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那么矮到底防住了啥?西方学者:秦始皇长城可把欧洲害惨了

►你以为长城起源于秦始皇一统六国后的秦朝吗

众所周知,长城是我国古代非常重要的防御工程。在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中,长城代表了中国形象。

我们都以为长城最初是起源于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的秦朝,秦始皇为了防止北方匈奴帝国的入侵,于是下令修建了长城。

的确如此,匈奴攻打中原时,长城的城墙虽然矮,也会拦住匈奴军队的去路,战马肯定是无法跨过长城,士兵们失去了战马,只能依靠人去徒手翻过长城,这样减弱匈奴的战斗力。

但是,长城的修筑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也就是早于秦朝前几百年。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天下后,将战国时期遗留下来的长城继续修建。

秦朝的很多工程都是劳民伤财,使得民声怨道,包括规模庞大的阿房宫,还有就是长城的修建,对于当时来说也一件非常庞大的工程。

因为秦始皇修建长城是一件轰动历史的大事件,所以在关于长城的传说中,越来越多的人都把长城看成是起源于秦始皇时期。

►长城的起源与发展,横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

西周时期的烽火台位于城墙之上,是用于敌寇侵犯时的报警信号台。一般国都边塞都会设有烽火台,当时在镐京,就是今天的西安地区一带修筑了20多座烽火台。

在镐京发生过历史上有名的典故“烽火戏诸侯”,西周的周幽王有个妃子叫褒姒,她怂恿周幽王点燃烽火台让周边众诸侯前来救驾,结果众诸侯被戏弄了一番。

褒姒果然是继妲已后的又一祸国殃民的妖女,从此以后,众诸侯不再相信周幽王点燃烽火台求救,最终导致了西周的灭亡。

后来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列国互相防守,都纷纷加筑城墙,慢慢形成了长城早期的形状。只是在各个时期各个地域的叫法不一样,其实统归到最后就是如今的长城。

例如在楚国称之为“方城”,《汉书地理志》有记载道:“叶,楚叶公邑,有长城,号方城。”到了明朝的时候,又称长城为“边”,就是边墙的意思。

战国时期的城墙都是各自国家独立存在,被记录下来最早最著名的长城是齐国修建的齐长城,被称为“长城之父”。

秦始皇的时期的工程最大,秦始皇把遗留下来的每一段长城连接在一起,加固完善后形成了完整的长城。

经历了汉、三国、隋、唐几大朝代,长城一直在不断修建,也在不断的延伸,其中明朝是除了秦朝之外修建长城最多的朝代,我们现在看到的长城大都是明朝时期整修后的长城。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长城那么矮,到底能不能防住外敌入侵

1987年,长城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可见其在世界文化中的影响和地位。别以为长城只是一堵孤立的城墙那么简单,长城是以城墙为主体的防御体系。

这个防御体系就是在坚固而又连绵不断的长垣上设计了各种关卡,可以阻断外敌的战马跨越过来,特别是对于北方的游牧民族,要想跨过长城放羊牧草那是不可能的。

长城跨越了我们国北方15个省市,总长超过2万公里,有记录的明朝长城修建长度是8千多公里,秦汉时期修改长度超过1万公里,如今在陕西省和河北省境内分布最长。

在中华文明中,长城被誉为人类文明史上最伟大的工程。在我们普通人看长城有气势恢宏,但不够高,这样的高度真的可以防御敌人的进攻,是不是有点匪夷所思。

►长城最高的地方也只有5米,短的地方不足3米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仍然不停地南征北战,显然秦朝当时的根基不稳,这也给了北方匈奴有机可乘的机会。所以秦始皇为稳固自己的统治,防止匈奴的入侵,遂下令修建长城。

秦始皇修建长城工程量相当宏伟,也确实是劳民伤财地动用了许多的人力物力,才有今天“长城”在历史上和世界上的影响力。

秦始皇或许也想过把长城修高一点,但受当时技术条件的限制,只能修到最高的地方5米,最矮的地方连3米都不到,所以只能从修建长度上弥补不足。

试想,当时的匈奴部落都是游牧民族,战马牛羊一大群,再有多大的能力也不能批量进入长城,长城连绵不断,想要见缝插针也难,不得不说大大地削弱了战斗力。

►长城作为庞大的防御体系,在古代的战略作用是不容小觑

可以说秦始皇当时修建长城是为北方的匈奴量身定制的,因为北方草原游牧民族虽然是英勇无比,更是善于骑射之术。

这种情况之下,只要能挡住草原骑兵的威胁就是最大防御。要是在南方地区,一个几米高的城墙或许是无法抵挡步兵的进攻,但是对付骑兵,城墙就能阻断行径,抵抗进攻。

草原的匈奴士兵,失去了战马就像失去了双腿,被挡在长城之外只能无攻而折返。这时候秦朝依托人口优势,再进行乘胜追击。

当遇到强敌时能展开进攻,这就是最大的防守。所以长城的防御功能不是因为城墙的高矮,而是因为具有突出的战略作用。

在蒙恬大将军在击退匈奴后,秦朝继续加筑长城,横跨整个东西边境“西起临洮,东止辽东”,总长余超过万余里。

►西方学者称赞我国古人的智慧,并称长城之祸水西流

美国波士顿大学人类学教授巴菲尔德说,游牧民族正是因为北方的地稀物薄,才要南下中原地区进行大肆掠夺。

自秦始皇起修建了长城,北方匈奴的侵略行为多次受阻,随着游牧部落的逐渐壮大,南下不成,转而改成西征西亚地区及欧洲。

所以巴菲尔德在《危险的边疆——游牧帝国与中国》一书中得出了“长城将祸水西流”的结论。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是长城的战略价值所在。

