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中国古代道教的发源

| 史谈a

编辑 | 史谈a

前言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是中华民族文化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都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

道教对世界宗教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有很高的研究价值。道教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早在远古时代就已经存在,经长期的发展演变而形成,它与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有着密切关系。

本文对道教产生的历史背景、形成过程及主要流派作一简要分析,以揭示道教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道教产生的历史背景

道教的产生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它与上古时代的自然崇拜、图腾崇拜有直接关系,同时也与上古时代的原始宗教信仰和祭祀活动有密切关系。

原始社会是人们共同劳动,共同采集的社会。当时还没有文字,人们用结绳记事的方法来记事,人类对自然现象产生了最初的敬畏之心。

由于原始人对自然界缺乏知识,他们只能通过观察和体验自然界万物的变化规律,来总结自己生活经验中得出的一些简单规律。

原始人所掌握的这种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在他们从事生产活动、生活实践中得到了锻炼和提高,他们开始懂得了各种自然现象背后隐藏着的某种自然规律,并通过观察大自然而得出了许多规律。

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原始人发现,自然界中许多现象都有某种神秘的力量,并由此产生了一种对这些神秘力量的信仰。

在原始社会里,人们对大自然的许多现象不了解,并不知道其背后隐藏着什么秘密,也不知道如何去解释这些现象,更谈不上用什么理论来指导生产和生活。

这种敬畏、崇拜自然现象的原始宗教信仰和原始人的思维能力是分不开的。

由于当时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只能过着采集、狩猎的生活。为了生存和生活需要,他们必须不断地寻找食物和水源。

因此在生活实践中他们逐渐认识到自然界中有许多神秘的力量,他们认为这些神秘力量可以使自己摆脱苦难,并使自己的生活过得更好。

道教起源于秦汉时期

道教的产生和发展,有其深厚的社会基础和文化背景。首先,它是由中国古代宗教信仰中产生出来的。

中国古代宗教有儒、释、道三家。儒即儒家学说,释即佛教思想,道即道教思想,在这三家思想中,道教的产生最早。

它是在东汉时期产生的,与当时社会生产力水平较高、人民群众迫切要求健康长寿和丰富精神生活相联系的社会现实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

从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我国人民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进行了长期观察和思考,对自然界产生了敬畏之情,也产生了许多宗教信仰,而道教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道教思想主要来源于古代的神仙方术。从神仙方术中又吸收了许多道教思想,如“长生不死”、“长生不老”等思想。

道教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以符箓、法术为主要表现形式的早期道教,符箓,即在符咒上涂上朱砂、雄黄等,画上神像,利用其驱魔辟邪的作用来达到某种目的。

法术是早期道教所特有的一种法术,它包括咒语、法术和咒术三种类型。咒术是以咒语为媒介来控制自然界各种事物,如用符、咒语来驱除疾病和灾难。

法术是在特定的情况下,使用一定的法术来解决问题,例如用符水或符篆来治疗疾病,或用符箓来增强生命。

法术不能治病,但它可以起到维护生命安全、防治疾病、驱除灾祸等作用。咒术在早期道教中占有重要地位,成为道教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进一步得到发展。

这一时期道教的代表人物有东汉末年的张道陵及其弟子,蜀汉的葛玄、刘焉等人。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对长生不死、长生不老的追求达到了狂热的程度,为此不惜铤而走险,导致了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发展的第一次高潮。

公元280年西晋灭亡,社会动荡,民不聊生,为逃避战乱,大批人抛弃原来的生活方式和宗教信仰,向深山古刹中寻求安宁和寄托。

当时由于社会矛盾激烈,再加上外来佛教的影响和冲击,使不少人由原来信仰道教、信奉神仙变成了崇佛、信道。在这种情况下,道教得到了迅速发展。

人们通过修道、炼丹以求长生不死,或通过念诵咒语来达到与神沟通的目的,他们大都相信道教的教义,相信“三清”、“四御”、“四御”是神界的主宰,认为世间一切都是由神仙主宰,能呼风唤雨。

由于当时战乱频仍,为了求得太平盛世,他们纷纷参加社会劳动,从事生产活动。

道教的这种教义和生活方式以及由此而产生的行为规范,对劳动人民的思想和行动产生了极大影响,人们在从事生产劳动的同时,开始接受道教思想和行为规范。

在这一时期,道教的教义、教规和行为规范在人们思想和行动中逐渐占优势

魏晋时期道家思想发展到鼎盛时期,特别是东汉末年和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家思想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冲击,道家思想受到空前重视。

为适应这种需要,道教在理论上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思想,如“三清”、“四御”、“四御”等概念。

