淞沪会战,为什么70万的大军被20万的日军打败了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标志着日本全面侵华的开始。8月,日军利用虹桥机场事件挑起事变,遂成为淞沪会战爆发的导火索。

这场历时三个月的大规模战役,终于呈现在世人面前:70万国军打不过20万日军的“笑话”。

这不禁让人疑惑,为什么70万(或80万)的大军被区区20万的日军打败了。甚至战败后,上海、南京等城市相继沦陷……

首先,70万本土军队惨败的原因主要从两个方面说起。

一是决策层失误,耽误了最佳时机,导致行动失败。

淞沪会战爆发后,蒋介石天真地认为这场战争不是纯粹的军事战争,所以在决策时,更多地是出于政治考虑。

蒋介石为了得到西方大军的支持,在布鲁塞尔会议上拿70万大军的生死做赌注,没有充分考虑中国本土国情,这种做法如何不令人发笑。

当时,由于英、法、美、意等国的斡旋,蒋介石采取了“隐忍”政策。在日军猖獗的进攻下,他多次下令暂停进攻,正因如此而导致失去先机。

其次,让我们从日本方面说起。当时,为了更好地实施全面侵华战略,日本不仅在经济上、军事上乃至文化上都在做准备,而且举全国之力。

早在1929年,日本就在国内进行了多次大规模的全国总动员演习,以训练军队在战争中如何生产和保障军需物资的运输。

通过成立临时产业管理局和颁布《重要工业控制法》等措施,加强了对国民经济的控制。

并且,此时的日本还精心策划了所谓的“参谋旅行”,借此来暗中对中国东北各地进行侦察,进一步推进图谋中国的野心。

如果蒋介石能够充分发挥决策者应有的魄力,至少当时的局势不会如此被动。

但是作为政治家,蒋介石更多地是使用了自己的权力,因为从这场战争一开始,蒋介石就把主动权拱手让给了国际社会。

当蒋介石发现他所寄托的西方大国只是在“隔岸观火”之后,战场上的主动权已经被日军占据,蒋介石多次介入战争对阵日本,颓势开始显现。

淞沪会战初期,日军在中国军队的进攻下只能采取防御阵地,但由于国军指挥不灵活,蒋介石多次下令坚守各自阵地,这降低了国民军的士气。

此外,由于国军误判战局,驻守杭州湾的守军也加入了正面战场,导致日军由海面登陆杭州湾的防守部队也加入到正面战场上,导致日军从海面登陆,导致腹背受敌。

日军3个师团转移到金山卫登陆时,吴克仁的第67军未能成功退敌,这才导致淞沪的国军陷入被围歼的危险局面。

以至于松江沦陷后,蒋介石仓促下令撤军,导致大部队被后来追上的日军增援部队打了个措手不及。

李宗仁曾对国民党军队的打法做出这样的评价:“每小时死伤数千人,牺牲的壮烈,在中华民族抵御外辱历史上,鲜有前例。”

说明决策失误不仅体现在对战场态势的把控上,更体现在战术的制定上。

当时的国民党军队采取的是:对重兵团在长江南岸狭窄地带建立防御线,呈长蛇阵状。

这种战术的初衷是为了缩小敌我之间的差距,但其弊端也导致人群战术变成了补给战术。

前方战场的防御,是靠将士的尸体一个一个堆起来形成的,这样的战斗方式,最终只消耗了4万日军,而国民党军则损失了20多万人,牺牲惨重。

最后,关于军事准备。无论是武器还是士兵的素质都无法与之匹敌。

明治维新后,日本军国主义愈演愈烈,甚至到了全民皆兵的地步。当时的日本,几乎所有的青年男子和中年男子都被征召入伍。

由于日军的军事化管理,士兵的训练甚至达到了“变态”的地步。士兵们大力弘扬武士道精神,在单兵作战能力方面,强调“白刃主义”。

据统计,在白刃战中,一个日本步兵需要和三五个,甚至六七个中国士兵交手。

在军事装备方面,当时国民党大力发展重工业,其中又以军工最为重视。

大量从德国进口的军事装备,虽然比起北洋军阀时代的武器装备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比起日本,还是差了一大截。

资料显示,在淞沪会战期间,日本以海陆空三军联合作战的形式向中国发起进攻。

当时,日军先是派出少量兵力作为佯攻,吸引国军主炮火力,发现国军踪迹后,派出飞机、舰炮等大型武器。轰炸压制国军暴露的火力,消耗大量国军。

在这样的大屠杀之下,国军很快失去了制空权和制海权,只能依靠人群战术来抵御日军的猛攻。

国民党军队以步兵为主,辅以少量火炮和工兵,飞机、坦克等重型武器很少。

面对日军构筑的海陆空三军联合火力网,70万国军犹如瓮中捉鳖。

武器供应无法持续。一些川军在武器配置上,甚至使用了清末土制武器。这种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武器,往往还没杀死敌人,自己就先炸膛而死。

为了打造一把大剑,士兵们连铁轨都要拆掉,这样的情况不能不让人心碎。

在佟明忠所著的《御寇悲歌——淞沪会战》中便记录着这样的一组数据。日军的一个师团,下面便有四个步兵联队、一个工兵联队、一个辎重联队、一个重炮部队。

其中包括士兵22000人,战马近6000匹,步枪9500支,轻重机枪650挺,各种火炮十门。日军一个师的装备是中央军的两倍多,更别说是地方军了。

敌我武器装备差距如此之大,国军只能用肉搏来阻止日军侵略的步伐。

70万国军的惨败,这三个原因是致命的,也是沉痛的教训。但这场战争最令人难忘和敬佩的,还是那些用生命战斗过的将士。

正是他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抗击日寇的侵略,虽然最后战败,但他们不畏牺牲、为国捐躯的精神鼓舞着全国人民继续前行。

淞沪会战的惨败始于蒋介石寄希望于国际社会,但造成70万大军惨败的原因并不仅限于此,而是军事装备和战略上的不足。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4-08-25

标签:日军   联队   国军   步兵   日本   蒋介石   大军   中国   士兵   战术   武器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