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史记(1):黄帝本纪


黄帝者,少典之子,

姓公孙,名曰轩辕。


少典是什么意思?是个人名?

其实,少典有三层含义,

唯独没有人名的意思。


首先,少典是个官职,

司典礼、典册、祝祭等。




其次,少典是个氏族。

因为典礼、典册和祭祀的需要,

少典氏族就诞了。

也就是说,少典氏之所以存在,

是因为需要有人来专职典祭。

在古代,以职设氏的情况很常见,

如祝融氏。

少典氏诞生于伏羲时代,

在神农时代,

炎帝命其母弟勖为少典氏首领,

从此,少典氏成为神农部族成员。


最后,少典是个部族。

经过几千年的繁衍,

少典氏从单一氏族繁衍出众多氏族。

有熊氏就是其中之一。


有熊国君,为少典首领的次子,

被分封在有熊。

而黄帝,是有熊国君的儿子。

也就是少典首领次子的儿子,

所以,司马迁称黄帝姓公孙。

实际上,黄帝时代并没有公孙姓。


这里需要弄清楚,

有熊氏何时从少典氏分离出来的?

根据文献可知,

炎帝和黄帝从少典氏分离的时间很早。

因此可以推论出,

有熊氏很早就从少典氏独立出来了。




独立的炎帝族在河洛一带发展,

独立的黄帝氏族先是往北发展,

然后回归中原,定居于嵩山东边,

简言之,炎帝和黄帝,

合久则分,分久则邻。


少典部族与有蟜氏部族为互婚部族。

原属少典部族的有熊国君,

回归中原后,定居于新郑,

娶了有蟜氏的女子,名叫附宝,

于是生了黄帝。


关于附宝,

晋代皇甫谧只是说她是黄帝母亲,

唐代张守节则渲染了一个故事:

黄帝母曰附宝,之祁野,

见大电绕北斗枢星,感而怀孕,

二十四月而生帝。

怀孕时间够长的!快抵上哪吒了。




史称黄帝诞生于山东曲阜的寿丘。

果真如此吗?

我们需要了解下,

少典氏、有蟜氏和有熊氏的地望。


据考证,少典氏生活于洛阳新安县;

有蟜氏在新安县东边不远处的

孟津县横水镇张庄村的平逢山,

而有熊氏在有蟜氏的东南:河南新郑,

离少典氏不是太远。


既然如此,

黄帝怎会生于千里之外的曲阜寿丘?


有人考证说,寿为桃之误。

“寿”字初读桃音,

并且相当长一个时期寿tao、桃通用。

今天仍有寿字旁的“桃”音字,

如“涛”、“梼”、“焘”等。


那么,桃丘(寿丘)在哪?

桃丘处古黄河、济河、大清河主河道畔,

黄帝部落与东夷各部的接壤处。

其实就是郑州北边靠近黄河一带。

前文提到的附宝游玩的祁野,

也在这一带。


另外,史记说,

舜耕历山,渔雷泽,陶河滨,

作什器于寿丘,就时于负夏。

而陶器也是什器之一种,

所以这意味着寿丘在河滨附近。

说不定就在郑州西山古城

——中原第一城。

要不,就在大河村遗址处。



生于桃丘的黄帝,长于姬水。

那么,姬水在哪?


一种说法是,姬水乃陕西武功的漆水河。

如果我们认可黄帝生于桃丘的话,

武功县离其出生地也太远了。


一种说法是,姬水是洛阳新安县的畛水。

是有这种可能,

毕竟少典之典与畛有一定的关系。


一种说法是,姬水就是新郑的潩水。

考虑到新郑古为有熊氏之国,

这种说法是很有道理的。

也许,潩水原本叫姬水,

只是到了父系氏族时代,被改名为潩水。


还有一种说法是,姬水即汜水。

汜水出浮戏山,北流荥阳,然后注入黄河。

汜水靠近有蟜氏的所在地,

黄帝长于此,不是没有可能。


综合考虑,觉得黄帝

长于母族旁边的汜水边靠谱些。


黄帝,号轩辕,

这个名号是怎么来的呢?

