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对“文臣”的优待

宋代上承汉唐,下启明清,是一个划时代的坐标点。两宋三百二十年中,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所达到的高度,在中国整个封建社会历史时期内是座顶峰,在世界古代史上亦占领先地位。宋代对文臣的“优待”也是历朝历代少有的。

宋初最高统治者为惩唐末五代武将乱政之弊,围绕宋王朝长治久安的政治需要,先后制定了一系列立国的方针政策,以“兴文教、抑武事”,崇尚文治,奖励儒术,并为基本国策。宋太祖赵匡胤尤为看重文臣,太祖先后起用的文臣谋士,除开国功臣赵普外,诸如李崇矩、王仁赡、楚昭辅、李处耘、刘温叟、窦仪、吕徐庆、刘熙古、李穆、薛居正、沈伦、陶古、徐铉、窦俨等,都是各有特长的专家,或为前朝幕僚,精于吏治,或学有专攻的学者,或善于辞章的文学之士,太祖能擢而用之,这对当时稳定社会,吸引文人参政,都很有好处。

宋太祖赵匡胤

他还立下“祖宗家法”,告诫后代子孙不得轻杀大臣和言官,实即优待士大夫的一大政策。太宗以下十七帝,大体上都能遵守祖法,故“终宋之世,文臣无欧刀之辟”。虽也有党争兴狱(如“乌台诗案”等),但从不轻易杀戮文人,多半是贬官了事,或不久又起用。这在中国古代史上是大放异彩的。

太宗赵光义对知识的尊重,对读书人的优礼奖饰很是突出。比如,端拱元年(988)八月庚辰(二十六日),太宗到国子监,谒文宣王,看见讲座,得知博士李觉正在讲书,即召觉对御讲学,亲自听课。第二天,对宰相赵普说:“昨听觉所讲,文义深奥,足为鉴戒,当与卿等共遵守之。”

宋太宗赵光义(原名赵匡义,因避其兄太祖讳改名赵光义,即位后改名炅)

重视文臣的另一个方面表现在科举上面,赵宋建国之初,急需各方有用人才,对科举取士之制十分重视。建隆元年(960)二月,举子杨砺等十九人中进士第,开宋代贡举选才之路。为禁前代贡士中第谢恩知举官之弊,宋祖亲自过问科举,并于开宝六年(973)亲至讲武殿命题试士。后二年,廷试如六年,是为“殿试”之始。这使参试者一跃为“天子门生”。太宗继位,特重取士之制。他认为,科举“止要求人”(即要网罗人才)。

这种取士宽厚之风,自太祖、太宗,历真宗、仁宗而不衰。如真宗咸平三年(1000)贡举录取总额竟达一千五百余名(其中进士四百零九名)。除正规考试外,宋代还先后设有制科、杂科(如“童子科”等)和特奏名(“恩科”),以广开才路。这一传统国策,即使在国势危急的徽、钦二帝时,仍相沿不替。如徽宗宣和六年(1124),礼部试进士一万五千人,诏特增百人,故这年进士及第者竟多至八百人。钦宗靖康元年(1126),金人已围困汴京,钦宗仍下诏“复置春秋博士”用以取士。

苏轼

晏殊

范仲淹

太宗以后,赵宋诸帝如仁宗、神宗、高宗等,也都很重视读书,以资治世之鉴。正是因为宋朝重儒重文的风气所致,宋代君臣多以读书为荣,蔚然成风。

宋初经过太祖、太宗、真宗和仁宗前期的整顿和奠基之后,在仁宗庆历时期出现宋文化的鼎盛,也是必然的。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0

标签:优待   真宗   国子监   兴文   神宗   太祖   科举   进士   宋朝   宋代   重视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