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双绝的才子,励精图治的君王,王朝掘墓人?哪个才是他真面貌

序曲

元符三年(1100年),宋哲宗赵煦病逝,年仅二十五岁。此时的北宋王朝由于变法之争而引发的党争愈演愈烈,变法不仅无法实现神宗富国强兵的愿望,反而引发了朝堂纷争和政治动荡。帝国大臣们的心中只有争权夺利,再无忧患意识。就是在这样的局势下,宋徽宗赵佶于元符三年(1100年)即位,成为了北宋皇朝的第八位皇帝。

赵佶生于元丰五年(1082年),据说在他降生之前,神宗到秘书省巡视,在东厢房偶尔看见一幅后主李煜的画像,“剑气人物俨雅,再三惊叹,而徽宗生。生时梦李后主来谒,所以文采风流,过李主百倍”。这个传言自是不足凭信,但对于大宋王朝来说,却不是个好的预兆。李后主亡国之君也,一个帝王纵然文采再好,但如果无能至国破家亡,再怎么也谈不上是一个好皇帝。

赵佶就是这样一个文艺天才,混蛋帝王。只不过细细读来,发觉这个如此矛盾的人物,其实还有着鲜为人知的悲情,善良的一面。

书画双绝

哲宗无子,嗣君只能从兄弟中遴选。赵佶是神宗的第十一子,依宗法礼制,本没有继承皇位的机会,但由于向太后的极力主张,和几位大臣的支持,赵佶才得以入主大内,坐上了龙庭中的宝座。

北宋是一个文人地位极高的社会,重文轻武,以文统武的政治生态从北宋建立之初就早早地定下了基调。赵佶出身高贵,又极具才气,早在当皇子时就已经轻而易举地从众皇子中脱颖而出,极受向太后的喜爱。但历史告诉我们,政治能力和才气并不成正比,很多极具才气的人,在政治上却表现的极其无能。唐僖宗李儇,南唐后主李煜,明熹宗朱由校都属于此类人物。

宋徽宗在艺术上的造诣极高,他十分爱好绘画,在位时成立翰林书画院,并以画作为科举升官的一种考试方法,每年以诗词做题目曾刺激出许多新的创意佳话,极大推动了中国画意境的发展。他的画作艺术成就很高,现在存世的画作有《芙蓉锦鸡图》和《池塘晚秋图》,均是公认的珍品。此外,赵佶的书法也独成一派,他在学黄庭坚、薛曜、褚遂良的基础上,创造出独树一帜的“瘦金体”,瘦挺爽利,侧锋如兰竹,与其所画工笔重彩相映成趣。

宋徽宗是历史上少有艺术型帝王,可以说如果不作皇帝,他一定是名留千古的书法和丹青名家。然而书画双绝无助于大宋朝富国强兵,才华横溢阻挡不住胡骑南下,画作中的岁月静好在金兵的刀锋之下支离破碎,书法中的铁画银钩终究难抵万千兵甲,煌煌帝都最终陷落,父子两代帝王身死异国他邦。

励精图进

作为帝王,一个皇朝的掌控者,我相信任何一位君主在执政之初都会有一腔富国强兵的热情,徽宗皇帝天资聪明,不是个愚蠢之人,自然也不例外。这一点在他即位之初所任用的臣子就可以看得出来。大宋朝的皇帝自真宗始,都有着革除时,励精图进和雄心。

徽宗即位之初新贤臣远小人,先后破格提拔韩忠彦,李清臣和黄履三人,而这三人在朝野的名声都不错,之前由于为人正直,敢于直言上谏而被贬出朝堂。徽宗的做法获得了大臣的称赞,就连听政的向太后也认为他用人取舍皆合公议。

徽宗的励精图进还表现在他的广开言路和虚怀纳谏上。北宋在高太后听政和哲宗亲政期间,因变法问题的反复,在党争问题上和处置显得极为粗暴,这导致朝堂之上很长一段时间内,大臣们只知争权,而不知任事,致使国家的改革和发展处于停滞状态。而聪明的宋徽宗经过反复透彻的思考,向全国颁诏,明确表明自己对于元丰,元祐党争的态度。实际上刚开始时,他也确实对人对事皆以是否合情合理为评判标准,基本做到不偏不倚。可见当时的宋徽宗赵佶确有英主之象,大宋皇朝也俨然一派中兴气象。