《史记·集解》说:

黄帝作轩冕之服,故谓之轩辕。

轩冕之服就是车服。

问题是,那个时候有车吗?

一般认为车是夏朝的奚仲发明的。

而且,以被发明物为号,

也不符合古人得名的规律。




古人名号通常与地望有关,

如尧号陶唐氏,是因为他封于唐。

所以,黄帝号轩辕,

是否也与叫轩辕的地方有关呢?


最早提到轩辕的,是战国《世本》,

说:黄帝居轩辕之丘。

汉代司马迁从其说。

晋代皇甫谧《帝王世纪》做了增补:

黄帝受国于有熊,居轩辕之丘,

故因以为名,又以为号。

至此,黄帝的名号问题就解决了。


史说,黄帝年十五,

心虑无所不通,

乃受国于有熊,

袭封君之地在郑州新郑县。

也许,在黄帝15岁的时候,

他的父亲去世了,

于是黄帝即位为有熊国君。


即位后的黄帝会干啥?

我猜他可能会谈恋爱。

毕竟郑女多情,

而他又年轻有为,

于是,每年三月三的上巳节,

一定有很多美女,

邀请黄帝去溱水和洧水游玩。




当然,

黄帝也到了结婚的年纪。

有一年春天,

他的远房妹妹来他家做客。


当时的场景大概是这样的:

溱与洧(wei),方涣涣兮。

士与女,方秉蕑兮。

女曰观乎?士曰既且,

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且乐。

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

——《诗经·郑风·溱洧》


翻译成白话文就是:

女子说:春水初生,春林初盛,

我们一起去水边游玩吧!

黄帝说,我去那玩过了。

女子撒娇说,再去嘛!

黄帝说,再去一趟又何妨!


于是:

洧水对岸好地方,

那里热闹又宽敞。

男女结伴一起逛,

相互戏谑喜洋洋。

春风十里不如你,

赠朵芍药毋相忘。


这个女子,名叫嫘祖!

家住河南驻马店的西陵。

擅长栽桑养蚕织丝。

后来嫁给了黄帝,为其元妃。





西陵氏也是炎帝的婚族。

据说炎帝榆罔与西陵氏女子结婚,

生嫘祖和方雷。

所以,黄帝也是炎帝的女婿。


婚后的黄帝,

把心思放在了事业上。

他也想天天和嫘祖一起游山玩水,

无奈当时是个乱世!

乱世的原因是,

他岳父的统治力不行了!


史记说,

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

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

而神农氏弗能征。


世衰,就是衰了很久,

但文献上找不到具体的情形!

幸好,考古可以给我们一些答案。


炎帝末期,

正处于仰韶时代向龙山时代转换的阶段,

也就是庙底沟二期时代。


这个时代,

来自西方的,有两千年历史的

仰韶文化已经不行了。

而在其东方,

龙山文化还未形成。


在新旧文化交替之际,

新势力不服老江湖,是很正常的事!

因此,必然存在各种斗争!

处于东西方交界处的炎帝和黄帝部族,

首当其冲!




其实,

黄帝族也属于老江湖中的一员,

但看到老江湖不敌新势力后,

为了保护自己的爱人,

黄帝只好自己武装自己了。


史记说,

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

诸侯咸来宾从。

而蚩尤最为暴,莫能伐。


相比炎帝,

黄帝的地盘更靠近东方,

因此更易遭受威胁,

但也更容易建功立业。


经过多次战争,

黄帝征服了很多诸侯,

唯独没能征服蚩尤,

因为这个部族的势力很强大。


炎帝看到自己的小弟跟了黄帝,

心里自然不高兴,

于是就想教训对方一番,

结果却迫使更多诸侯归顺黄帝!

