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新大陆探险到海上移民,美国人400年间“偷”了英国多少东西?

五百多年以前,在美洲大陆的北部,有一片广袤的土地,曾经是印第安人安居乐业的家园。

他们在这里生活、繁衍,与自然和谐共处,孕育了独特的文化和风俗。

直到15世纪,欧洲冒险者们的到来,改变了这里的一切。

他们带来了疾病和战争,疯狂地掠夺,残忍的杀戮,使印第安人遭受了无尽的压迫和伤害。

与此同时,这片新大陆,也正在悄无声息地孕育着一场前所未有的革命。

18世纪中期,原属英国的13个殖民地宣布独立,组建了全新的“美利坚合众国”。

在随后的240年时间里,这个飘扬着星条旗的国家,让全世界一次次为之震惊。

它的崛起和发展,充满了曲折与挣扎,始终与自由、冒险、创新的精神紧密相连,也演绎着一个超级大国兴衰起落的旷世奇迹。

美利坚合众国标志

奔赴新大陆

1620年,一艘名为“五月花号”的帆船,载着102位英国新教移民,从英格兰的普利茅斯启程,横跨大西洋,踏上了前往美洲新大陆的旅程。

在此之前,他们的祖先早已同英国国教彻底决裂,在欧洲大陆漂泊了四百多年。

为了逃避宗教的迫害,他们不惜冒险,与命运赌上一局,想要寻找一片净土,亲手重建一个真正自由的宗教圣地。

可是,通往自由之路,从来没有坦途。

“五月花号”在风暴肆虐的北大西洋上孤独地漂泊,食物供给不足,淡水极度缺乏,船上的人陆续得了坏血病。

然而,比疾病的痛苦更让人绝望的,是对未知的恐惧。

没有人知道自己能不能活着登陆,更没有人知道,在陌生的新世界,他们又该如何生存。

命运随着海浪颠簸起伏,把生死系于这一叶扁舟,他们有的,唯心底的那份信念与勇气。

由于船长在启航之前,就收了荷兰人不少“好处”,“五月花号”“出人意料”地向北偏航了900海里。

原定的目的地变得遥不可及,可船上的102名乘客和25名水手,早已不计较在哪上岸。多次遇险之后,他们只剩下唯一一个请求,就是能够活着登陆。

北大西洋上的“五月花号”

不过,分歧很快就出现了。

船上一些年富力强的非清教徒,原本是想到中部的弗吉尼亚淘金的。

当得知自己将被带到最北端的、一个连名字都没听说过的荒凉港湾时,他们坦言:“绝不会留在那里,就算是走,也要走到弗吉尼亚。”

可是,所有人都知道,一旦这些年轻人走了,剩下的老弱病残,在新大陆的冬天,就是死路一条。

为了捍卫共同的理想,船上41名成年男子经过一个多星期的谈判,最终达成了一致的意见,在登陆前的“双十一”那天,共同起草签署了《五月花号公约》。

这份文件,在当时看来,不过是叛教徒们“抱团取暖”的约定,却没有想到,它竟然成为了美国历史上第一份重要的政治性文件。

此后几百年的美国历史,都浓缩在这短短几百字里。“自由”“自治”“信仰”“法律”……美国的立国之本,几乎全都能从这里找到最原始的痕迹。

1620年11月21日,“五月花号”抵达新大陆北部的马萨诸塞州,这一群承载着欧洲文明的拓荒者们,结束了长达66天的海上航行,建立了第一个英属殖民地。

从此,这些开拓者们开启了殖民地自治的艰难之旅。

今天,在普利茅斯港湾,人们依然可以看到五月花号的复制船,和一块刻有“1620”字样的灰色岩石,它们是开拓北美大陆的标志,更是美国精神的象征。

《五月花号公约》

不过,新大陆的条件实在太过恶劣。

土地贫瘠至极,移民们带来的种子根本种不活,北部的严冬又冷得要命,没有足够的粮食。冬天还没过半,最初来到这里的102位移民,就死掉了56人。

在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一位名叫斯宽托的印第安人拯救了他们。

由于他小的时候曾被拐卖到欧洲,因此学会了一口流利的英语,斯宽托连说带比划,拿着工具手把手教他们出海捕鱼、种南瓜、养火鸡……

有了足够的能量来源,新移民们才得以熬过这个冬天。

于是,第二年的深秋,他们在英格兰传统的“十月节”那天,隆重地邀请印第安人上门做客,献上肥美的火鸡,一起分享一整年的硕果。

从此,这一天就成了北美流行至今的“感恩节”。

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越来越多的欧洲人聚集而来,清教徒、冒险者、人贩子、黑人奴……他们怀揣着希望与梦想,来到这片充满诱惑的神奇土地。

