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鞠灌溉工程:千年水渠 万民福泽

黄鞠灌溉工程

在宁德市蕉城区的霍童古镇,

有一条1400多年的水渠,

是迄今发现的系统最完备、

技术水平最高的

灌溉工程遗址,

2017年,它被成功入选

“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

这就是“黄鞠灌溉工程”。

黄鞠灌溉工程分为龙腰渠琵琶洞工程,长10多公里,灌溉面积达两万余亩。之所以叫黄鞠灌溉工程,是因为这个工程是由隋朝的一个叫黄鞠的人主持兴建而成。

黄鞠,隋朝的谏议大夫,因为隋炀帝的荒淫无道,退隐霍童。

当时的霍童,溪两岸一片荒芜,南岸土地适合耕种,但因为山峦的阻挡,溪水无法直接引入,农田生产力低下。在千年前,农业社会,农耕灌溉可是极其重要的事,为了给子孙后代创造出更好的耕种条件,黄鞠决定在霍童溪上建坝,穿山引水。

而穿山引水岂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黄鞠经过实地考察,反复勘测,精密规划,决定把大石溪水引来灌溉霍童溪右岸的土地,而这就必须挖断阻隔在中间的“龙腰”这座山梁。然而当时有人散布挖断“龙腰”就是要“斩代代官贵”的谣言,为了辟谣,黄鞠郑重表示“只要能发万代香火,不问代代官贵”,坚决将方案付诸行动。他带领着子女和乡亲们一干就是八九年,才把“龙腰”拦腰截断,凿出一条宽1.51~2.72米、深0.95~3米、全长5000余米的明渠。

右岸龙腰渠建成后,黄鞠又着手开挖左岸的琵琶洞,用于灌溉东北过溪坂的百顷田地。当时没有爆破材料和设备,也没有现代的测量仪器,要在坚硬的花岗岩上凿穿百余米隧洞,简直是天方夜谭。然而,黄鞠不怕困难,带领着乡亲们,迎难而上,创新了“火烧水激凿石工法”。

那什么是“火烧水激凿石工法”?

原来是将木炭放在石头上烧,烧热了后,再用冷水浇石头,利用热胀冷缩的原理,让石头爆裂,再用工具一点点撬开,硬是在山腹中凿出了一条总长达700多米的隧洞。最终琵琶洞渠建成,总长9000多米,由明渠与7段隧洞连接而成。

黄鞠凭借斩断“龙腰”的勇气,“火烧水激”的智慧,数十年如一日的坚韧,凿穿大山,引来了浇灌万亩良田的水,霍童也因此成为了闽东繁华的商业重镇。

跨越千年,黄鞠灌溉工程,依旧灌溉着这片土地,而黄鞠滴水穿石、不屈不挠的精神,也在滋养着这方土地上的人们。

统筹、撰稿 / 陈小虾

编导 / 吴圣锦

摄像 / 吴圣锦 郑镇 杨哲源

剪辑 / 陈宏

包装 / 李婧 淑琴

监制 / 周邦在

总监制 / 郑承东 崔柳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4

标签:石工   明渠   隧洞   工程   水渠   隋朝   万民   溪水   琵琶   火烧   石头   千年   土地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