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天生商人"的粟特人,他们为何在唐朝"移民"东迁?

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引言:

还记得安禄山在唐明皇和杨贵妃面前跳的那支胡旋舞吗?他的身躯虽然肥硕,但是跳起舞来,姿态却非常灵动。

而这胡旋舞,其实并非安禄山的首创,它来自粟特族,一个能歌善舞,而且十分聪慧的民族。

粟特族虽然是少数民族,但其与中原地区却从未断绝过交流。

他们是天生的商人,对数字非常敏感,在贸易领域也很有天赋。中原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吸引着偏远地带的粟特人前来定居。

到了唐朝,粟特人更是掀起了一股向东迁移的高潮。他们究竟是主动迁移,还是在被逼无奈之下,做出了背井离乡的决定?

唐朝社会有哪些特征,吸引着粟特人前来定居?今天这篇文章,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这个与众不同的少数民族。

利益驱使,主动迁移

粟特人生活的地方,是亚洲东部。那里地形地势条件相对较差,平原稀缺,山地纵横,海拔较低的地方又是沙漠。这样的地形条件,根本不适合发展种植业。

受到经纬度位置的影响,这里的气候条件也并不理想,水资源稀缺,粟特人生活条件也并不优越。

在农业生产普遍盛行的年代,粟特人缺乏发展农业的基础。

生存环境的问题,让粟特人的思维开始向商品经济思维转变。对于他们来说,商品贸易,正是谋生之路。

这就不得不提到粟特人的地理位置,他们处于东西方国家的交界处,位于枢纽地带。优越的战略位置,让他们具有发展商业的天然条件。

因此,不少人将粟特人称为“天生的商人”。

在整个亚洲,自然和人文资源最丰富的地方,无疑是位于中原地带的中国。粟特人要想发展经济,自然需要向东部迁移。

中原政权管辖之下,市场交易秩序渐趋完善,越来越多的商品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问世。丝绸、茶叶、陶瓷制品,这些都可以成为粟特人向西方国家售卖的商品。

而西方的马匹、香料等中原罕见的商品,也在广阔的市场中受到了众多老百姓的欢迎。

《旧唐书》记载了一段史实,唐高宗时期,中央朝廷曾做过一次人口普查,调查范围是京城。

京城说大不大,说小不小,整个京城,粟特人的数量竟然多达五万。要知道,那是在人口存活率极低的古代社会。五万的数量,已经可以占据极大比例。

唐高宗作为统治者,自然会关注粟特人为整个京城带来的经济收益。

当他发现粟特人于经商一道上颇有天赋,而且能够为京城带来长期收益时,他自然会推出相应的保护措施,给粟特人的生活提供便利。

刚来中原地区时,粟特人自然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迅速融入生活环境,这是人之常情。汉族虽然是一个包容的民族,但包容需要通过时间来体现。一开始,粟特人总会觉得自己格格不入。

在一个陌生的环境中,他们天然地会对同类产生极大地依赖。所以粟特人总会下意识优先联络粟特同胞,并建立和形成相对稳定的社会关系。

中华民族今天大杂居和小聚居的特征,其实在唐代社会就已经有所体现。粟特人小范围聚居,在生活和工作中互相照顾,并不断扩大社交圈层,最后形成固定的民族体系。

人群聚居范围内,所有成员之中必然会诞生领袖型人物。来到中原的粟特人,也会推选他们信赖的领袖。

这个道理很好理解,今天我们在社会中看到的团体,不管是带有盈利性质的企业,还是带有娱乐和爱好性质的社团,又或者是带有消遣性质的俱乐部,不同种类的团体,总有领袖的出现。

意见领袖能够短时间凝聚所有成员的意识共识,增强整个团体的凝聚力。人本就是群居动物,在群聚过程中推选领袖,这也是人的本能。

粟特人推举出来的领袖,名字叫做萨保。他们的职责,大致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他们需要作为沟通的桥梁,架起粟特人和中原统治阶级的沟通渠道。粟特人向东边迁移,来到中原地带,属于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的状态。统治阶层的政治态度,往往会直接影响他们的生活处境。

因此不管是为了安居乐业,还是为了减少麻烦,他们都必须要与统治阶层拉近距离。只有随时掌握政策动向,把握统治阶级的情感倾向,他们才能适时调整贸易方向,选择生活的最优解。

这是萨保的对外职责,在对内方面,他们同样需要发挥稳定的作用。

维系粟特人之间的和谐关系,这是他们最大的职责所在。

人和人在一起生活,难免会产生矛盾与冲突。哪怕大家是同一民族的子民,有时也会因利益分配问题而滋生恶劣情绪。若不加以阻止,不加以调整,整个民族的内部关系极有可能分崩离析。

