一种。为了令犹太人能够乖乖进入毒气室,纳粹分子会欺骗他们说这里是洗澡的地方,并在外面请了一些人演奏音乐。

一旦犹太人进入毒气室,纳粹分子就会下令关闭铁门施放毒气。

所有的惨叫都被音乐声掩盖,观看这一切的纳粹分子会感到莫大的愉悦。

等到所有人都死去,纳粹分子会将尸体带到一个巨大的车间里。

死去的犹太人,在纳粹眼中只是生产原料——死者身上的毛发,会被织成袜子和地毯,脂肪则被做成肥皂。

不仅如此,这里还时刻上演着各种残忍的“活体实验”。

有一对双胞胎姐妹——伊娃和玛丽亚,她们与罗玛年纪相仿,但却遭到了更残忍的对待。据伊娃回忆,在集中营里有一名叫做门格勒的医生,非常热衷于“双胞胎实验”。

他抓捕了大量的双胞胎,给他们注射不知名的药剂,并从他们身上抽取血液。

伊娃和姐姐玛丽亚,曾多次在抽血过程中昏死过去,姐姐玛丽亚没能撑过药剂的折磨,变得痴傻。

伊娃则在高烧两周后幸运捡回一命。

伊娃说,她还曾亲眼看见一对双胞胎被割开皮肤,然后被一根线缝在一起,纳粹试图将他们变成连体人。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眼球实验:医生会直接将化学颜料注射进孩子们的眼球里,用来考察人为控制眼球颜色的可行性。整个过程都是在没有打麻药的情况下进行的,孩子们会痛苦的惨叫,然后永久失明。

待到这些孩童不堪折磨死去后,他们的眼球会被摘除摆放在医生的桌子上,像是一种战利品。直至1945年1月27日,苏联军队解放奥斯维辛,伊娃和姐姐成功获救,这些残忍的真相才得以揭露。

据统计,在奥斯维辛成立的四年多时间里,共计屠杀了约110-150万犹太人。这是一个可怕的数字。

时至今日,罗玛回想起那段时光,还是会感到恐惧。

在自传中,罗玛痛苦地说道:“我没有一个晚上能安然入睡,那些惨叫声一直萦绕在我耳边,我永远也忘不掉。”

长大后的罗玛,致力于艺术方面,她的画作和戏剧都广受好评。2003年,罗玛的自传出版,受到了广泛关注,罗玛再次用亲身经历警示了人们战争的残酷和危害。

后来,罗玛定居在波兰,她儿时最快乐的回忆都埋藏在这里,她也将在这里度过自己余下的时光。

然而,二战虽然已经是遥远的历史,纳粹德国也已经覆灭,但谨防纳粹思想复活,是全世界每个国家都应秉持的信念。

现如今,国际上依旧有许多国家还在经历战争,百姓不得安宁,其中不乏有纳粹思想的挑衅。

愿战争早日停止,愿世界和平。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3

标签:德国   玛丽亚   纳粹   士兵   小女孩   安妮   土坑   犹太人   集中营   叔叔   母亲   妈妈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