但历史告诉我们,皇帝也是人,是人就会犯错,只不过普通人犯错,影响的只是个人相关的因果,而持皇帝一旦犯错,且持续犯错,那就是滔天大祸,甚至导导致亡国灭种。

宋徽宗即位到崇宁元年这两年多的时间里,大宋朝的政治尚算清明。但这种情况也就持续了两年。当公元 1102 年蔡京走进汴梁城的那一刻起,赵佶英明果断,知人善任就再也不见了,大宋朝从此踏上了灭亡之路,再也无法回头。

才子误国

徽宗皇帝见政权已稳固,便开始贪图安逸,并任用善于逢迎的小人,来满足自己的各种人生追求。他把政事交给了蔡京,但他根不知道,这位名列“苏黄米蔡”四大家的,大奸似忠的蔡爱卿是一个多么可怕的人物,他将把北宋皇朝的江山社稷,皇朝气运给断送的干干净净,他会把赵宋皇朝的龙子龙孙送上一条多么悲惨的道路。

蔡京是熙宁三年的进士,诗词书画无所不通,是个不折不扣的大才子。后人所说的“苏黄米蔡”中的蔡其实指的是蔡京,而非蔡襄。只不过因为蔡京其人的种种罪恶,让人很难容任其名列四大书法家的行列,所以用蔡襄代替了蔡京。

徽宗是才子皇帝,蔡京是才子大臣,这一对君臣可谓是志趣相投。聪明绝顶的蔡京利用皇帝对他的欣赏,投其所好,纵容皇帝为所欲为,从而让皇帝将政事交付给他来掌管。就是凭借这种善于奉迎的能力,蔡京先后四次任相,长达17年,他和宦官童贯,杨戬,李彦,梁师成,权臣高俅,王黼,朱勔相互勾结,沆瀣一气,打着绍述新法的旗号,无恶不作,北宋的政治形势一落千丈。在这些人的撺掇之下,徽宗在南方采办“花石纲”,在汴京修建“艮岳”,大建宫观,自称“教主道君皇帝”,在宋徽宗和奸臣集团的腐朽统治下,北宋内部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宋江起义和方腊起义先后爆发,皇朝统治危机四伏。

有宋一代,外部政权并立,形势错综复杂,南有大理,西有西夏,北有辽,金,蒙古。大宋内部积贫积弱,外部又有异族虎视眈眈。太祖太宗时期,国力尚在,对待外敌入侵尚能守疆固土,但到了徽宗时期,外部的威胁已经远远超出了大宋的应对能力。

而所有这一切均源于一个叫完颜阿骨打的女真人,因为他建立了一个名称国“金”的政权。金国的建立及发展令人惊叹,强大如契丹也在金国的进攻之下,不断丧权失地,眼看半壁江山易主。而远在南边的北宋君臣看到这种情况,第一反应不是唇亡齿寒,反而欣喜若狂,认为终于有了战胜强大的辽国,收回燕云十六州的机会了。于是傻呼呼地与金国结盟,灭亡了辽国,但由于大宋朝在结盟攻辽的过程中表现得实在太弱鸡了,让金人完全看清了其虚弱的本质。于是在灭辽之后,仅仅索回了燕,蓟,景,顺,涿,易六州,而且是人财皆失,一片狼藉的空城。

靖康之难

金人灭辽,实力大增,在看清了大宋虚弱的本质后,欲望大增。而且比起辽国来,金国可不仅仅满足于区区岁币,女真人要的是整个大宋财富,人口和土地。

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是大宋王朝的聇辱之日。由于皇帝和大臣们畏战怯战,一味地隐忍退让,金人气焰更盛,先是太原陷落,接着是平阳,隆德府,一路长驱直入,马踏黄河,兵临开封城下。直到这个生死存亡的关头,大宋朝的君臣们竟然仍不思备战,反而任用一个江湖骗子郭京,妄图以法术退敌,结果汴梁城头上演了极其荒唐可笑的一幕守城闹剧。郭京命令撤走所有城头守军,大开城门,命他组织的六甲神兵出战,结果可想而知,所谓都是肉体凡胎,在铁骑的冲击之下,土崩瓦解,郭京最后也不知去向。而金兵则趁城头无人之际,攀城而上,轻而易举的就攻占了东京。就这样大宋帝都汴梁陷落于金人手中,太祖太宗的子孙们完全成了金人案板上的鱼肉。

