刽子手嘲笑死囚怕死,死囚:我饿,刽子手听后连忙下跪:先生请

公元1646年,按明朝纪年,为南明隆武二年,按清朝纪年,是清顺治三年,三月初五这一天,一群凶神恶煞般的刽子手,押解着一位面黄肌瘦的老人,步履蹒跚地走在金陵曹街,赶向刑场。

看着老人颤颤巍巍的样子,刽子手以为又遇到一个贪生怕死之徒,不禁呵斥道:“胆小鬼,快些,莫误了时辰。”

老人家面不改色,从容说道:“我饿!”

彼时死囚行刑前,都会有一顿丰盛的“上路饭”,即使吃不下,也不至于饿到,刽子手这时反应过来:眼前这位老人莫非就是“大明孤臣黄道周”。

传闻黄道周抗清被俘之后,清廷想方设法进行劝降,但他毫不动摇,曾经多次自杀,试图以死明志,临刑前已经绝食十二日,这个老人家说饿,会不会就是黄道周?

想到这里,刽子手连忙跪拜,黄道周也不怪罪,用自己的鲜血,写下绝笔:“纲常万古,节义千秋,天地知我,家人无忧。”写罢选择站立行刑,凛然受死。

此则故事记载在洪思《文明夫人行状》中。

军籍出身,从小奋发图强

公元1585年,即明神宗万历十三年,二月九日,黄道周出生在福建省漳浦铜山所深井村。

不知大家有没有注意,黄道周的出生地是福建省漳浦铜山所深井村,这个“铜山所”大有学问。

明代的户籍制度分为三级,即民籍、军籍与匠籍,军籍地位较低,且很难改变,只有考中进士,官至兵部尚书,还不能是虚职,才可能脱离军籍。

黄道周的出生地铜山所,是明代福建镇海卫铜山守御千户所,公元1387年(明洪武二十年)始建,是建立在海岛中的水寨。

《明儒学案》中记述了黄道周少年时的异事:

据说有一天,黄道周乘船出海,突然风雨大作,巨浪滔天,船被掀翻,黄道周落入水中,过了好久,只见他从水中走出,说是落水后有了奇遇,知道了许多未来的事。

这则故事虽然神化了黄道周,脱去神话的外衣,也能说明黄道周从小生活在军营水寨,熟悉水性,才能保证自己溺水不亡。

改变低微的军籍身份,成为黄道周奋发图强的动力,军营中的成长经历,造就了黄道周忠义爱国的高尚品质。

卫所军户的生活条件非常艰苦,黄道周家境贫寒,但他的父母,都是有文化的人,从小就教育培养他,黄道周自己也上进,勤勉好学,5岁启蒙,跟随父亲读书,8岁既能自己成文,14岁出去游览名胜时,一挥而就《罗浮山赋》,传为佳话,获得了“闽海才子”的美誉。

严父焚书,立下鸿鹄之志

黄道周少年成名,远近的文人墨客以能够邀请到他为荣。

黄道周不免有些飘飘然,经常到庐山、肇庆、罗浮等地参加各种宴席。

当时的黄道周,年轻气盛,恃才傲物,高兴了,在宴席上挥笔作文,总能得到黄金、白玉等酬礼,不高兴了,抬屁股就走。

公元1600年,明万历二十八年,黄道周已经16岁了。

有一天,他又出门游历好几天,回到家里后,他的父亲让他打开箱子,发现里面全是些诗词歌赋。

父亲很生气,狠狠地责备他,具体怎么说的,不得而知,想来就是告诫他不要不务正业,避免《伤仲永》悲剧的发生。

黄道周幡然醒悟,一把火烧了诗稿,收回心思,一心向学。

正是在父亲的谆谆教导下,黄道周取得了日后的成就,青史留名。

因为黄道周的成就,他的出生之地漳州郡铜山所的深井村,被称为深井黄氏。

黄道周的曾祖父、祖父、父亲、母亲,都因他的高贵而得到追封,可谓光宗耀祖。

家道中落,困境难掩盛名

黄道周知识面很广,从经史子集,到诗词歌赋,从道家炼丹之术,到易学阴阳五行,没有他不感兴趣的。

以他的天赋和孜孜以求的钻研精神,各个知识领域,都有成就。

10岁的时候,就能够作古文诗词,如有神助。

14岁时,当时明神宗喜欢道家言论,黄道周对道家炼丹术,修道成仙也产生兴趣。

17岁,学习音律。

18岁,研习易学,完成了周易畴象图。

22岁那年,黄道周家的日子就不好过啦,据他给大哥告别的诗中描述,那年他和大哥隐居深山,常常因为帮助大哥锄草劳作,弄得十指血迹斑斑,身心憔悴。

即使在这样艰辛的日子里,黄道周也未自暴自弃。

有一次,黄道周和大哥趁着劳动空闲,在一棵老松树下的大石头上读易经。

有一只老虎,来到大石头正面,仰头望着黄道周兄弟。

黄道周也不害怕,对老虎说:“我们兄弟在此谈经论道,你也要来听听吗?”