慢慢地,在大西洋沿岸的新大陆上,先后建起了13个隶属于大英帝国的北美殖民地。

理论上,他们还是斯图亚特王朝统治下的子民,可实际上,天高皇帝远,查理一世根本顾不上他们的死活,想要在陌生的世界活下来,他们只能靠自己。

第一个北美“感恩节”

不自由,毋宁死

自治,是北美新大陆与其他英属殖民地最大的区别,也是他们和大英帝国保持从属关系的重要纽带。

然而,天下太平的日子,只维系了一百多年。

英国人对经济是死抓着不放,而对于领地的监管,他们却心有余而力不足,想管,但也确实是顾不过来。

所以,北美殖民地一直以来都有充足的自主权和话语权,尽管头上顶着英国这个大Boss,却始终坚持“我的地盘我做主”,尤其是税收,新移民们完全可以自己说了算。

大英帝国本想用田园牧歌式的“轻管理”放养,与新大陆殖民地各安一隅,没想到,竟会事与愿违。一个错误的决定,彻底改变了新大陆的命运,更是在100年之后,改写了整个世界的格局。

18世纪中叶,大英帝国开始了疯狂扩张,轻而易举打败了西班牙之后,又和法国火拼,一打就是七年。

战争彻底拖垮了英国的财政,窟窿越来越大,英国政府急需要找到“开源”的办法。

可国内已然无力支撑,于是,北美殖民地就成了大英帝国唯一的救命稻草。

英、法在北美殖民地对峙

从1763年往后的十多年里,英国人变着花样向殖民地征税,搞得民不聊生。

尤其是1765年颁布的印花税法案,英国议会自己做主就通过了,发了个通知就直接收钱,根本没有征求殖民地代表的意见,甚至在官宣新税办法之前,新大陆的子民们对此一无所知。

这样的“单方面违约”,被殖民地看作赤裸裸的挑衅,不仅冲击了他们的自治权,更是严重地背离了《五月花号公约》的原则。

自古至今,有压迫必有反抗,双方的矛盾开始激化。

殖民地各家各户公然抗税,导致英国想要靠收税来支援打仗的想法根本行不通,王室一怒之下发兵镇压,派遣了大量的英军前往新大陆,并且允许军队任选驻地,甚至可以肆无忌惮地私闯民宅。

一时之间,贸易被切断,殖民地乱作一团,就连原有的议会也被英国政府干预限制了。

一百多年以来,北美人民好不容易形成的自治运转系统,遭受到如此空前的挑战。

这一次,新大陆人不打算再忍下去了。

1765年的北美殖民地

就在双方剑拔弩张的时候,英国议会又莫名其妙弄出一项《茶叶法案》,一下子把大英帝国和北美殖民地的关系推上了绝路,也让北美人民彻底下定决心分道扬镳。

1773年,英国的贸易大王——东印度公司高价囤积了大量的中国名茶,但由于英格兰的茶叶消费市场近乎饱和,库存堆积如山,一直卖不出去,东印度公司的资金链眼看就要断了。

英国政府此时已经是焦头烂额了,如果东印度公司一旦破产,整个英国财政可能瞬间就崩溃了。

于是,政府的“智囊团”想出了一个“两全其美”的高招,直接把茶叶卖到北美殖民地去,不收任何关税,只要能尽快回款,就是万事大吉。

这样的话,既能给殖民地送去“又便宜又优质”的茶叶,缓和一下紧张的关系,又能拯救濒临破产的东印度公司,可谓是“一举两得”。

但是没想到,殖民地的商人们不仅不买账,反而更加愤怒。

他们自己从中国进口的茶叶,税负极重,运费也很高,现在英国送来的“便宜货”,会直接冲垮殖民地的茶叶市场,巨额亏损会让茶商们一夜之间倾家荡产。

就在东印度公司的7艘商船,装载2000多箱中国的武夷红茶,浩浩荡荡向北美新大陆开进的时候,波士顿茶商们立刻组织起来,集体抵制。

波士顿倾茶事件

1773年12月16日夜晚,波士顿的港口响起一声清脆的口哨声,殖民地“自由之子”协会的130名成员,装扮成印第安人混到船上,把342箱顶级品质的武夷红茶全部倒进海里。