三千里大好河山沦丧于金人的铁骑之下。自五代之后,惨淡经营了170年的中原王朝就这样被一个刚刚兴起不过十几年的游牧民族给击败了。面对刚刚杀出深山老林的女真人,暮气沉沉的中原王朝的沦落已经是注定的事情。

在女真人占领城墙后,他们开始与宋朝进行谈判,希望宋朝主动交出他们想要的一切。作为交换,女真人承诺不让金兵在城内为所欲为。

钦宗来到敌营,上了降表,搜刮城内一切值钱的东西,以满足金人无休止的要求。宋徽宗搜遍天下得来的奇珍异宝,除了因为战争而破损的那一部分,其他都用来取悦异族,金银、彩缎、书籍、乐器、名画等都成为金人手中把玩之物,画匠、工匠、医官、僧人等都被掳进了金人的营寨。

最后金银不够,只能拿女子顶替,每名公主或王妃可以抵一千锭金,皇室同宗的女儿可抵五百锭金,贵戚的女儿抵一百锭银。大约有五千多名女子被送到金营,从公主、嫔妃到底层的艺人和妓女。

昔日的皇朝贵族,王公大臣们都成了阶下之囚。靖康二年三月底,金人撤离汴梁,在这次破城战争中共俘虏皇帝后妃和男女宗室4000余人,贵戚5000余人,各类工匠3000余人,教坊3000余人,民间美女3000余人,以及大臣、宗室家属又数千人,其间杀杀放放后,剩余人分七批押解北上,北宋王朝的府库蓄积为之一空,繁华的东京城宛若一束骤然熄灭的明灯,只余烽烟袅袅飘散在空中,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靖康之变”。

结语

面对这一切,徽宗却什么也做不了。或许正是这种绝望与无力,让他生出了一些胆气,让他有了一些帝王的尊严。

在面见宗翰与宗望二人的时候,他厉声质问道:“你们说先皇帝有恩于宋,反是我有恩于贵国也。若大辽伐我,我也心甘。汝去年兴师,吾传位与嗣君。遂割城犒军,汝等乃还。今兴兵,说我儿失信于你们,难道你们不记得誓书吗?”

在没有得到回答后,徽宗转而哀求:“我与若伯叔各主一国。国家各有兴亡,人各有妻孥,请二帅熟思。”宗翰这才回答:“因为先皇帝与汝有恩,你的妻子仍可以团聚,其他非汝所有。”随后便把这个絮絮叨叨的失败者撵走。

后宗望宴请诸将,强迫徽宗、钦宗和他们的皇后也出席。其中侍酒的女子中有二十名嫔妃和公主。徽宗、钦宗和皇后们看到她们后深感窘迫,想要离开,但没有获准。席间,宗望对徽宗说,宗翰的儿子设也马喜欢徽宗的女儿福金,希望徽宗能把福金嫁给他。

徽宗硬气地回答:“福金已有家,中国重廉耻,不二夫,不似贵国之无忌。”

宗翰轻蔑地回答:“昨奉朝旨分俘,汝何能抗?”他让宴会上的宾客每人都挑两名女子。徽宗抗议说:“上有天,下有地,人各有女媳。”

作为俘虏,徽宗的硬气显然毫无作用,这个悲剧的结果是可以预料到的,他曾写了一首《眼儿媚》抒发自己的亡国之恨:

玉京曾忆昔繁华。万里帝王家。琼林玉殿,朝喧弦管,暮列笙琶。花城人去今萧索,春梦绕胡沙。家山何处,忍听羌笛,吹彻梅花。

当年南唐亡国,后主写下“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如今大宋朝这个被称为才华盖过李煜的皇帝,境遇比起后主不知要悲惨上多少倍,但他写下“花城人去今萧索,春梦绕胡沙”却怎么也让人生不起同情之心,因为他对国家的祸害比起李煜可要狠的多了。

#历史#

#头条创作挑战赛#

#历史有知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3

标签:王朝   汴梁   靖康   神宗   掘墓人   励精图治   皇朝   宋朝   君王   北宋   大臣   才子   帝王   面貌   书画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