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神圣的“姐弟恋”-革命导师马克思与燕妮的爱情故事

“我不能以唇吻你,只能求助于文字,以文字来传递亲吻”

“我真的爱你,我对你的爱远胜于威尼斯摩尔人的爱情”

“正是因为拥有了你的拥抱和亲吻,我既不需要婆罗门的毕达哥拉斯的转世学说,也不需要基督教的复活学说” ——马克思


说起马克思,大家都很熟悉,在“近百年来全世界最具影响力的伟人”排名中他高居第一,是举世公认的伟人。他与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是刺穿资本主义罪恶的利剑,是解放全人类的大旗。

正是这样一位伟大的革命导师,在与其妻子燕妮的感情生活中,让我们对爱情有了更深刻的体会,也让我们有机会从另一视角去认识马克思。

相遇

燕妮出身贵族,它的父亲路德维希是德国一名鼎鼎有名的大商人,后来又在普鲁士政府担任顾问,家境优越。可见,燕妮是一位名副其实的贵族少女。

马克思出生于中产家庭,他的父亲是普鲁士莱茵省特利尔城的一位律师,家境普通。所以,马克思是一位有着知识涵养的普通犹太人。

1835年,17岁的马克思听从父亲安排,进入德国波恩大学法律系读书,打算毕业后“子承父业”,也成为一名律师。后来因为马克思的在学校的种种叛逆行为,转学到柏林大学。

转学之后的马克思,仿佛换了一个人,从之前的“叛逆青年”蜕变为“文艺青年”。在这几年。他不仅潜心学习,博览群书,学习了英语和意大利语,同时他还对哲学展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加入了黑格尔学派研究黑格尔哲学。

1836年,年仅18岁的马克思遇见了让他痴迷一生的女生——燕妮。燕妮,也就读于柏林大学,时年22岁,是特里尔城的顶级美少女,为当时青年才俊所爱慕。

经过马克思不懈的追求与努力,这两位年轻人彼此都为对方所吸引,并于同年私定终身。在经过长达7年只靠书信的异地恋中,在克服家庭社会的重重阻碍后,两人始终坚定地选择彼此,最终于1843年结婚同居。

相爱

燕妮是一名集聚美貌与才华的女子,与马克思相见时,她便被马克思的才华和智慧深深吸引,为此她不顾家庭的极力反对,坚定地选择和马克思共进退。

她这种不以家庭财富、而以才华信仰为首选的择偶观极具进步性,给现在的青少年恋爱观也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燕妮在后半生中与马克思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但也至死无悔,因为她爱的从来只是马克思的这个人。


燕妮与马克思是真正的“姐弟恋”,虽然年龄相差4岁,但不妨碍时年18岁的马克思对燕妮的喜欢与爱慕。马克思从不吝啬对燕妮的赞美,他把对燕妮炽热的爱恋通过文字真情流露出来,这些诗歌后来被整理成为《爱之书》与《歌之书》,流传于世。

相守

马克思与燕妮共同生活的38年间共生育了六个子女,但不幸夭折了三个。直到1881年燕妮病逝,这对佳人被迫天人两隔。

恩格斯在燕妮逝世的墓前讲话中深情地赞叹:“她不仅与马克思共患难、同辛劳、同斗争,而且以高度的自觉和炽烈的热情投身其中。”

在马克思与燕妮相守的这些年中,他们二人不仅是生活中的好恋人,同时也是事业上的好战友。


1895年,在马克思逝世的第12个年头,其女爱琳娜回答了燕妮对马克思事业的重要性,她这样说道:“可以毫不夸大的说,没有燕妮·冯·威斯特华伦,就不会有今天的卡尔·马克思。”

燕妮与马克思一生的故事到此结束了,但是他们二人的精神时至今日还激励着世人。他们二人是一对真正脱离了物质枷锁,彻底打破了世俗桎梏,并且有着共同理想与信仰的灵魂伴侣。这样的爱情着实是伟大与热烈!


古语有云:“同明相照,同类相求”。在与马克思相守的几十年间,燕妮不仅肩负起家庭照顾的责任,同时还整理了马克思几乎所有的手稿,她真正用实际行动践行着“每一位成功的男人背后都有一位无私奉献的女性”这句话。

回到现实社会,马克思与燕妮的感情经历也带给我们不少启示,到底什么才算是好的恋人?什么样的人值得终生相伴?我想这个问题,马克思和燕妮二人的爱情经历已经给出了答案。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4

标签:马克思   毕达哥拉斯   同明相照   普鲁士   恩格斯   黑格尔   德国   导师   才华   神圣   爱情故事   家庭   爱情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