这一时期的道教在思想上出现了两次高潮:第一次是公元1世纪初,张道陵及其弟子在四川创立天师道,为道教第二次高潮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第二次是公元4世纪初,刘焉、刘虞父子在荆州创立五斗米道,为道教第三次高潮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同时,道教在思想上还出现了两个新的特点:一是进一步提出了“无君无父”、“天人不相及”等新的理论;二是把道家和佛家思想结合起来,使道教形成了一种新的宗教学说。

在这种情况下,道家思想特别是老子思想受到极大重视。

隋唐五代时期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也是中国道教发展的鼎盛时期。隋唐时代道教有两个特点:

第一,道教与佛教融合,由于当时统治者极力提倡佛教,大力弘扬佛教,一些佛门中人也在这一时期内从事于道教活动。

如唐高祖李渊的父亲李渊信佛,他本人也笃信佛教。开元年间(公元713—741年),他的儿子李隆基(唐肃宗)继位后,更是对佛教和道教的地位有了明确的认识,于是将原来归为道教的五斗米道(又称“清微派”)纳入到佛教之中。

这一时期儒道两教不断融合,一方面道家创始人老子被尊为“太上老君”,另一方面儒家创始人孔子也被尊为“至圣先师”,自此以后,道教与儒家也开始了相互吸收和融合。

第二,道教开始进入民间。由于统治阶级对道教的大力推崇,使得道教成为统治者的工具,许多道教徒为了迎合统治者的需要而采取各种手段来发展道教,这就导致了道教界的分化。

其中,部分道士加入了统治阶级,成为统治阶级的信徒和奴仆,他们依附于统治阶级来实现自己的政治目的。

如隋唐时期出现了以李唐皇室为中心的道教上层集团——“三清”、“四御”(玉皇、上清、太阴),“五方五老”(上清、玉皇、中清、玉华、灵宝),“二十四治”(天、地、人、阴、阳);“十方二洞”(上洞、下洞);“三十六天”(上洞、下洞)等。

宋元明清时期

道教在宋元明清时期,有了长足的发展,全真道在继承传统道教的基础上,吸收了佛教、民间宗教等诸家之长,成为中国主要的宗教之一。

元代的道士中著名的有郝大通、王处一、邱处机等,他们都是全真道的重要人物,同时,许多有影响的道学大师都曾在道教中任职。

宋代是道教发展的一个高峰,各种派别、流派层出不穷,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

元明时期道教出现了新的发展和变化,这一时期也是道教发展与革新最为活跃、最具活力的时期。

元代统治者为巩固政权,推行愚民政策,压制了民间宗教的发展;另一方面统治者对道教进行了大肆鼓吹和曲解,使道教受到极大地冲击和破坏。

明代的统治者为维护统治,大兴文字狱,限制民间宗教的发展,这对道教的发展起了一定的消极作用。

同时,明初统治者为加强中央集权统治,采取了一些“怀柔”政策,如禁止民间信仰道教,这样,在明代的一些统治者提倡和扶持下,道教又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清代统治者为了维护封建统治和巩固政权,采取了许多措施,其中就有将道教与儒学相结合的做法,这样就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一股反道教的潮流。

特别是乾隆皇帝下旨“禁道观斋醮”之后,道教受到了更大的打击和破坏,道教在这一时期内所遭遇到的最大一次打击是清末的“拳匪之乱”。

道教在中国的发展概况

道教在中国历史上一直有很重要的地位,它与儒家、佛教一道被称为中国三大支柱宗教。

道教是在中国本土产生的一种宗教,它和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并且影响着中国的历史和文化。

道教有丰富的教义、教制,并且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思想体系。

道教是一种与神仙方术相联系,以追求长生成仙为宗旨,以自然为本,以无为为贵,以清静为宗,以清静无为、反人欲求真为目的,而又强调人在自然中的主体地位和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的一种宗教。

道教起源于古代神道设教之说,但其创立则与早期社会环境、社会生活及思想意识发展有着密切关系。

结语

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它的产生和发展与我国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有密切关系,它对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等各方面都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

在中国古代社会中,道教对中国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它不仅为国家和社会所需要,而且对其他宗教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道教发展到今天,其教义和教理已经成熟,并具有相当高的科学性和先进性,为中华民族的统一与团结做出了重要贡献。在世界上也有一定影响,其传播范围很广,几乎遍及全世界。

道教对世界宗教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在道教发展史上,道教理论体系已趋于完备。

参考文献

[1]王治心:《中国宗教思想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

[2]张岱年:《中国哲学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年版。

[3]章培恒:《道教的历史地位》,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7

标签:道教   儒家   佛教   统治者   法术   中国古代   论述   中国   宗教   时期   思想   社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