►汉朝与匈奴的战争,因为长城作为战略据点,迫使匈奴向西边转移

秦始皇晚期,抗匈奴大将蒙恬去世,又加之朝庭的苛政引起四方起义,虽然秦朝被推翻,但楚汉双方为一统天下争执不休,这也给了匈奴人卷土重来的机会。

各方势力都急于争霸天下,也没余力去拱卫边境了。这时候长城对于匈奴来说就变得不重要了。一个几米高的城墙果真能防住匈奴翻过长城,那是不可能的。

前面我们说到了秦始皇时间对于长城的运用,着重在于战略布局,攻与守是同时进行,一但长城失去了军队驻守,匈奴人还不爬墙越货,造成北方地区民不聊生。

到了西汉时期,从汉高祖刘邦开始,就一直非常重视匈奴的侵犯,直到汉武帝时期,卫青、霍去病等大将依靠长城的优势,以秦长城为据点,再次将匈奴人打败。

在双方长期的战争中,长城作为战略据点,在防守端和进攻端发挥了巨大作用,汉朝军队得以接连不断地出征漠南漠北,甚至差点将匈奴全族灭亡。

因为有了长城的阻挡,保障了汉朝军队的防卫与进攻,把匈奴打到投降。这让匈奴人不得败退而归,最后改变方向将侵略战争向西边迁移。

虽然巴菲尔德教授的说辞有点牵强附会,但秦始皇修建长城致使祸水西流的原因,还不止于汉朝时期将匈奴打到满地找牙,还有成吉思汗的蒙古帝国战祸延伸至欧亚地区。

►至于对欧洲造成的巨大的灾难,其实与长城无关

草原游牧民族为了的掠夺,最好的方式就是进攻富饶的中原地区。因为长城让匈奴人望而生畏,无法达成进攻中原抢夺物资的心愿,不得已朝西边进攻,最远的地方去到欧洲。

匈奴游牧民族喜欢迁徙生活,即便长城防不住他们入侵中原,他们也一样会向西进攻,就像后来突厥帝国的崛起,成吉思汗横扫欧亚地区,中原地区也包括在内,也就是后来的元朝。

匈奴在与汉朝交战失利后,向西域进军,几乎降服了整个中亚地区,西域诸国也被迫向匈奴称臣纳贡。

这样的好景不长,很快匈奴遭遇了军事上的失利,向西进攻的匈奴帝国分崩离析,直到中世纪时期,突厥帝国号称世界之主,再次开启了西征侵略之路。

到了13世纪,随着宋朝的没落,长城也对匈奴人失去了作用,蒙古帝国展开了南北同时进攻,最终横扫了整个欧亚大陆,建立了元朝。

►西方认为秦始皇长城把欧洲人害惨了,长城却在历史的变迁中发挥出更多的用途

成吉思汗向西方的进攻,这对于欧洲的打击是巨大的,差点让游牧民族统一欧亚两个大陆板块,所以西方学者把根源归结于长城的存在。

因为长城的存在,阻挡游牧民族入侵中原。转战西方催生了游牧帝国的诞生,成为东西方文明的连接线,纵观历史,真正将整个世界联系在一起,是从蒙古帝国东征西伐时开始。

到了明朝时期,花重资修建长城,除了防御北方蒙古族、女真族的入侵,更是对后金进行经济封锁的防御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以长城作为封锁线,保护了国家经济安全。

这就是经济上的制裁,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效果。在闭关后,辽东地区的物价飙升,国力衰弱,经济萧条北方的游牧民族,无法发动侵略战争。

清朝也修建了很多长城,长城周围设立了关卡和海关,加强了边境地区的管制,有效遏制了非法贸易和走私活动的发展。

在清朝时期的长城,延续了明朝时期的封锁功能,已经从抵御外敌侵略转换成防控内部起义,始终保持着安邦定国的战略地位。

清朝修建的长城比较粗糙,但也是中国长城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虽比不得秦长城或明长城的壮观,但仍然被视为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文化遗产。

由此可见,历史上各朝各代修筑长城,其核心功能都是为了抵御外族入侵。除了提供军事上的防御,还在经济上,通过封锁与管控,保护中原地区的经济与贸易。

长城,展现出中国古人的智慧与魄力,象征着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长程犹如一条巨龙,盘旋于中华大地上,历经千年,坚不可催。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1

标签:长城   中原地区   明朝   烽火台   秦朝   游牧民族   帝国   欧洲   匈奴   城墙   学者   时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