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开府:大权独揽的开始

前因

刘备去世 : 公元223年,刘备去世,长子刘禅登基。刘禅封诸葛亮为武乡侯,有开设自己的府署治理国事的权利。

公元223年,刘备长子刘禅登基成为蜀汉新皇帝,任命丞相诸葛亮为武乡侯兼益州牧,有开府办事的权力。从此诸葛亮可以不经朝廷审批,自行任命丞相府的幕僚,成为蜀汉军政第一人。在此期间,诸葛亮平衡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关系,稳定朝局开始为北伐做准备。

虽然早在刘备称帝时诸葛亮就已经是丞相,但因为刘备有决策军政大事的能力,诸葛亮只起辅助作用,无需自行开府。但新帝刘禅只有17岁,能力有限,无力决策军国事务,所以把大权授予诸葛亮,自己只以虚君的形式存在。

诸葛亮当权后,蜀汉正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局面,而最紧要的任务,就是解决内部人事问题,让自己人可以团结起来一致对外。最主要的人事问题,一是益州士人对蜀汉政权稳定的威胁,二是刘备老臣对诸葛亮掌权的不满。诸葛亮开始逐个解决这些问题。

先看他是如何解决第一个问题的。

蜀汉行政体系由两股势力构成,一是刘备入蜀前的荆州班底二是入蜀后获得的益州团队。益州原刘璋手下的很多人都对刘备有抵触情绪,比如从事 ( 指属吏) 王累为阻止刘璋迎刘备入蜀,曾用绳索把自己倒挂在州府大门上。这些人虽然后来归顺了刘备,但却威胁着政权的稳定,他们曾煽动有西凉背景的马超反叛刘备,也曾在刘备去世后第一时间发动叛乱。

这个问题不解决,诸葛亮就不可能放心北伐,所以他一开府就把精力放在平息益州人士的不满上。他最主要的方式,就是在自己的幕府中大量任用益州人事,成都人张裔、广汉人秦宓、闾中人让周等大批益州人得到重用,涵盖丞相府各主要部门。而对名士杜微的重用,最能体现诸葛亮礼聘益州人士的诚葛

杜微是德高望重的名流型学者,曾在刘璋手下效力。但刘备入蜀后,杜微以耳聋为由,拒绝出仕。诸葛亮知道杜微的号召力强,遂将其列入掌权后的第一批启用名单。但杜微推辞不就诸葛亮就派一顶舒适的软轿,把杜微接到丞相府。

考虑到杜微听力不好,诸葛亮就把殷勤问候的话语写在纸上与他进行笔谈。但杜微仍以年老多病为由不肯接受任命,最后诸葛亮说,我不忍心让您从事繁重的事务,您只以高尚的道德给其他人做榜样就可以了。杜微见诸葛亮诚意十足,终于答应出止。

在诸葛亮的努力下,益州系和荆州系在蜀汉政权中基本平分秋色,益州官员的不满情绪逐渐平息,不稳定因素也慢慢消除。

再看诸葛亮是如何解决刘备老臣对自己当权的不满的。这里主要指李严

李严是荆州人,因出身名门且行政能力强,逐渐得到刘备重用,与诸葛亮一起,是刘备去世时的顾命大臣。后来诸葛亮获得开府特权,李严就很不服。他觉得自己在荆州享有盛誉时诸葛亮还在南阳种地,凭什么现在爬到自己头上来

为此李严一再要求提高自己的地位。他先是暗示刘禅和诸葛亮封自己为公爵,后又要求割让益州东部土地,另外成立巴州由自己担任巴州刺史,与担任益州牧的诸葛亮平分秋色。后来更过分,竟要求也像诸葛亮一样拥有单独开府的资格。为胁迫诸葛亮答应自己,他在诸葛亮要他发兵协助北伐时故意按兵不动。

这一系列要求,有的有损刘禅的皇帝权威,有的让蜀汉政权有分裂的危险,所以诸葛亮绝不能答应。而李严的存在,也威胁了政权的稳定性,必须加以解决。但他的行为并没有确凿的罪证,诸葛亮担心眼下处置会引起政局动荡,所以暂时只能用重用李严儿子李丰的方式,换取李严对北伐的配合,然后寻找处置的罪证。

终于机会来了。诸葛亮第四次北伐曹魏时让李严负责后方粮草。但李严却因为疏忽耽误了粮草运输,使前方军队因缺粮无功而返。李严担心自己被处置,就把责任全推给手下,还要将其处死。但诸葛亮搜集了李严的往来书信,掌握了他该负全责以及嫁祸手下的确凿证据,然后列举以往全部罪证,将其革职。

但诸葛亮只处置李严一人,仍旧重用其子李丰,所以李严心服口服,毫无怨言。所以李严的倒台,并未引起大的政治动荡。

两大人事问题解决后,蜀汉政权趋于稳定、清明,政治风气相对其他两国也比较良好。

后果

诸葛亮去世 : 公元234年,因内政和对外战争操劳过度,诸葛亮积劳成疾,在北伐途中病逝。

结论:开府后的诸葛亮,虽然大权独揽,但他妥善地使用权利,巧妙处理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关系,让蜀汉政权异常稳定,为北伐提供了有利的前提条件。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8

标签:武乡   益州   蜀汉   荆州   罪证   丞相   政权   手下   人事   稳定   诸葛亮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