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光四子"之一张际亮,其经世致用思想是什么?

前言

经世致用思想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务当世之务”,嘉道年间的危机不仅表现在内部。外部更是危机重重,西方国家为扭转贸易上的颓势,不惜向中国大肆倾销鸦片,甚至是发动罪恶的侵略战争。

随着外部形势的不断变化,怀有经世致用思想的有识之士开始把眼光放到鸦片、边疆、海防等问题上,从而推动了经世致用思想进一步丰富。

张际亮生于福建地区且足迹遍及沿海,对国家东南地区的社会了解颇深。当西方国家以东南地区为突破口开始向中国倾销鸦片,甚至发动战争之时,便激发了张际亮对外的思量。他痛恨西方对中国的殖民和凌辱,更因为身处被攻陷国土前沿,亲眼所见鸦片战争时期英军对我国人民的屠戮及清廷统治阶层的懦弱,所以在反侵略方面表现的十分激进。

一、对严禁鸦片的呼吁

张际亮所处的时代,官民吸食鸦片成风,这不仅对吸食者身体造成极大损害,影响其日常生活,同时造成国家白银大量外流,举国百姓负担加剧。因此鸦片成为当时怀有经世之志人士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

张际亮对鸦片之害的担忧主要集中在鸦片贸易对人民生活和社会经济的层面。

由于鸦片自东南沿海地区进口再至内地,且张际亮生于闽省,游历粤、赣,因此对鸦片的危害有较早的认识。在道光九年(1929年),张际亮作《食肉叹》一诗中就描写到闽粤地区人民吸食鸦片的情况,他写道:“粤闽鸦片馆日开,十户九破形死灰。文石更充白玉贵,羽毛都易黄金回。鬼子番人縂易叛,边洋市易宜长算。榷彼征输利已微,竭吾泉货贫斯乱。”

从诗中可见当时闽、粤等东南各省,供人吸食的鸦片馆众多,沉迷其间的民众因购买鸦片而家破人亡的现实。同时张际亮还察觉到了在鸦片贸易之下,开边、对外贸易利润渐少。

道光十三年,张际亮在诗《浴日亭》中说:“苍铜与黑铁,骄夺天吴魂。侧闻濠镜澳,盘踞如塞垣。毒土换黄金,千万去中原。岁税复几何,容此醜类尊。狡狠鬼国恣,献溺民生冤。海若何不灵,恶浪失簸掀。”

从诗文中可见,至十九世纪30年代,鸦片贸易日渐猖獗,海上装备大炮的外国运输船肆意横行,运载了大量销往中国的鸦片。

据张际亮估计,在鸦片贸易当中每年有高达两千余万两的白银流出海外,开边所收关税竟不抵因鸦片贸易外流之银。

在沉痛事实面前,张际亮尤为愤慨,以至祈祷大海将运送鸦片的外国船只掀翻,可见其对鸦片贸易的憎恶。同年他再次于诗文中陈说道:“近日夷船专以鸦片土易内地银,岁至一千数百万,以故东南生计日绌。”张际亮在鸦片问题上更多关注的是经济层面上的白银外流,并没有针对吸食者身体的损害乃至整个政治社会的破坏进行更深刻的分析。导致其对鸦片问题的认识稍显片面。

但在当时,张际亮作为一个无一官半职的普通文人还是较早的发觉到鸦片贸易给中国经济带来的重大损失,这相较于鸦片对吸食者的损伤来言,眼光更为独到和长远。在鸦片贸易危害日广之下,张际亮疾呼:“若不变法杜绝,将来益可忧矣!”进而产生了自己的禁烟思想。

随着鸦片对当时社会的毒害日渐深重,道光朝臣掀起了禁烟讨论。朝中有以徐乃济、卢坤等人为代表的弛禁派。而黄爵滋、林则徐等人则建议严禁鸦片,主张以强硬手段杜绝鸦片贸易,严惩吸食者。

