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孔乙己,鲁迅肯定恨不起来,毕竟他也喜欢穿长衫

注:本文转自公众号“猛哥”


1918年5月《新青年》杂志第四卷第五号刊发了中国现代第一部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作者鲁迅。

石破天惊。鲁迅登上舞台。

差不多一年后,1919年4月《新青年》杂志第六卷第四号又刊发了鲁迅的第二篇白话小说《孔乙己》。


鲁镇的酒店的格局,是和别处不同的:都是当街一个曲尺形的大柜台,柜里面预备着热水,可以随时温酒。做工的人,傍午傍晚散了工,每每花四文铜钱,买一碗酒,——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现在每碗要涨到十文,——靠柜外站着,热热的喝了休息;倘肯多花一文,便可以买一碟盐煮笋,或者茴香豆,做下酒物了,如果出到十几文,那就能买一样荤菜,但这些顾客,多是短衣帮,大抵没有这样阔绰。只有穿长衫的,才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


开篇气象不凡,意蕴颇深。

其实,在《孔乙己》发表时,鲁迅在小说后面的附记中说:“这一篇很拙的小说,还是去年冬天做成的。那时的意思,单在描写社会上的或一种生活,请读者看看,并没有别的深意。但用活字排印了发表,却已在这时候,——便是忽然有人用了小说盛行人身攻击的时候。大抵著者走入暗路,每每能引读者的思想跟他堕一落:以为小说是一种泼秽水的器一具,里面糟蹋的是谁。这实在是一件极可叹可怜的事。所以我在此声明,免得发生猜度,害了读者的人格。一九一九年三月二十六日记。”

只是后来读者和评论家大都忽略了这则附记。

孙伏园(鲁迅学生,著名作家)曾问鲁迅最钟爱自己哪篇作品?鲁迅说是《孔乙己》。当得知要出自己作品外文译本时,他首推《孔乙己》。

1922年6月, 鲁迅的弟弟周作人首次将《孔乙己》译成日语, 在北京的日语周刊上发表, 此后鲁迅作品的译本发行开来。

1924年,孙伏园又问鲁迅,《孔乙己》究竟好在哪里?鲁迅说,《孔乙己》“将社会对于苦人的冷漠不慌不忙地描写出来,讽刺又不失显露。”

《孔乙己》译本出版后,受到日本读者追捧,其中有一对年轻的夫妇:大江好太郎和小石。

大江好太郎对中国古代文化颇有造诣,小石“早年是热衷于中国文学的文学少女”。1934年春,这对夫妇来到中国,先在上海小住。同年9月16日,鲁迅和茅盾等人发起《译文》杂志创刊,小石购入一本,余生一直珍藏。

离开上海后,夫妇二人前往北京,还专门去北京大学聆听了胡适用英语发表的演讲。在北京逗留期间,他们投宿于北京王府井一家小旅店。某日,大江好太郎与旅店老板聊起了鲁迅以及甚为喜爱的《孔乙己》。