老虎听罢,低伏着身子,缓缓离开了。

23岁,黄道周家境更加窘迫,屋漏偏逢连阴雨,黄道周游历回家,遭遇家庭巨变:他的父亲逝世了。

按照黄道周在《续离骚》的自序,当时的他,连安葬父亲的费用都无法负担,好不容易在亲朋好友那里借了些钱,没想到半路还给弄丢了。

多亏捡到钱的村夫是个好人,看见黄道周走过时,因为怀念父亲嚎啕大哭,感念他是个孝子,在原地等他回来。

黄道周找回丢失的钱后,为表达感激之情,将村夫扶正坐好,自己倒头拜谢。

虽然家境败落,但黄道周才名远播,开始讲学、著书,结交名人雅士。

入仕艰难,科举一波三折

黄道周少年成名,但入仕之路却不是一帆风顺的,直到公元1622年,明天启二年,他才考中进士,得以入朝为官。

黄道周23岁,第一次参加县试。

以黄道周的资质,应该很早就去科考,为什么直到23岁,才第一次参加县试呢?

据黄道周后来自己说,自己早年研习道家思想,不免有出世的想法,所以没有去争取功名。

黄道周第一次县试,就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不巧的是,当年四月份,他的父亲去世,按明代制度,需要为父亲守孝,因此错失了获得生员身份的机会。

27岁时,黄道周参加县试和郡试,都一举夺魁,跳过了生员阶段,直接中了秀才。

黄道周34岁时,第四次参加乡试,因为在策论考试中,对时弊进行抨击,仅仅获得了第七名的成绩,不过总算中了举人。

直到38岁,黄道周第二次参加会议,终于以第二甲第73名的成绩,考中了进士,并且选为庶吉士,在翰林院学习。

翰林院是当时高级知识分子的集中地,进了翰林院,等于一只脚已经踏入仕途。

但回顾黄道生科考之路,他特立独行的政治品格也初露端倪,注定他的仕途也不会一马平川。

得罪魏阉,好在幸免一难

1624年,明天启四年,黄道周从翰林院结业,被派去编写国史实录。

1625年,明天启五年,年初,黄道周作为“经筳展书官”,当皇帝要看书画时,按照惯例,需要跪着给皇帝展书。

黄道周不愿意跪地前行,出于对孔孟之道的尊重,也为了表现读书人的尊严,黄道周昂首阔步地走了进去。

黄道周这一举动大大忤逆了大太监魏忠贤,那时的魏忠贤已经大权在握。

黄道周面对魏忠贤的不满,一点儿也不妥协,毅然决定请假回家。

可以说黄道周请假回家,客观上救了他一命。

在宦官集团与文官集团的斗争中,魏忠贤逐渐占了上风,特别是在天启五年至天启七年之间,魏忠贤对东林党人进行残酷镇压,一大批名臣重仕被迫害致死,东林党势力几乎损失殆尽。