“波士顿倾茶事件”带动了其他地区一起行动起来,不只是茶叶,几乎所有来自英国的商品,一概被新大陆人拒之门外,仅仅一年的时间,北美从英国进口商品的数量,竟然下降了97%。

波士顿商人的无法无天,让英国政府颜面扫地,迅速“回敬”了一系列的“强制法案”,在新大陆人看来,这是英国向北美正式宣战的标志。

既然双方已经撕破脸了,那就干脆“正面刚”。

1775年,在弗吉尼亚的议会上,一位名叫帕特里克·亨利的人,第一次宣称以“美国人”的身份发表演讲。

“英国政府囚禁我们的锁链,很早就已经锻造好了。我们争辩了十年,现在,必须战斗!”

“不自由,毋宁死。”帕特里克唤醒了北美人民的斗志,激励着300万新大陆人奋勇而战。

随后,英国人加强了军事部署,一批一批的英军到达北美殖民地,而这里的民众也已经做好武力反击的准备,所有人都明白,这场恶战是迟早的事。

帕特里克·亨利演讲

1775年4月19日,两军在列克星敦镇公所前的广场上对峙,英军少校皮特凯恩军令在身,硬着头皮带领众人纵马挥剑,想要震慑一下周围的北美民兵。

可就在这时候,不知道是谁,冷不丁开了一枪,两军的所有人都愣住了。

皮特凯恩少校反应迅速,立刻拔枪大喊:“开火!”

“列克星敦第一枪”响了。还没等英军“发飙”,北美民兵从四面包围而来,才几分钟的时间,就聚集了4000多人的阵仗,远超英军人数的2倍多。

他们丝毫没有给英国人留下任何喘息的机会,躲在树林后面向英军疯狂扫射,皮特凯恩少校落荒而逃,英军一个个被打成了马蜂窝,伤亡惨重。

直到现在,都没有人知道,是谁开了那一枪。但就是这一枪,成了“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让英国和北美新大陆的冲突,直接变成改写两国命运的一场恶战。

1776年7月4日,新大陆上的13个英属殖民地,正式脱离大英帝国的霸权,建立了美利坚合众国。

56位代表在托马斯·杰弗逊起草的《独立宣言》上签下了他们的名字,而这一天,从此就是美国的独立日。

就这样,东部海岸线上的13个英属殖民地,在法兰西等国的大力支持下,熬过了与大英帝国的“八年抗战”,才终于赢回了真正的自由。

这是美国历史上不可或缺的一笔,更是一个超级大国新的起点。

签署《独立宣言》

要联邦,不要邦联

一个从世界霸主分裂出来的“新生儿”,难免命运多舛。

此时此刻,英国沉浸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热潮中,法兰西等待着大革命慢慢逼近,四分五裂的德国深陷泥潭,俄罗斯经历了君主改革日渐强大,而中国,正值康乾盛世的巅峰。

放眼全世界的舞台,根本没有这个新生国家的一席之地。

在独立之前,无论是农业、工商业、种植业,殖民地的经济一直是靠英国的供养才得以存活,一旦“断奶”,后果不堪设想。

然而,比经济难题更糟糕的,是政权动荡的危机。

表面上,13个州整齐划一,同进同退。可实际上,独立后的美国就是一盘散沙。

缺少统一的货币,缺乏统一的治理,贸易也无法流通,外交政策各有各的说辞。虽说设立了国会,但只是个空架子,没有实权,甚至连总统和最高法院都没有。

北美人民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独立,非但没有让美国稳定下来,反倒成了一场灾难。

1787年制宪会议

他们不得不面对一个残酷的抉择:要么成立联邦统一政权,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一个国家”,要么继续各自为政,无休无止地冲突下去,被欧洲列强逐一摧毁,直到共同走向灭亡。

于是,从宣布独立开始,走过了11年弯路的美国人,在当年签署过《独立宣言》的地方,重新坐在了一起。

来自各州的55名代表列席了1787年的制宪会议,以乔治·华盛顿为首的开国元勋们挤满了会议大厅,还有律师、商人、银行家、农场主……他们为了同一个目标而来,那就是建立美国的联邦政府。

