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毅军是一支什么样的军队?它是怎么消亡的?

从清末开始汉族武装逐步崛起,出现了湘军、楚军、淮军、毅军等部队。其中毅军从太平天国战争创建开始,历经咸丰、同治、光绪、宣统四个皇帝,先后参与了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 如剿灭捻军、左宗棠西征、甲午中日战争、庚子之战、镇压辛亥革命等。 因其敢打敢冲、作战顽强而备受清廷青睐。满清灭亡后,毅军却并未就此消亡,又经过了北洋政府的袁世凯时代、皖系时代、直系时代,直到奉系当政才被收编。算下来完全是七朝元老了。

毅军前后几十年的兴衰,与其四任统帅密切相关。我们先说毅军的创始人宋庆。宋庆是山东蓬莱人,和戚继光是老乡。宋庆年轻时候读了点书,但是科举失败;后来又经商,老本赔光;只得到北京一做京官的同乡处做随从谋生。这个京官后来外放到安徽亳州做官,就把宋庆也带到亳州,并让他办团练。此后宋庆与安徽一带的捻军作战, 打了几个胜仗,并收编了一部分捻军,由此形成了宋庆自己的势力。

宋庆

宋庆能征善战,获得了当时负责安徽军事的袁甲三的欣赏,并对他加以提拔任用。1861年,宋庆因作战有功,被清廷赏以“毅勇巴图鲁”的称号,1865年安徽巡抚裁撤淮军,有三个营拨倒宋庆帐下,这样宋庆有了八营人马,由于宋庆曾被授予“毅勇巴图鲁”称号,因此宋庆带领的这支军队就以宋庆的勇号为名——毅军。

在之后毅军在平定捻乱过程中频立战功,纵横于豫、皖、直、鄂、鲁五省,专剿捻军。捻乱平定之后,毅军又随左宗棠出征西北,参加了平定回民军的战役,西北基本平定之后,毅军又长期屯兵在西北。一直到1880年,因为中俄关系紧张,毅军才调防旅顺。因为之后一直在旅顺驻守到1894年。

甲午战争时期,四千毅军全部开往前线,先后参加了平壤、鸭绿江两次大战,毅军损失较大。但正好帝党借败仗打击压制淮军,宋庆作为非淮军勇营受到重视,虽然后来宋庆在反击金州、感王寨、大平山、田庄台等战斗中都有保存实力的行为,但其部队却越来越多。先收编了淮军主力之一的铭军,又得到朝廷允许,招募新毅军三十营。

甲午战后,毅军和武毅军成为被清廷保留的两支军队。1899年,清廷为图谋自强,决定建立武卫军,毅军被编入武卫军,为左军,驻山海关内外,是武卫军四大主力之一。

八国联军侵华时期,毅军(此时叫武卫左军)与聂士成武毅军(此时叫武卫前军)同为天津之战的清军两大主力。虽然战争失败,但因为聂士成阵亡,其部众归宋庆统领,毅军的实力越来越大。

1902年宋庆去世后, 其手下头号悍将马玉崑接任毅军首领。 马玉崑掌握毅军时为毅军兵力的最高峰,共有兵力40个营,武器也改为奥地利产五响曼利夏步枪,共10000支。 此时马玉崑备受清廷信赖,毅军本可以此为契机而获得大发展。但晚年的马玉崑只想发财享受,既无争雄之心,也不想以现代军事模式来改革毅军。 毅军此时虽然在装备上更新了,但仍保持着宋庆时代的治军模式,就连士兵的装束也没有任何变化,如毅军士兵不佩军帽,而用青布包头;不发皮带,而用布带缠腰等。 在毅军保留着传统的治军模式与着装打扮时,袁世凯正以现代军事模式苦练着他的北洋六镇精兵。

马玉崑

1908年马玉崑病逝,享年70岁,谥号“忠武”, 毅军统领随后由姜桂题接任。姜与马是一代人,当年同为毅军四大将(另外二人是宋得胜、程允和,此时都已经去世),早年姜桂题和袁世凯曾结拜过兄弟。袁世凯当了总统后,按照官场规矩,姜桂题把金兰谱退了回去。但袁仍然当他是自己人,所以毅军士兵的待遇高于一般部队,在武器装备上也被照顾。因为姜桂题曾随袁世凯在小站练过兵,袁世凯死后,后来的段祺瑞、冯国璋、徐世昌、曹锟等人均是姜桂题的袍泽,都给他面子,靠老关系毅军日子过得也颇滋润。 有一段时间毅军还曾控制热河,也算有过自己的地盘。

姜桂题

民国十年(1921年),姜桂题病逝,由于他太长寿,别说和他同一代的毅军将校,就是下一代也都死光了,只好矬子里面拔将军,由镇压过山西革命军、平定过蒙古独立、击毙过蒙军头目巴布扎布、战功最多的米振标接统。

米振标资历很浅,从士兵一直靠敢打敢拼提拔起来,辛亥革命时才是个管带(营长),和北洋军阀们没有什么交情。所以米振标时代的毅军一直老老实实窝在密云不惹事,在军阀混战中小心谨慎,不开罪于任何一方,以求自保。

就这么一直混到了民国十四年(1925年), 毅军移驻河南。米振标的儿子米国贤欲图扩充军力,乘奉军在河南作战失利时,抢夺了奉军几百条枪。后来奉军再次进攻河南时,决定解决掉毅军。

这时的米振标已是老朽之躯,连反抗之心都荡然无存。米振标派人和奉军接触,表示愿意将部队枪械交出, 只要保证毅军人身和财产安全即可。 奉军与毅军渊源颇深,张作霖年轻时代在毅军中任过弁目,又在马玉崑手下当过骑兵哨官。 故而奉军对毅军老将米振标是相当客气,答应了米振标的请求。 还派专车一路将米振标和其属下官兵送到北京,丝毫没有为难。这样,延续了几十年的毅军宣告终结,米振标于1928年去世,享年70岁。

毅军

从毅军前后四任统帅身上可以看出毅军兴衰的轨迹。毅军统帅在壮年时都靠打仗顽强勇猛,以实在的军功而晋升,并因其忠勇而受清廷信赖,毅军也从普通的地方团练最终成为护卫清廷中枢的武卫军中一支。义和团运动之后,晚清的几支重要武装力量发生了变化,聂士成的直隶练军因聂士成之死而土崩瓦解,董福祥的甘军退回西北后一蹶不振,此时只剩下袁世凯的新军与宋庆的毅军。

庚子之战后,毅军收编了聂士成所部,实力大增,统帅又备受清廷之信任,本可与袁世凯的北洋新军并驾齐驱,成为影响中国近代史的重要力量。但因毅军的历任统帅文化程度太低,思想保守,看不到近代军事变革的巨大作用,也没有什么政治野心,故而在以袁世凯为中心的北洋一系大肆发展、势力遍布各地的时候,毅军却开始走下坡路。民国之后毅军就渐渐衰落,并最终淡出了历史舞台。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1

标签:辛亥革命   旅顺   北洋   毅勇   捻军   清廷   作战   清末   安徽   统帅   军队   时代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