揽辔询遗迹,山河百二雄,浅析郡县制的王朝为何很少超过300年

如果您喜欢这篇作品,欢迎点击右上方“关注”。感谢您的鼓励与支持,希望能给您带来舒适的阅读体验。


“道德三皇五帝,功名夏后商周。七雄五霸斗春秋,秦汉兴亡过手。青史几行名姓,北邙无数荒丘。前人田地后人收,说甚龙争虎斗。”

这是旧社会说书人经常使用的一首定场诗,寥寥几句,就将几千年历史囊括其中,引人深思。

在先秦时代,一个统治集团动辄延续四五百年乃至上千年,而后来的很多王朝却很难超过三百年。

如果观察仔细的话,就会发现,朝代延续时间发生变化,恰恰就是在秦国统一六国,建立封建王朝之后,这其中似乎隐藏着某种玄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华夏在大禹治水这一时间点之后,正式出现了一个符合历史学定义的国家——夏。从这以后,我国开始了长达4000年的王朝更替。

然而在前2000年,华夏大地上只出现了三个可以代表华夏的政权,其他全部集中在后2000年。

夏朝没有确切的历史记载,但历史学界普遍认为应该存在了400年左右。之后的商朝传承了600年,商朝留下的文字记录是比较多的,君主代系完整无缺。

到了周朝,各种史书已经层出不穷,所以周朝800年的历史都很详实,有利于我们分析先秦王朝的政治活动。

而从秦朝开始,到清朝结束,这期间中国一共存在9个大一统王朝,在这9个王朝之外,还长期存在着大量割据政权以及南北对立时代。

这些王朝的寿命很少超过300年,甚至如果严格计算,一个也没有超过300年。

比如说,人们往往把西汉和东汉统称为汉朝,这样一算,汉朝的寿命就达到了400多年。

同样的,把北宋和南宋放在一起,宋朝的寿命也超过了300年。但是如果严格计算,是不能这样混同的。

西汉与东汉在血统上确实没有断,都是刘邦的后代。但是西汉与东汉的政治模式是完全不同的,除了沾点血缘之外,两者可以说毫无关系。

而北宋与南宋也不便统称,北宋皇帝是太宗一脉,南宋皇帝是太祖一脉。而且南宋偏安一隅,已然不是中原王朝了。

所以,如果这么算,自秦朝以后,寿命最高的反而是唐朝,一共289年。其次则为明朝、清朝。

那么,为何自秦朝统一后,国祚反而没有先秦时代的王朝长了呢?那我们就要看一看,秦朝前后的政治模式究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周朝实行的分封制,将天下分为若干个诸侯国,交给宗室、功臣、上古帝王之后来治理,世袭罔替。