此时的华盛顿,经历了八年的战争考验,在民众心中威望颇高。

对他来说,想要成为时局的主宰者,似乎是轻而易举的。而身处危难之中的美国,也急需一位得民心的英雄。

没有人比华盛顿更加适合,甚至有人大声疾呼:“如果他不做国王,就不可能有国王。”

乔治·华盛顿

但即便是这样,华盛顿还是拒绝了。

他辞去所有的公职,交还了委任状,重新回到自己的弗农山庄,修整花草,打理农田,享受着自在的农场主生活。

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华盛顿的退隐绝不是矫情,而是给这个新生国家留有足够的发展空间,和更多选择的机会。

这一举动,非但没能让美国人把他抛在脑后,反而为他赢来了更多的尊重。

在经历了116天的激烈争辩之后,由华盛顿主持的制宪会议,终于在1787年9月17日那天,出台了第一部联邦宪法。

国家主权由联邦政府把握,各州保留自治的权利,共享自由贸易流通的公共市场……这些都为之后美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更让美国民众感到振奋的是,华盛顿终于成为了第一任美国总统。

从此,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美国诞生了。

华盛顿主持制宪会议

偷渡客送来纺织机

从“五月花号”的第一批移民来到马萨诸塞州时起,美国人经历了漫长的170年时光,终于让北美新大陆上长出的美利坚合众国,生根发芽了。

尽管刚刚统一了货币、税收和市场,但此时的美国经济,还远远落后于老牌的欧洲强国。

不过没关系,联邦政府可以直接“抄作业”。

他们先是原封不动照搬欧洲的金融体系、财政制度,紧接着,建立全美银行、证券市场、股份公司,而后就是大规模修建公路、桥梁、运河……

良好的制度环境,创造了无数新的机会,大量的欧洲移民纷纷涌入新大陆,也把欧洲先进的工业化成果带到了这里。

1789年,英国技术工人塞缪尔•施莱特偷渡到美国来创业。

他从14岁起就在英国德比郡的纺纱厂上班,从雇工到监工,几乎所有摆弄机器的活,他全都干过,也因此掌握了纺纱机的核心秘密。

那个时候,英国的自动纺纱机是世界各国的抢手货,英国政府对机器的技术严格保密,并且有法律规定,非国家行为的出口纺织机和图纸,都是违法重罪,而且,不允许技术工人移民。

但是,劳工的待遇极差,施莱特一直想跑到国外自立门户。

英国早期的珍妮纺纱机

于是,精心策划一番之后,他“乔装打扮”,把自己变成农场主的雇工,偷偷混进船舱来到美国。

凭借自己的记忆,施莱特把当时最先进的纺纱机复制出来,从第一家棉纺织厂做起,迅速变成了12家。他的纺纱机就像印钞机一样,财富滚滚而来。

嗅觉灵敏的新移民们立刻效仿,纷纷行动起来,各种各样的工厂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拉开了新大陆工业革命的早期序幕,也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远道而来。

在那之后的60多年里,美国的人口从刚刚独立时的300万,暴增到3000多万,不但为开荒拓地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资源,也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大跃进。

就这样,一个没有历史包袱的新兴国家,在得天独厚的北美新大陆上,捧起了欧洲世界的接力棒。

虽然起步很晚,但美国的工业发展,无论是速度还是力度,都将欧洲列强甩出好几条街。

然而,经济腾飞的背后,联邦政府的权力却过于脆弱,这对美国来说,一直是难以消除的隐患。

可偏偏怕什么就来什么。当年制宪会议上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再也捂不住了,联邦政府正在面临着分崩离析的巨大威胁。

塞缪尔·施莱特的纺织厂

南北战争+西部淘金

在19世纪中期前后,美国的南方流行着一首欢快的歌曲,名字叫做《迪克西的土地》,它歌颂了黑白相称的“美丽图景”,肥沃的土地盛产“白色黄金”,黑人奴隶们在雪白的棉花丛中辛苦地劳作。

其实,从建国的时候开始,美国的南北两方,就存在着天然的差异。

北方是白人的天下,是工业化的发源地,而南方的黑人们,主要依靠传统的种植业过活。

与北方的政治家们主张的劳工自由相比,南方各州始终保留了奴隶制,大农场主对于黑人奴隶有绝对的控制权,而这一制度,恰恰违背了新大陆的立国之本,劳工的自由流动受到限制,拖了整个国家工业化进程的后腿。