张际亮即秉持“诚使海防防捕严密,何由不绝”的严禁思想,同时根据大量白银外流的现实,他提出了鸦片统购统销和严密稽查鸦片输入的禁烟措施。

在张际亮看来,鸦片的荼毒已经到了必须禁绝的地步。他在诗文中疾呼:“夷艘互出没,毒物流中原。自非用重典,何以清祸源?”张际亮在此申明鸦片荼毒已经到了唯有采用严苛的手段才能肃清的时候。在《钱币刍言》中,提到了关于张际亮禁烟的看法:“予友张君(张际亮)谓:每岁海舶市鸦片者,必得银累计千万而去,中国之大害莫过于此。建议欲令官为发行,定价而收其税,严禁私卖,则夷人无所牟利而自止。”

张际亮相信通过政府手段,对鸦片统一销售,统一定价和征税,使鸦片贩卖者无利可图,从而起到抵制作用。

张际亮关于禁烟思想的重要论述,还体现在道光三十三年他写给时任两广总督卢坤的《上卢厚山宫保书》中。在该文中,张际亮首先将广州鸦片违法贸易的具体操作情形作了分析:在广东近海有“英吉利大舶五六停泊,专卖鸦片。

而广东境内又有“窑口”,负责“为之包卖。”“窑口”与英船之间主要依靠被称为“快蟹”的运输船来联系,具体操作即为:“内地之买土者付银與窑口,窑口付票與快蟹,快蟹取土于虿船。”

同时,张际亮也指出:“每快蟹壮丁百数十人,桨橹并下,炮械毕具,其行迅疾,其势凶悍,即遇巡哨兵船,无如之何。则是夷船既不自以为鸦片入口,我无从而稽查;我内地阴输银與彼,彼得易货而归,亦无从而稽查也。而禁鸦片入口、纹银出口之令,皆虚设矣。”

张际亮提出分而治之的方法,禁绝鸦片贸易。对内要“先拿快蟹,密缉窑口”,对外则要“明示夷酋以‘内地旧例,不准彼国之船逗遛经岁,何以该船停泊五六之久?’严则勒兵驱逐,宽则申令责散。

此后各洋面俱移水师,勤劳与共。”张际亮把禁烟的重点放在禁绝英国鸦片的进口上,同时注意稽查境内与英国沆瀣一气的鸦片运输和贩卖人员,可谓标本兼治。

张际亮还参与到清政府内部禁烟问题大讨论和具体实践当中。道光十八年(1838年),鸿胪寺卿黄爵滋上书请求道光帝严禁鸦片的《请严塞漏卮以培国本疏》被视为当时鸦片严禁论的代表性论述。而学术界对该禁烟《疏》的作者意见不一,其中谢章铤在《稗贩杂录》中说:“初宜黄黄树斋爵兹请禁鸦片,则建宁张际亮为之起草。”相关类似论述在许多文献当中均有所记载。

因此有学者即认为该奏折实际是由张际亮起草的。王飚先生则认为:“禁烟《疏》当系黄爵滋主草,际亮及他人参与。”笔者认为不管禁烟《疏》是出自张际亮之手,还是张际亮参与筹议,至少能说明张际亮亲身参与到了禁烟实践当中。

从禁烟《疏》的内容来看,其中关于鸦片贸易的过程分析与张际亮《上卢厚山宫保书》中所揭露的内容非常相似。禁烟《疏》中写道:“外洋来烟渐多,另有虿船载烟不进虎门海口,停泊伶仃洋之老万山、大屿山等处。粤省奸商,沟通海兵弁,用扒龙、快蟹等船运银出洋,运烟入口。”

而张际亮的《上卢厚山宫保书》中有颇为相似地阐述:“闻自道光八年以来,近零丁洋之大屿山,乃有英吉利大舶五六停泊,专卖鸦片。粤省则有曰‘窑口’者为之包卖,曰‘快蟹’者为之包运。”