大江好太郎很好奇,茴香豆的“茴”字的四种写法。

旅店老板教他 “茴”字的四种写法。

当时,小石已有身孕。他们回到日本后,1935年1月31日小孩出生,取名大江健三郎。

也是这个月,日本岩波文库版《鲁迅选集》发行。

产子之后,小石“一直没能从产后的疲弱中恢复过来”,于这年底前往东京的医院治疗,其间收到正在东京读大学的友人赠送的《鲁迅选集》。

中日交恶期间,中国作家作品被视为“敌国文学”,小石将《鲁迅选集》深藏箱底,不敢示人。

1944年11月,大江好太郎去世。弥留之际,大江好太郎给9岁的大江健三郎讲了一段往事。

那是他1934年在中国旅行的往事。他很喜欢中国作家鲁迅先生的作品,一个北京旅店老板热心地教给了他《孔乙己》里讲到的茴香豆的“茴”字的四种写法。

“孔乙己了不起,鲁迅这个大作家更是了不起。”在人生的最后一刻,大江好太郎把鲁迅“传”给了儿子,把孔乙己“传”给了儿子,也把茴字的四种写法“传”给了儿子。

1947年春,大江健三郎升入初中,小石把《鲁迅选集》从箱底取出,作为贺礼,赠送儿子。

大江健三郎对鲁迅的认识从抽象走向具象,开始从鲁迅的文字中汲取养分。他对鲁迅的作品如数家珍, “有《孔乙己》《药》《狂人日记》《一件小事》《头发的故事》《故乡》《阿Q正传》《白光》《鸭的喜剧》和《社戏》等作品。……当时我很喜欢《孔乙己》,这是因为我认为咸亨酒店那个小伙计和我的个性有很多相似之处……”

1958年,23岁的大江健三郎开始写小说,在东京大学的报纸上发表了短篇小说《奇妙的工作》。

多年后,他回忆说,在这篇小说里,“我把自己描写成一个生活在痛苦中的年轻人——从外地来到东京,学习法语,将来却没有一点希望能找到一个固定的工作。而且,我一直都在看母亲教我看的小说家鲁迅的短篇小说,所以,在鲁迅作品的直接影响下,我虚构了这个青年的内心世界。有一个男子,一直努力地做学问,想要通过国家考试谋个好职位,结果一再落榜,绝望之余,把最后的希望都寄托在挖掘宝藏上。晚上一直不停地挖着屋子里地面上发光的地方。最后,出城到了城外,想要到山坡上去挖那块发光的地方。听到这里,想必很多人都知道我所讲的这个故事了,那就是鲁迅短篇集《呐喊》里《白光》中的一段。”

大江健三郎很欣喜,兴冲冲回家“把登有这篇小说的报纸拿给母亲看”时,母亲却万分失望:“我还是希望你能成为像鲁迅老师那样的小说家,能写出有《故乡》那样美丽结尾的文章来。你这算是怎么回事?怎么连一片希望的碎片都没有?鲁迅老师的小说,就像是最重要的朋友从远方写来的信,每天晚上我都反复地读。你要是看了《野草》,就知道里头有篇小说叫《希望》吧。”

当晚,羞愧难当的大江健三郎返回东京。在车上,他借助微弱灯光阅读《野草》。

1994年,大江健三郎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给他的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中,有这样的评价:“通过诗意的想象力,创造出一个把现实和神话紧密凝缩在一起的想象世界,描绘现代的芸芸众生相,给人们带来了冲击。 ”

2006年和2009年,大江健三郎两次遇到创作瓶颈,他皆来到中国,来到鲁迅博物馆“求助”。

陪同人员听见他虔诚地念叨:“鲁迅先生,请救救我!”从鲁迅博物馆里出来后,他对随行朋友说:“我已经向鲁迅作了保证,保证不再沉沦下去,我要振作起来。”

2023年3月3日,大江健三郎去世。几天后,中国网络上兴起“孔乙己文学”。

大江健三郎生前说:“我一生都在思考鲁迅。”如果他还在世,会如何看待孔乙己和“孔乙己文学”?

大江健三郎小时候,有次重病,担心将死,与母亲有一段对话:


“妈妈,我会死吧?”

“不会的。有我给你祈祷呢。”

“医生说这孩子没救了,我听见了。我会死的。”

母亲沉默了一会儿,说:“要是你死了,我就再生一个你,你就放心吧。”

“可是,那个孩子和死去的我是不一样的孩子吧?”

“不,是一样的。我会把你以前看到的,听到的,读的书,做的事都讲给新的你听。这样新的你就会用你知道的词说话,所以说,这两个孩子是完全一样的。”


在大江健三郎母亲的口中,对孔乙己,鲁迅肯定恨不起来,毕竟他也喜欢穿长衫。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5

标签:鲁迅   茴香豆   东京   长衫   选集   大江   北京   中国   母亲   喜欢   作品   小说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