1860年11月6日,高喊废奴的亚伯拉罕·林肯当选了美国总统,他是反对奴隶制、呼吁联邦统一的积极分子。

在上任之前的6年时间里,为了阻止美国西部推行奴隶制,他公开演讲了175次。

他的上台,一下子戳到了南方各州的神经。走投无路之际,以南卡罗来纳为首的7个州,先后宣布退出联邦,并于1861年2月在蒙哥马利成立了“美利坚邦联”。

亚伯拉罕·林肯

邦联的一切运转机制,都与联邦没有什么两样,唯独不同的是确立了“永久奴隶制”。

这样的激进做法,把好不容易统一起来的美国,推到了分裂的悬崖边,这是联邦政府绝不能容忍的。

“如果我们的国家被分裂为2个,立刻就会变成3个、5个、12个,这违背了宪法,更违背了国家的统一。”

双方僵持不下,无论是支持废奴的北方州,还是坚持蓄奴的南方州,都开始大规模地募军,一场美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内战爆发了。

不可思议的是,南方人和北方人都无比自信,在他们的眼里,南北战争维持不了太久,并且一定是自己一方完胜。

可现实是,除了北方联邦有1.6万名现役军人之外,南方压根没有正经的军队,临时组织的10万“乌合之众”,也成了拉胯的“猪队友”。

当“国父”华盛顿的家乡,也是南方最富裕的弗吉尼亚州宣布站队南方时,南方政府高兴得昏了头,想都没想,就立刻把首都迁到了弗吉尼亚州的里士满。

这里距离美国首都华盛顿只有不到200公里。

南方的“迁都”,立刻让弗吉尼亚州成了主战场。而这个“不过脑子”的决定,让林肯和联邦政府下定决心“斩草除根”,这也成了后来南方战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南北战争

在战争的最初两年,南军略胜一筹,一度士气高涨。

然而,北方军队的武器硬实力远胜南方,战线一长,南军自然扛不住了。从1863年的葛底斯堡战役开始,南方军队由盛转衰。

直到1864年,北方人不想再继续“猫捉老鼠”的游戏了,在林肯的“最后通牒”下,尤利西斯·格兰特将军发动了一系列的残酷战役,不断向里士满发起一轮又一轮的猛攻。

最终,南军总司令罗伯特·李将军在弗吉尼亚的威廉斯堡举枪投降,历时四年、死亡62万人的内战正式结束了,林肯解放了黑奴。

南北战争是美国历史上的一道分水岭。

在美国人眼里,华盛顿创立了美国,林肯拯救了美国。

尽管战争的杀戮让南方的经济文化和社会结构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但美国赢得了真正的统一。

联邦政府下主权、领土、劳动力体制的统一,都为美国的大工业化时代做好了准备,更是为日后在20世纪称霸全球奠定了基础。

就在南北战争硝烟弥漫的时候,林肯总统签署的另一项法案,把荒废多年的美国西部,彻底盘活了。

开历史先河的《宅地法》点燃了冒险者开拓西部的巨大热情:区区10美元,就能换来160英亩的土地,只要种上5年,产权就能拿到手。

林肯签署《宅地法》

成千上万的年轻人掀起了西部淘金的热潮。穿行于高山峡谷的西部牛仔,扎根在一无所有的荒漠,冒险者们在陌生的世界寻找生存的机会。

“西进运动”把荒无人烟的美国西部,变成了全世界的重要粮仓。勇于开拓的人们,成就了依靠自我奋斗实现梦想的美国精神。

此时,美国的工业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革命性飞跃。

19世纪70年代末,爱迪生发明的器成为了重要的新能源工具,由此引发的第二次工业革命,给整个美国的经济打了一剂强心针。

“当夜幕降临,总统先生在我的灯下阅读,医生在电灯的光亮下做手术,全世界数以千万的人民在电灯下生活,我为此感到无比自豪。”

在爱迪生的带动下,19世纪后半叶,各种各样的发明在美国诞生,短短35年间,正式批准的发明专利就多达64万种。

美国人第一次把专利保护制度写入了宪法,联邦政府举全国之力,用国家的根本大法保护发明创造。

林肯总统说:“专利制度,就是将利益的燃料,加到天才之火上。”

这一举措,大大地激发了整个社会的创新热情,也是美国能够依靠科学技术走上快车道、取得世界经济霸主地位的核心秘籍。

托马斯·爱迪生

倒霉的洛克菲勒

当历史走到世纪之交的十字路口时,昔日里微不足道的美利坚合众国,仅仅用了118年,就成为拥有45个州、7000万人口、工业总产值世界第一的超级大国,昂首阔步地迈进20世纪的世界舞台。