但春秋战国以来,各国相互吞并,诸侯国的数量越来越少。直到七雄争霸,统一于秦。秦国吸取教训,不再实行分封制,改为郡县制。

可见废封立县是秦国对前代政治做出的重大调整,之后的王朝也都以郡县制为主。那实行了郡县制的王朝为何如此“短命”呢?这跟郡县制的运行方式有很大关系。

分封制、郡县制的利与弊

在夏商时期,中央王朝与周围小国达成了一种方国同盟,这些小国承认中央王朝为盟主,这即是最原始朴素的分封制思维。

后来周朝正式实行分封制,并且是由周王室主导,制定了详细的礼法来约束各诸侯国。

分封制是一种层层打包的权力分配制度,周天子将土地分给诸侯,这些诸侯只要尽到周礼中规定的义务即可,自己领地内的大事小情都归自己处理。

而同样的,诸侯再将自己的土地继续划分,直至所有的权力真空都被填满为止。

它有两个明显的优点,一是政治格局多元化,军事防御严密化。

每个诸侯都成立了小国家,如果周天子受到冒犯,这些小国就是天然的层层堡垒,敌人想动摇周天子的统治,就必须先把拱卫周室的诸侯除去。

这也是分封制下的国家国祚长久的主要原因。

二是有利于地方的自由发展。

各诸侯都有较大的自主权,可以根据自己土地的需要进行改革和建设。而这些诸侯又是世袭罔替,分封给自己的领土是自己的私人产物,所以都希望把自己的土地经营好。

这样一来,不用中央操心,地方就发展起来了。

但分封制的弊端也很明显,那就是各国之间壁垒重重,不利于经济文化交流。地方自主权过大,很容易拥兵自重,不尊王室。

春秋战国之事就是明证,各诸侯国都明白,必须在分封制之外,开创新的政治制度,这就促成了郡县制的出现。

之前从没有郡县制的概念,那么县究竟是如何产生的呢?这就不得不佩服我们古代先人的联想能力了。

我国的文字是表意字,往往可以从一个字联想到不同的事物上,进而使这个字具有不同的含义。

“县”在古代也通“悬”字,是悬挂的意思。在春秋战国时期,各大国通过攻城略地得到了很多分封之外的土地。

为了增强国家的力量,国君开始直接派遣官吏去治理这些地方。这些地方一般位于国家边界,与国君直接控制的都城并不相接,是孤悬在外的土地。

所以这种领土就被称为“县”了,它的特点就是由中央政府直接管理,不再分封给他人。在战国时期,各大国都设有县。郡制的产生和功能也与县制相同,最先兴起于秦国。

可见,郡县制的出现并非是谁的一厢情愿,而是在当时的社会实际情况下,经过各国反复实验过的一种良好的管理制度。

秦国统一后,实行郡县制看起来也是非常正确的事情,因为它有利于国家集中力量办大事,同时也符合封建社会皇权独尊的需求。

然而让人大跌眼镜的是,秦朝竟然二世而亡。诚然,这主要是秦朝统治者的责任,不能归咎于郡县制。

但之后的汉朝却不敢再完全实行郡县制了,而是改为郡国并行制,后世王朝也大都遵循着这一原则。

即使如此,后世王朝的国祚依然不能与夏商周相比。郡县制没有错,但君主专制加上郡县制那就是慢性毒药。

我们总结一下后世王朝灭亡的主要原因,就会得出在封建王朝实行郡县制的两大弊端。

一是封建王朝没有能力长期控制基层。古话说:“皇权不下县”,其实就是揭露了封建社会在基层控制力方面的短板。

很多时候,朝廷并不能了解底层民众的真实状态,也就不能及时对政策作出相应调整,大政方针逐渐僵化,是很多朝代灭亡的主因。

二是地方去军事化。大一统王朝对待地方军队的态度是越来越严苛的,到了宋代之后,地方就不再有像样的军队了。

这样一来,确实能防止地方叛乱,但在外敌入侵时,则偌大的疆土都成了待宰的羔羊。一旦朝廷失败,全国即改朝换代。

因此封建王朝总是“其兴也勃,其亡也忽”,尽管郡县制有这么大的缺点,我们却至今仍在使用,又是什么原因呢?

这是因为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步,郡县制还是明显优于分封制的,其弊端也在被不断地改良。

郡县制利大于弊

虽然夏商周动辄数百年、上千年,可是它们经济文化的发展速度远远低于后世王朝。这样的国祚再长,对黎民百姓而言,又有什么用呢?

正所谓“松树千年终是朽,槿花一日自为荣”,华夏最辉煌、最灿烂、最值得骄傲的时期恰恰是实行郡县制的汉唐时期。

另外,其实到了明清时期,国家各项制度趋于规范,而郡县制在明清两代也是推行得最彻底、最广泛的时代。

比如说,明朝在云南地区实行长达百余年的改土归流,使得云南地区成为我国稳固的基本盘。

而到了明清时代,国家对基层的控制力度也在不断增加。明朝末年,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全部爆发。

内有闯王李自成,外有满清皇太极,内外交攻十余年,明朝始终没有失去对基层的控制权,直到朝廷打光了所有的直属军队,明廷才宣告灭亡。

纵观整个历史,像明朝这样集权到了极致的朝廷,再也找不出第二个,不能不承认,郡县制实有功焉。

清朝稍逊于明朝,但也不遑多让,不过清朝后期涉及复杂的国际局势,不便在此论述。

封建王朝最后走向灭亡,是它们自身的劣根性导致的,不能让郡县制背这个锅,否则如何解释目前地球上大部分国家都实行类似于郡县制的制度呢?

可见在全国大的战略方向上统一政令,是目前大多数国家的主流做法,一个各自为政的国家是难以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生存下去的。

而且现在的社会生产力水平远远大于封建社会,我们有能力控制社会的方方面面,自然要选择更加便捷有效的制度。

结语

郡县制是我国古代政治家在分封制的基础上,经过长期摸索,创建的国家管理模式。在世界其他地区,也先后出现了类似的制度。

在封建社会中,它得到长期的社会实践,暴露出自身的优缺点。虽然一度有人提议废除郡县制,但它仍以自己的不可替代性继续发挥着巨大作用。


参考资料:

[1]盛睿.地缘政治视角下土耳其与中亚国家关系[J].唯实,2023(01):94-96.

[2]刘中民,曾卓.土耳其政治发展与对外战略中的身份政治困境[J].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2023

[3]毕健康.土耳其国家与宗教——凯末尔世俗主义改革之反思[J].西亚非洲,2009(02):38-44+80.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6

标签:郡县制   王朝   秦国   明朝   秦朝   封建王朝   遗迹   山河   诸侯   政治   地方   国家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