加之张际亮与黄爵滋的亲密关系及当时他们的交往情况,同时还有林则徐在张际亮去世后为其作诗:“修文定写生平志,犹诉苍苍塞漏卮”等句。综合现有史料和线索,可以说张际亮必定参与到禁烟《疏》的撰写过程当中,这也印证了张际亮强烈的禁烟主张和实践。

张际亮的禁烟思想以严密稽查鸦片进口,辅之以相应的国内禁止烟民吸食的方法为主要措施,配合政府统一买卖鸦片,降低贸易的利润,来实现彻底禁绝鸦片荼毒,防范白银外流的目标。

该思想优势不仅在于主张对英国鸦片商船的防范与稽查,还主张对内地鸦片贩卖、运输商民的管理。同时从国家进口角度,建议削减鸦片进口商的收益,三管齐下可谓宽严相济,内外兼治。

但其国家专卖,减少洋人利益,直至削减鸦片之害的思想,忽视鸦片对人民的毒害,成为他禁烟方略上的不足。

二、对西方侵略的警觉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当时的清政府军、政腐朽且战和不定,加之在战争中节节败退等原因,最终以清廷战败求和,签订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而告终。鸦片战争时,已是张际亮生命中最后的几年,当时他同流民一道,流离各地,对英军暴行多有见闻。

受其爱国之情和及经世致用思想的感召,张际亮“慷慨治兵谈”,他控诉英军暴行,批判朝廷投降分子,主张抗击侵略。更难能可贵地是,张际亮对西方入侵早有察觉。

由于鸦片的不断输入和东南沿海外国船只频频出现,使张际亮很早就注意到外国对中国的觊觎,他在诗文当中多次提及了西方侵略的企图,同时还呼吁加强海防建设,以备战时需要。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年幼的张际亮即察觉到东南地区的隐患。

他在诗文《望海亭》当中写道:“市易诸夷杂,流亡绝岛繁。东南资控驭,凭眺共谁论。”张际亮深切地感受到东南地区混乱形势,建议加强东南地区的防务。这样的感慨与担忧绝非张际亮一时兴起的文学创作。同年张际亮又在《闽中感兴》一诗当中再次提及,他写道:“险要由来兵饷重,岂徒开府为防边。”

在此陈述希望朝廷重视福建地区的防务。福建地区濒临海疆,需要加强海防建设,就兵饷而言,仅由闽省大府筹措海防经费是远远不够的,言外之意即建议国家应加大对福建海防经费的投入,进而能够建设一条抵御入侵的海上防线。

道光九年(1829年)以后,随着罪恶的鸦片贸易继续发展,张际亮对海疆危机的警觉更明确。他在诗文中说:“市易多年达洋岛,夷酋列肆来朝暮。土来金去芙蓉膏,丝轻帛贱羽毛布。澳门近据数千家,屋似重城炮环护。”

在猖獗的鸦片走私之下,英国攫取了我国大量的经济利益,同时英方还在澳门地区设置武装,似有不轨之意。

在《大庾岭》中他写道:“窃闻岛夷强,蓄意藉通市。熟穷彼我情,良恐倭如鬼。”

他认为当时的英国不仅意图与清政府通商,而且对当时中国社会的情况了如指掌,恐怕会有通商之外更深层次的目的,从而提醒当事者“莫忘海防太平时。”

三、对英军暴行的揭露

鸦片战争的爆发使原本就悲惨不已的人民生活更加困苦,英军占领沿海各城镇后,暴力对待当地百姓,使众多人民流离失所,生命与财产遭受重大损失。

同时,混乱的社会秩序还点燃了土匪流寇的嚣张气焰,为害四方。加之鸦片战争后的战争赔款加大了朝廷对人民的剥削。多重原因影响之下,人民备尝艰苦。

张际亮在鸦片战争时期随流民一路北上流离,对英军的暴行所见、所闻甚多,他将所见所感以诗文的形式加以记述,揭露了英国军队对当时中国人民与社会的残害和破坏。

在鸦片战争中,英军占领我国东南的多座城池,面对战火,民众除了背井离乡别无他法。张际亮先后写道:“乍报谯楼轰一角,弃乡父老已纷纭”;“战守宜深虑,灾伤未尽瘳。烽烟仍旦暮,父老再迁流”;“夜闻人语急,大半流离民。”;“绍兴十万家,八九去村族。”等诗句,可见随着英国军队破城入侵,造成大批居民不得不向他地迁徙。