爱迪生发明的白炽灯,照亮了伦敦的展览会、巴黎的歌剧院、纽约的交易所、沙皇尼古拉二世的加冕礼,就连慈禧太后的寝宫仪銮殿,也被照得通透明亮。

然而,在这一切的辉煌背后,一场前所未有的危机笼罩了美国。

那些站在经济潮头风口浪尖上的大财团们,一夜之间变成了美国政府的“大麻烦”。

1870年,因为老板不同意涨工资,一气之下就裸辞创业的洛克菲勒,建立了标准石油公司。

对上游,他用采购量换取低成本;对下游,他用巨大的市场规模把握定价权;在中间,他用竞争对手做不到的运输量,博得最低价的运费优势。

1870年标准石油公司

上中下三路齐发,再加上吞并收购,洛克菲勒仅用了9年的时间,就把全美石油市场90%的份额收入囊中,成了名副其实的石油大王。

垄断带来的巨额利润太诱人了。

美国政府一开始只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在他们看来,公司赚大钱,国家税收也是水涨船高,“有百利而无一害”。

但是很快,各个行业的垄断者们都出现了:钢铁大王、牛肉大王、电讯大王、金融大王……他们一个个靠垄断赚得盆满钵满,富可敌国。

最严重的时候,全美钢铁行业的65%由摩根集团一家掌控;美国铁路总利润的85%被七大家族瓜分;整个国家60%的财富攥在2%的富人手里。

就在美国开始超越英国,成为新的世界第一时,国家内部已是危机重重。

无序竞争、垄断、腐败、欺诈……表面风光的背后,是严重的两极分化和社会矛盾。

洛克菲勒的炼油厂

工人们即使996,每天最多只能拿到两美元。全美两百万童工,最小的只有四岁。

除了辛苦劳作,他们整日还要面临矿难、火灾,分分钟都有生命危险,深陷在暗无天日的社会底层。

而垄断经济资源,也扼住了中小企业的喉咙,小公司纷纷破产倒闭,负债累累,穷人越来越穷。

矛盾的累积终究会有爆发的一天。

无数民众奋起反抗,揭露大财团背后的社会黑幕。上任不久的西奥多·罗斯福总统,迫于公众的质疑和压力,不得不面对经济飞跃所带来的巨大挑战。

1911年,政府终于咬着牙,对洛克菲勒“动刀子”了,标准石油被强制拆分成若干个小公司。

随后,牛肉大王、烟草大王,40多家涉及垄断违法的大财团都被迫解散,限制垄断的宪法条例也在这一年被正式确立。

与此同时,罗斯福总统还破天荒地把劳资双方专门请到白宫,当面调停矛盾、解决问题。

幸亏美国政府的一系列干预措施来得及时,才能让这场来势汹汹的社会危机渐渐平息下来。

美国早期工厂里的童工

走出大萧条

1914年,一战的炮火声惊扰了整个欧洲,但是对于美国来说,战争却给经济带来了莫大的机会。

钢铁和军火方面的订单滚滚而来,美国的工业产品一路躺赚,战前的“杨白劳”摇身一变成了战后的“黄世仁”,不仅霸占了全世界四成以上的财富,还与英法一道跻身战胜国之列。

而后,“福特式生产方式”出现了,在美国工业变革史上竖起了里程碑。

大量的煤、砂子、橡胶被送进流水线的入口,组装好的汽车就会从出口缓缓送出。一座工厂,每天能生产2500辆T型车。标准化的流水线作业,让大规模量产不再是难题,也把汽车送进美国的千家万户。

美国人的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市场繁荣带动经济一路狂飙,证券交易所里人头攒动、股票飞涨,富足的生活在向人们招手,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一切皆有可能。

就连胡佛总统都信心满满:“我要让美国人家家锅里有只鸡,家家门前有汽车。”

