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王守边:朱元璋屠杀功臣后的权宜之计,埋下了大明内战的种子

公元1368年,40岁的汉人英雄朱元璋经过15年的武装斗争,最终削平陈友谅、张士诚、方国珍、陈友定等南方割据势力,统一了长江以南的广袤地带,在自己的根据地应天府(今南京)称帝,建立大明帝国,改元洪武,是为明太祖。同年,朱元璋以大明最能打的两大名将徐达、常遇春为北伐军正副总指挥,征发大军25万,誓师北伐,目标直指蒙元王朝的都城大都(今北京)。在明军摧枯拉朽的攻势下,当年8月,徐达兵不血刃攻取元大都,元朝最后一任皇帝元顺帝脱换帖木儿逃往草原,元朝灭亡,朱元璋完成了元明易代的政治使命。

然而,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元顺帝逃往草原,依旧以大汗的名义领导草原各部,草原各部也尊其为共主,如此,元朝残余以北元的形式依旧称雄长城以北,还有辽东,而且朝鲜半岛的高丽王朝也对北元称臣,西域地区也与北元过从甚密,从鸭绿江到嘉峪关,大明帝国长达万里的北方边境线,时刻处于北元的威胁之下。

正所谓“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朱元璋收复北方后,随即就安排麾下猛将镇守北方各要隘之地,如徐达坐镇北平、李文忠坐镇太原、冯胜傅友德坐镇陕甘,同时发动多次对北元的进攻征讨(李文忠的应昌大捷、洪武五年的岭北之战、傅友德在河西走廊上的七战七捷等战役),进一步打击消耗北元的实力。但在草原上作战,明军天然处于弱势,如岭北之战中,一代名将徐达就被北元第一名将王保保击败,损失万余精兵,李文忠也险些全军覆没,战马的损耗更加严重。正因如此,岭北之战后,明朝与北元进入了对峙阶段,双方一时都无法打破僵局。

此后,朱元璋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内政建设上,大明帝国也逐渐走出了元末战争的创伤。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朱元璋猜忌功臣的心也开始越来越敏感。但朱元璋不是傻瓜,他也知道军队的重要性,更明白三军易得一将难求的道理,在没有替代方案前,朱元璋不会轻易对武将举起屠刀,实事求是地讲,朱元璋前期杀的功臣主要还是些不法勋贵和文官,如洪武十五年杀的朱亮祖确实是死有应得。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朱元璋苦心培养的接班人、太子朱标病逝,朱元璋随即册立朱标的长子朱允炆为皇太孙(即后来的建文帝),确定了继承人关系。朱允炆没有乃父的手腕和威望,为确保将来朱允炆不受制于功勋集团,朱元璋开始了大规模屠杀功臣的运动,特别是蓝玉案,一个案子就杀了15000人,使得大明开国名将为之一空。蓝玉、冯胜、傅友德等超级名将全部被杀,大明军界为之一空。

而这些名将大多是对战北元的主力,虽然在洪武二十一年的捕鱼儿海之战中蓝玉一战打爆北元,但草原上的鞑靼、瓦剌、兀良哈三部依旧实力强劲,他们时不时的南下骚扰大明的北部边防。闻战鼓思良将,朱元璋迫切要解决这个问题,否则帝国的北方边境将永无宁日。

要说朱元璋是天才,这么棘手的问题,他一下就解决了,解决方案很粗暴,那就是让自己的儿子们去北方戍边,他一口气分封了13个藩王到长城沿线戍边,是为十三塞王。分别是韩王、沈王、辽王、宁王、齐王、燕王、谷王、代王、晋王、安王、秦王、庆王、肃王。其中秦王(封地西安)、晋王(封地太原)、燕王(封地北平)、宁王(封地大宁)实力最为强劲,麾下都有数万到十数万的兵力。还别说,这些塞王守边还真有两下,他们多次联合作战、深入草原、追亡逐北,草原被虐的不行。

但是朱元璋的这个安排也留下了一个巨大的隐患,那就是这些塞王个个拥兵自重,朱元璋在世的时候自然不敢轻举妄动,但朱元璋不在,谁能确保这些人不造反夺权。其实在朱元璋封王戍边时,朝中就有好多人预见形势并劝说朱元璋,但当时朱元璋不想军权落入外姓,只得采取塞王守边的权宜之计,结果在朱元璋死后不到一年,他的第四子燕王朱棣就在封地北平(今北京)造反,大明帝国陷入了一场长达4年的血腥内战(靖难之役),而这一切的种子就是朱元璋在封王戍边时种下的。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9

标签:大明   功臣   秦王   北平   燕王   封地   权宜之计   元朝   帝国   内战   名将   草原   种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