而留在城中之民,即遭受英国士兵的暴行。张际亮对此记述也颇多,如在余姚失守后,居民“大半遭屠戮。”宁波被攻陷后,张际亮记述了一则宁波母女被英军轮奸的悲惨事例:“孀妇近八十,处女未十六。妇行扶柱杖,女病卧床褥。夷来捉凶淫,十数辈未足。”

不仅如此,他们还“笑歌街市中,饱掠牛羊肉。库中百万钱,搜取画以烛。驱民负之去,行迟鞭挞速。”在定海,英军亦是奸淫中国妇女,“妇女不从奸者,鞭挞凌虐之,哭声震天,饮以药酒即哑矣。死复截其下体。”攻陷乍浦后,英军依旧暴戾残忍:“老妇幼儿,则闭屋焚之。”从张际亮的记述中,英军对中国平民的迫害一览无余。

随着外敌入侵,政府已无暇顾及社会上的匪患,致使官民不仅要面对英军的暴行,还要遭受土寇侵扰,如张际亮所言:“剧怜筹帑兼防盗”。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鸦片战争最终以清廷失败,与英签订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而告终。

而人民的悲惨生活却远没有结束。战后的东南状况残破不堪,“东南所属郡邑,为逆夷所毁者多矣。”

同时,为了支付战争赔款,朝廷对民脂民膏的搜刮有过之而无不及。张际亮在听闻《南京条约》后即写下:“年年六百万,何以供求取?秋风扇江南,呜咽怒潮吼。上方谁请剑?下民自疾首。”表示战争的赔款乃至创伤最终还是由人民来承担。同时,当时的东南地区可谓:“兵氛中外方偷息,河患东南亦已频。”

战争的赔款导致朝廷在赈济灾民方面相形见绌,他感叹道:“半壁东南土,三年父老哀。谁驱兵转战,自许敌飞来。下策新和议,中原昨赈灾。故乡俱莫问,河患況相催。”

在张际亮看来,战争及其连带影响使人民生活更加艰难。他以笔墨记述人民惨状,控诉英军的残暴行径。同时在人民悲惨生活之下,他希望更多的人能像他一般“不寐忧军国,相怜畏海乡。”在积极抗敌当中击败罪恶的侵略者,使人民不至流离失所,背上更加沉重的负担。

总结

经世致用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影响深远,在这种思想的驱使下,传统中国文人无不以参与时世的经略,尽用自己的学识作为自己的价值追求,无论是立言的,立德的,立功的,还是追求三不朽的,都主张“贯经术、政事、文章于一”。

张际亮身背传统文化的浸淫,受身边师友同道的影响,并耳闻目睹其所生活时段清朝统治下满目疮痍的社会现实,开始自己的人生之路,走上文坛,走到历史的前台,作为当时“天才奇异”,以自己的才情和见识闻名于当世,与魏源、龚自珍、汤鹏并称为“道光四子”。

他的诗作提倡“感实记事”,属于经世文学派,主张文风革新,提倡文以纪实,书写反映时代现实的变化。当时的龚自珍、魏源都是经世文学的代表人物,与龚自珍、魏源既是经世派思想家,也是经世文学派的领头人一样。

张际亮在文学创作之余,也把他的学识和现实关怀延伸到其它,用社会家的观察力和一定的哲学思维,对其生活的社会现实进行环顾和思考,发现了一些问题,提出了一些解决问题的思路,起到了警示当道和提醒时人的作用,为他生活的那个时代贡献了自己的责任和智慧。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9

标签:经世致用   道光   鸦片战争   思想   海防   英国   鸦片   英军   东南   贸易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