好在这几年黄道周请假获准归家,离开了政治旋涡中心,不然的话,以他的个性,恐怕难逃此劫。

直到公元1630年,明崇祯三年,四月,黄道周回到京城,开始第二次入朝为官,而此时,魏忠贤大势已去。

虽然魏忠贤死了,但黄道周耿直的性格,注定他以后的仕途依然不能风平浪静。

官场沉浮,皇帝有错也顶

黄道周第二次入朝为官,只持续了一年十个月,自公元1630年,明崇祯三年四月,至公元1632年,明崇祯五年二月。

第二次入朝期间,由于性情耿直,仗义执言,有两件事受到处分,最后甚至被削职为民,但也是这两件事,为他赢得了很高的政治声誉。

第一件事是在公元1630年,崇祯三年,五月,主持浙江乡试时,黄道周公正廉洁,毫不徇私舞弊,受到权贵子弟的怨恨。

因为怀疑尚观声、尚观法两兄弟作弊,发榜前删去尚观声。

这件事被人抓住把柄,弹劾他“非法割榜”,结果罚俸一年。

第二件事是前首辅钱龙锡蒙冤入狱,满朝文武大臣没人出来说话。

在黄道周奉旨编录《神宗实录》时,钱龙锡担任总裁,因此黄道周对钱龙锡十分了解,知道他是被诬陷的。

黄道周那种好打不平,仗义执言的性格,促使他上疏给崇祯皇帝,为钱锡龙求情。

崇祯皇帝驳回了黄道周的奏书,并对他大加斥责,但黄道周依然以理相争,几个回合下来,最终惹恼了皇帝,给黄道周连降三级的处分。

黄道周的努力也没有白费,钱龙锡得以保全性命,贬谪到浙江定海卫戍边。

后来,因为抨击时弊,最终被削职为民,结束了第二次入朝为官生涯。

公元1637年,明崇祯十年,正月初一,黄道周开始第三次入朝,直到公元1638年,明崇祯十一年,八月,被降职调外,历时一年零八个月。

著名的“平台抗辩”事件,就是黄道周第三次入朝期间发生的,具体事件不赘述了,简言之就是黄道周当面顶撞皇帝,把崇祯气得发晕,最后把黄道周降级调用,让他离开京城,眼不见心不烦。

黄道周离开京城,也没躲开政治打击。

公元1640年,明崇祯十三年,江西巡抚解学龙举荐黄道周,生性多疑的崇祯皇帝认为他们结党,下旨将黄道周逮捕入京,廷杖八十,叶廷秀、涂仲吉等大臣闻讯来救,崇祯皇帝更加怀疑,最后牵连大臣二下多人。

从公元1640年,明崇祯十三年七月,到公元1641年,明崇祯十四年底,黄道周历时一年半,经历9次审问,4次拷打,在锦衣卫诏狱与刑部监狱之间来回折腾。

最后终于被赦免召回。

慷慨就义,威逼利诱全无效

1646年(隆武二年,清顺治三年),黄道周抗击清兵,被诱至婺源时被清兵所掳。

那时的清朝政府,已经改变策略,命令清兵不准随便杀害明朝的大臣。

黄道周那个时候名扬天下,不仅是抗清的民族英雄,还是明末的大儒,如果能够把他劝降,将会大大打击明朝人抗击清庭的斗志。

于是,黄道周被押解到金陵,开始对他实行怀柔政策,甚至给了他一定自由,允许他与朋友聚会,给了黄道周读书、写诗、留字、作画的机会。

降清的明朝大臣洪承畴,作为黄道周的同乡与同僚,也来劝说黄道明,让他投降清朝。

但黄道周见了洪承畴,故意装作不认识他,问他说:“你是谁呀,我可不认识你,我认识的洪承畴早已英勇就义,皇帝都给他树碑建庙啦!”

原来洪承畴刚开始被俘时,也曾坚贞不屈,不肯投降,皇太极用耐心和厚待来感化他,据说庄妃也不惜牺牲色相引诱他,让他燃起对于生的欲望,而最终选择了投降。

洪承畴听了黄道周的话,不禁面红耳赤,见无法说服黄道周投降,又给出一条退路,让他削发为僧,这样可以保全性命。

黄道周不为所动,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关系到民族气节,黄道周丝毫没有妥协,不愿苟且偷生,最终选择慷慨就义。

结语:

黄道周亲身经历了明、清两朝的牢狱,这种遭遇非常罕见,他能够不忘忠孝大义,反映出一个人的生平节操与志向,后人以“一代完人”称赞他,相信一点儿也不为过。

后世尊黄道周为民族英雄,作为大明遗民的忠贞气节,是刚毅、自强精神的体现,值得赞佩。

黄道周作为晚明大儒,是著名的理学家、经学家和书法家,跟他同一时期的徐霞客,对他十分钦佩。

参考文献:

1、《黄道周集》:翟奎凤,郑晨寅,蔡杰,整理.北京:中华书局

2、(明)《黄道周.儒行集传》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2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

3、(明)《黄道周.月令明义》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2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

4、(明)《黄道周.孝经集传》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82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

5、(明)洪思等撰,侯真平、娄曾泉校点:《黄道周年谱·附传记》,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6、(明)黄道周撰,翟奎凤、郑晨寅、蔡杰整理:《黄道周集》,北京:中华书局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3

标签:翰林院   神宗   铜山   崇祯   军籍   明朝   死囚   黄道   刽子手   怕死   公元   皇帝   父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