如此状态,对于整个粟特人群体来说极为不利。萨保的凝聚作用,在此时便显得尤为重要。

至于最后一个职责,那就是引导贸易方向。

若不是为了贸易和经济利益,粟特人绝无可能背井离乡。他们既然已经选择来到中原,那利益会成为他们最大的内驱力。把握贸易方向,调整贸易策略,这也是他们赚钱的重要手段。

萨保作为统治阶层的直接接触者,往往对整个社会的经济动向,有着更敏锐的直觉。

他们需要及时向粟特人传达动向,引导贸易方向,使整个贸易链不断适应时代需求。

被动迁移,战乱所害

粟特人因利益的趋势而东迁,这是他们背景理想的主动性因素。而战乱的影响,民族冲突的加剧,则让迁移成为不得已而为之的举动。

唐朝战乱,不得不提的便是中原民族和突厥之间的冲突。

唐朝时期,中原民族具有极强的包容性,中原文化同样海纳百川。李唐皇室有着胡族血统,因此统治阶层对少数民族并不排斥,反而愿意主动接纳其存在。

不过少数民族的崛起,却往往在中原王朝的意料之外。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登顶天下的李唐皇室,绝无可能容忍少数民族做大。

偏偏突厥背离皇室意愿,迅速崛起。

他们生活在关外,恶劣的环境造就了彪悍的民风。不同部落之间时常为了争夺生存领土而大打出手,所以他们习惯了竞争,也习惯了血腥。

在马背上,他们可以快意驰骋,也可以毫不留情地收割性命。若站在马下的是敌人,他们手中的屠刀,便会成为地狱锁魂的铁链。

虽然唐朝的军事实力并不弱小,但突厥的崛起还是让他们感受到了巨大的威胁。两者对抗,胜败常常只在瞬息之间。

为了增加胜算,突厥必须吸纳新鲜血液。身为突厥的邻居,一部分粟特人不可避免地卷入战火,跟着突厥南征北战。

突厥内部分裂后,这部分粟特人选择跟随可汗,向唐朝皇室投降。就这样,粟特人成为了俯首称臣的失败象征。

与过去相比,他们失去的最引以为傲的东西,是尊严和自由。

从前他们被尊为唐朝的合作伙伴,可以在京城和其他城市安居乐业,可以自由进行贸易活动,甚至还有与天子交流的机会。

那时候的他们,被誉为商业奇才,在某些重要的场合,还会被官府中的官员尊为座上宾,那是他们民族发展历史中的高光时刻。

可是现在,前后对比,极其惨烈。现在的他们是跟随突厥投降的失败者,是唐朝皇室的手下败将。他们沦为了附属品,无法受到应有的尊重,也无法享受过去的自由。

他们的身份和处境,与社会中的其他奴隶没有什么两样。

有一部分粟特人,受到了来自贵族阶层的疯狂压迫。

深宅大院,成为了粟特人的归宿。别误会,他们可不是进入深宅大院享福的。

洒扫小厮,粗使丫头,这一部分粟特人,他们的祖先可能是富商大贾,可能是皇家供应商。可现在,他们却沦为毫无尊严的社会最底层,而这一切,皆因时代大背景的影响。

天性洒脱的粟特人,自然无法忍受生活境况如此巨大的落差。

他们是天生的商人,头脑灵活,思维敏捷,既有强大的环境适应性,又有充足的突破困境的勇气。逆来顺受,安于现状,向命运低头,这绝不是粟特人的作风。

他们要反抗,要争取更多的生存空间,要发出更加响亮的声音。

奋力一搏,影响时代

唐玄宗统治时期,一个盛世悄然而至,又悄然落幕。开元盛世就像是唐朝天际的最后一颗流星,散发了璀璨的光芒,而后便快速走向消逝。

对唐朝的执政时代产生巨大影响,改变了唐朝国运的一件事,毫无疑问正是安史之乱。

造反派的代表人物安禄山,他正是粟特人的后裔。

安禄山的亲生父亲,是一位名副其实的粟特人。父亲死后,母亲带着他改嫁,所嫁之人同样是粟特人。

亲生父亲给了他生命,继父在他的成长过程中扮演着指引者的角色。两个对他来说最重要的男人,都是粟特人。

身上的血脉,似乎给了安禄山召唤,让他带领心腹,吸纳力量,推翻这高压的政治环境。

因为出身关系,安禄山在粟特人群体内部一直拥有号召力。成为节度使之后,他更是新增了许多忠实拥趸。

愿意跟着安禄山卖命的粟特人,他们和他们的亲人,都遭受过唐朝官府的无情对待。这群人想要谋一条生路,最起码能够让子孙后代摆脱被人轻视的命运。

当然,也有一部分粟特人与他为敌。不过在经历战争以后,他们中的许多人改变了立场。

《旧唐书》当中有着这样的描述:“贼将阿史那同礼,以五千骑兵出塞,诱六胡州部落数万,欲破行在。”

这是粟特人的奋力一搏,也体现了他们从未消退的抗争精神。

结语:

粟特人的东迁,有着主动的内在驱动力影响,也因客观环境而被动接受。

他们为利益而来,也因战乱而来。前者可以创造价值,后者却只能被当成猪狗。于

是他们反抗,一次次尝试,一次次失败,终成绝响,奏响了一个民族的乐章。


参考资料:

《旧唐书》

《新唐书》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31

标签:唐朝   京城   中原   突厥   皇室   少数民族   领袖   移民   商人   民族   社会   贸易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