然而,刚刚坐上总统的宝座,他就被市场啪啪打脸,一场空前的大灾难让美国经济彻底崩溃了。

福特T型车生产线

1929年10月24日,美国股市突然打了个喷嚏。

一位声名显赫的投资者,集中卖掉手里大量的高价股票,推倒了多米诺骨牌的第一颗,市场一下子乱了起来,没有人知道发生了什么,但所有人都惊慌失措地疯狂抛售。

仅仅一天,300亿美元的市值就不知所踪。

还没等人们反应过来,股市崩盘就导致800多家银行破产,很多美国人一生的积蓄瞬间蒸发了。

不到两年的时间里,14万家企业倒闭,全美四分之一的人失业,放眼望去,大街小巷到处都是等待免费面包救济的饥民。

经济危机没和任何人打招呼,就吞掉了美国一大半的财富,让快车道上的美国战车无力招架,繁荣秒变危机,越过大西洋,把整个欧洲拖进了大萧条的泥潭。

放任自由经济的胡佛总统,一直都在祈祷市场那只“看不见的手”,能把美国人民救出火海。

但等到他的任期结束,经济依然没有丝毫扭转的迹象,丢给下一任的烂摊子,是1700万人失业、200多万人无家可归。

纽约证券交易所“黑色星期四”

直到1932年,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就任。

“我们唯一恐惧的,是恐惧本身。伟大的国家会一如既往坚持下去。”他的话,让美国人看到了生的希望。

30年前西奥多·罗斯福总统的政府干预“反托拉斯”手段,给当下的美国政府提供了有效治理的思路。

在宣誓就职后的第五天,“罗斯福新政”出台,美国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政府干预开始了。

紧急银行法、紧急救济法、农业调整法……一系列由政府牵头的行动,让受困已久的问题有了缓解。

除此之外,政府勒紧裤腰带,顶着强大的经济压力,筹资修建公路、兴建水坝,以工代赈,既能恢复生产动力,也能提供工作机会。

罗斯福第一次让“看不见”的市场规律,和“看得见”的政府干预联手,美国经济慢慢活了过来。

富兰克林·罗斯福

当经历重创后的巨无霸重新站起来的时候,国际舞台又是一片火海了。

日本入侵中国,德国向波兰宣战,曾经的和平被战争的阴影再次覆盖,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了。

美国一开始保持中立,后来又加入了中、法、英、苏的阵营。作为经济和军事的“双料第一”,美国的加入为反法西斯战争的最终胜利,注入了强有力的支持。

1945年,美国的历史翻开了崭新的篇章。

在那一年,唯一一位连任四届的罗斯福总统离开了人世,二战的硝烟也缓缓散去。

这场浩劫不仅重创了德国、日本这样的新兴大国,也让传统的法兰西和大英帝国让出了武林盟主的宝座。

世界格局就此改写,最大的赢家就是美国。

第二次世界大战,成了美国近代历史的关键转折点。

它摆脱了一战之后,美国想要主宰世界却始终无法圆梦的尴尬,用自己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在军事、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影响着世界。

二战之后,美国向全球50多个国家派遣了驻军,工业总产值超过了全球总量的一半,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金融体系日渐成熟。

美国,成了威风凛凛的世界超级大国。

写在结尾:

在美国中部的南达科他州,矗立着一座摩崖石刻的人物雕像,美国人为它取名“总统山”。

白手起家的乔治·华盛顿、起草《独立宣言》的托马斯·杰斐逊、解放黑奴的亚伯拉罕·林肯、反托拉斯之战的西奥多·罗斯福,四位在美国历史上最杰出的伟人,被永远地留在了这里。

曾经,它在自由、冒险、创新的精神下,走出了一条与众不同的发展之路,演绎了大国兴起的罕见奇迹。

然而,从冷战时期开始,美国的霸权主义便开启了唯我独尊的一面。

为了维护自己世界“唯一超级大国”的地位,它不断向全球进行军事扩张、挑起地区间冲突,从经济、政治、军事等方面,给世界带来了诸多焦虑和不安。

一个国家的兴盛和衰败,最终取决于它是否处在良性发展的状态。

如今,距离国际民主越来越远的美国,能够在单极霸权的政策下再走多远,我们都难以预料。

南达科他州“总统山”

参考资料:

央视频:《大国崛起》

腾讯视频、哔哩哔哩:《美国历史》

艾伦·布林克利《美国史》

比尔•布莱森《大萧条前夜的繁荣与疯狂》

克里斯托弗•科利尔《费城抉择:美国制宪会议始末》

詹姆斯•福特•罗德斯《美国内战史》

斯特兹•特克尔《亲历美国大萧条》

【作者】:言若曦

【责任编辑】:池鸿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7

标签:英国   大英帝国   罗斯福   林肯   华盛顿   北美   欧洲   新大陆   殖民地   美国人   美国   年间   海上   移民   东西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