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的地名小故事(2)

时光荏苒,虽然激荡的岁月

已随时间的浪潮远去。

但来自异域的多元文化,

早已在这座城市的血脉里,

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原中东铁路中央医院


1900年建成并投入使用的中东铁路中心医院,是一组占地面积较大,科目齐全的综合性医院组合。也是哈尔滨建成最早、占地面积最大的中东铁路建筑组群。



第一栋老建筑是原中东铁路中央医院旧址,于1900年就建成使用了,已经122岁。




位于哈尔滨的火车站对面,现在为哈医大四院,原来是一组平房群落,目前就只剩下这几个零星散落在院中的小平房了。




中东铁路中央医院是一所综合性西医医院,不仅是哈尔滨最早的医院,而且也是中国近代医院中较早的一处。



俄罗斯小木屋


太阳岛沿江堤那条街,保留了一些俄罗斯老房子,黄墙红顶,绿色的围栏,在蓝天的衬托下格外好看。




1898年,当时中东铁路局第一任局长霍尔瓦特将军,发现在松花江畔的太阳岛是度假避暑的胜地,就在这里建造了自己的别墅。




后来,以俄罗斯人为首的各国驻哈尔滨领事馆的外国人,都在太阳岛上建造自己国家建筑风格的别墅群,把把异域风情带到了哈尔滨。




偏脸子水楼子


在安国街和安宁街交角处,原来有一座高高的水楼子,是救火车加水的水塔,是俄罗斯人主持修建的。



水楼子在安德街,安国街,安宁街三街交汇处。它的东面是一座三层小楼。这个水楼子早就不复存在了。



小时候经常会说,去水楼子那买东西,家人就知道你去哪了。



这个水塔,可以说是偏脸子的地标建筑。许多身在外地的人,一看见这个水塔,满满的乡愁马上就会涌上心头……


龙江制鞋厂试销部


老哈尔滨会记得 ,照片是在中央大街与西十二道街交角处。



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时候,这里曾经是龙江制鞋厂试销部,是一个专业卖鞋的地方。那时候,逛中央大街,总要到这里看一看,有没有喜欢式样的鞋?


然而不一定都知道,如果时光倒流几十年,这里却是一个电影院。



1905年12月25日,俄国人潘捷列依蒙·瓦西里耶维奇·科勃采夫,在这里开办了该影院,哈尔滨第一家电影院~“科勃采夫法国电影院”


这个地址后来又开办了惠康呢绒庄等,一直到上个世纪80年代,先后为龙江制鞋厂试销部和松滨饭店,并接了二层,当然现已无存。



抗战胜利后,科勃采夫1935年在哈尔滨病逝。他生前拍摄的许多影片曾在世界各国上映,被认为是俄国纪实影片的先驱。



他的重要纪录片大都是在我国东北地区拍摄的,科勃采夫电影院的功劳,在于带动了哈尔滨电影业的发展。


力道斯红肠


这是1931年的哈尔滨老照片,记录了位于哈尔滨三棵树的“满铁畜产加工所”灌肠车间工人们灌制“红肠”的情景。中间的人是俄罗斯技师,左侧的中国工人在用机器灌肠,而右侧的中国工人则在为一长串灌制好的肠身上系绳子,它们就变成一节一节的“红肠”了。


1901年,秦家岗(南岗区)开办的“戛斯特洛诺穆”灌肠工厂,是哈埠加工灌制最早厂家。


1909年 3 月,在道里西商务街(现上游街)又建立了秋林灌肠庄。



在哈尔滨,中国人,斯拉夫人,犹太人,朝鲜人都在这座城市都留下了属于自己的美食痕迹。力道斯红肠就是其中之一。自中东铁路修建,欧式灌肠传入哈尔滨后,“红肠”在哈尔滨一直都叫“力道斯”。“力道斯”来自立陶宛是俄文音译。



红肠,对原材料的非常苛刻,纯精肉的红肠咬不动,纯肥肉的红肠没法吃,只有精肉肥肉按照特定配比,做出来的红肠才最适口。不少小伙伴,还专爱吃里面的肥肉。烤制红肠的木柴的选择,也颇有讲究:松木不合适,果木的个头太小,只有硬木比较抗烧,劈出的木柈烟熏效果最好。



在充满木绊烟气的熏房内,炭火赋予红肠诱人的枣红色泽。不能不感叹哈尔滨这个美食天堂。


正阳楼故事


在哈尔滨,一提起风干香肠、松仁小肚等,人们会不约而同谈论起正阳楼。



正阳楼的创始人王孝庭,1878年出生于山东省掖县,年幼时就到北京东南牌楼的福星斋(酱肉铺)学徒。



王福当年在北京学徒时,学过做风干小肚,他又依照当地人的口味对小肚进行了改进,尤其是加入了东北的特产,松籽。



伪满州国大臣,张景惠公馆在哈尔滨时,经常来买货,正阳楼就把写信要货的信封插在门口墙壁上,上面印着伪国务院的醒目大字,一方面避免流氓地痞捣乱,另一方面显示正阳楼的威望。



正阳楼一直都是以销定产,不卖陈货,所以生意很兴隆。



老道外正阳楼下,经常可以看到,三两个人 坐在小马扎上,黄纸包着的松仁小肚、粉肠、花生米,一人一杯扎啤,还有正午的阳光和微微的江风……这又是一幅多么温馨的画面啊!


最窄的胡同


在老道外,有一条最窄的胡同,宽不足一米,长约30余米。



这条小胡同,位于道外区南二道街与南三道街之间,在两个中华巴洛克建筑风格的大院中间,居民每天都要通过这条小胡外出。在上个世纪初,这里曾经着过一次大火,从此胡同东侧的楼房便没有居住了。



这条胡同一直没有一个正式的名字,有的人就叫它无名胡同。这样的一条小胡同,翻开地图根本无法寻到它的标记。然而涉身于胡同其中时,感受到的却是百年沧桑。



波兰领事馆


波兰领事馆波兰驻哈尔滨领事馆,1921年设立于聋子街(现南岗凤翥街)21号“波兰先生”(又译做“波兰家”)大楼内。



此楼建于1913年左右,当时该建筑为二层楼,1920年接建三层。(现已无存)。



1928年迁至阿什河街与山街(一曼街)。波兰领事馆于1942年被日伪当局封闭,最后一任领事利结夫斯基及馆员均被遣送出境。



上图为1985年时,位于凤翥街的原波兰领事馆,当时是哈铁三局家属楼,可惜后被拆毁。(图三及介绍来源于本刊读者天生天养二,致谢!)


哈三中


哈尔滨市第三中学是黑龙江省级重点中学,是哈尔滨市、黑龙江省的骄傲,哈三中的学子们都以自己的母校而自豪。



哈尔滨市第三中学的前身是普育学校,1923年由中东铁路公司的督办王景春(即王光熙)倡导创办。



成立之初的普育学校只有小学部和幼儿园部,稍后才有初中部,当时名叫“一区十七小学”。起初,其校舍是借用莫斯科商场的场地(今省博物馆址)。




哈尔滨光复后,1945年3月,学校迁回现址,校名改为“哈尔滨市第二中学”。上世纪60年代初,校名恢复为“哈尔滨市第三中学”。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8

标签:哈尔滨   正阳   上个世纪   波兰   哈尔滨市   中东   灌肠   领事馆   地名   胡同   铁路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