于是,炎黄之战不可避免!


为了获得战争的胜利,

黄帝进行了充分的准备:

治五气,蓺五种,

抚万民,度四方,

教熊罴貔貅貙虎。




治五气,是研究四时节气变化,

蓺五种,是教民种植五谷,

抚万民,是安抚各地民众,

度四方,是规划四方土地发展经济,

教熊罴貔貅貙虎,是训练士卒,

并以这些猛兽之名来命名士卒。


正所谓,

黄帝一手抓经济,

一手抓政治和军事。

因为,黄帝早就知道,

战争是政治斗争的延续,

而经济则是战争的物质基础。


没有强大的经济,

就无法支撑起一场战争!

而没有受过训练的士卒,

就无法打胜仗。


相比之下,

炎帝放火烧山的农耕方式,

就显得有些粗糙了。

至于其士卒,怕是也很少训练。

所以,从一开始,

战争的结果就已经注定了。


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

所以,经过三次战争,

黄帝才在阪泉之野打败炎帝。




失败后的炎帝,

只好让出大本营,

迁徙到别处去了。

胜利后的黄帝,

终于要直面蚩尤了。

蚩尤是九黎之君,

也是东夷地区的部族首领。

他有很多兄弟部落,

其兵力威震天下。


因此可以说,

这是一个比炎帝还要强大的对手!

所以,黄帝与蚩尤的战争,

也就更为残酷!


史记称蚩尤作乱,不用帝命。

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讨伐蚩尤。

事实可能并非如此简单。


蚩尤的大本营在濮阳一带,

正好位于黄帝部落的东北。

二者一直相安无事,

为何就突然起了战事?

可能与当时的气候有关!


《山海经·大荒北经》记载

黄帝与蚩尤的战争, 说:

蚩尤作兵伐黄帝,

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

应龙畜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

黄帝乃下天女日魃,

雨止,遂杀蚩尤。




这则神话的逻辑有些混乱,

不过,没关系,

我们从中读出雨旱二字即可。


蚩尤处于黄河下游,

大概因为洪水淹没家园,

就想迁徙到高处。

于是起兵攻打

处于黄河中游的黄帝。


一开始,黄帝打不过蚩尤。

后来他得到东夷

鸟部落的玄女的帮助,

才打败蚩尤。


玄女可能是玄鸟部的首领,

我们知道黄帝的孙子颛顼

与玄鸟部的渊源非浅,

很有可能,

黄帝时二者就建立的婚姻关系。


而且,

从玄女帮助黄帝这件事可以看出,

蚩尤与东夷的关系,不是那么好!

因此,蚩尤很有可能不是东夷人,

而是炎帝部族的人。


玄女


众所周知,

蚩尤一直以来的形象,

都是牛头人身,

这也可以证明蚩尤是炎帝族人。


史载黄帝在阪泉打败炎帝,

在涿鹿杀了蚩尤,

而涿鹿和阪泉靠得很近,

所以,有两种可能,

一种可能是,

涿鹿之战与阪泉之战为同一件事,

另一种可能是,

黄帝与蚩尤的涿鹿之战,

是炎黄阪泉之战的余续。


不管如何,

黄帝因为与炎帝和东夷都有联姻,

而炎帝与东夷的关系,

不是那么好!

所以,最终的结果就是,

更能团结人的黄帝战胜了,

崇尚暴力不懂团结人的炎帝族。


胜利后的黄帝被诸侯尊为天子,

代神农氏,是为黄帝。


然而,乱世时的天子,

不是那么好当的。

天下有不顺者,

黄帝从而征之,平者去之,

披山通道,未尝宁居。


史记称黄帝,

东至于海,登丸山,及岱宗。

西至于空桐,登鸡头。

南至于江,登熊、湘。

北逐荤粥,合符釜山,

而邑于涿鹿之阿。




这些地方在哪,

其实不用太在意,

只需要知道他,

迁徙往来无常处,以师兵为营卫。

即可。


不过幸好,

他的正妃嫘祖也喜欢旅行。

曾因巡行全国教民蚕桑,

而逝于道上,

被人们祀为“道神”“行神”。

当然,这是后话了。


或问,黄帝去了这么多地方,

那他是不是有很多都邑?

首先,有熊是他的首都,

这是无可争辩的。


其次,史记说他邑于涿鹿之阿,

那涿鹿算是他的北都了。

史记又说他合符釜山,

也就是在釜山盟会诸侯,

就像大禹的涂山之盟一样,

那釜山所在地就是他的盟都了;

不过有人说釜山在涿鹿附近,

所以并不存在盟都。


最后,《山海经·中次三经》曰:

青要山,实惟帝之密都。

帝当指黄帝。

青要山即为少典氏祖居地,

也在有娇氏祖居地旁边,

大概因为有“蜜蜂之庐”,

故为密都。

问题是,为何黄帝要在这建都呢?

也许这是炎帝所居吧。

当炎帝被逐后,

他的都邑自然就成了黄帝的了。




言归正传,

我们从黄帝迁徙往来无常处中,

可以看出,

他的行为,类似游牧民族,

这似乎可以证明,

他的祖先来自于西北。

虽然已经定居中原,

但还是改不了旧有的习惯。


关于黄帝的国家机构和官职,

史记说,

官名皆以云命,为云师。

《集解》引应劭日:

黄帝受命有云瑞,故以云纪事也。

春官为青云,夏官为缙云,

秋官为白云,冬官为黑云,

中官为黄云。

依据以官设氏的逻辑,

这些官职其实都对应着相应的氏族。


除了设置云官,

黄帝还置左右大监,监于万国。

所谓大监,

即监察其他诸侯国的官员。

还有人说,

大监是监管山林川泽之官。

当时的林川泽之官其实就是诸侯。

所以上述二说并不矛盾。


除了设置大监,黄帝还设治民之官。

史记说,

黄帝获宝鼎,迎日推策。

举风后、力牧、常先、大鸿以治民。


黄帝寻找风后、力牧两位奇人


《帝王世纪》云:

黄帝得风后于海隅,登以为相;

得力牧于大泽,进以为将。

《封禅书》云:

鬼臾、区号、大鸿,黄帝大臣也。


风后当是风姓部族的首领,

是黄帝的臣属部族。

可见,东夷人臣服了黄帝。

而力牧,当是很有力量的部族首领,

亦是黄帝的臣属部族。

据牧字可知,

西方和北方游牧民族也臣服了黄帝。

大鸿,与水有关,可能来自南方。


由此可见,

东南西北的部落氏族都臣服了黄帝,

可谓是真正意义上的帝王。


作为帝王,黄帝不只

巡游各方,平定叛乱,还:

顺天地之纪,幽明之占,

死生之说,存亡之难。

时播百谷草木,淳化鸟兽虫蛾,

旁罗日月星辰水波土石金玉,

劳勤心力耳目,

节用水火材物。

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




翻译过来就是:

他顺应天地四时纲纪,

预测阴阳变化,

研究生死制度,

考究存亡道理。

按季节种植百谷草木,

驯养鸟兽蚕蛾,

广泛地研究日月、星辰的运行

和水流、土石、金玉的性能。

他不间断地用心思考,

用力实行,用眼观察,用耳倾听,

有节度地使用山林川泽的物产。

他即位时有象征土德的瑞兆出现,

所以称为黄帝。


黄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

黄帝居轩辕之丘,

而娶于西陵之女,是为嫘祖。

嫘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

其后皆有天下:

其一曰玄嚣,是为青阳,降居江水;

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

昌意娶蜀山氏女,曰昌仆,

生高阳,高阳有圣德焉。

黄帝崩,葬桥山。

其孙昌意之子高阳立,

是为帝颛顼也。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9

标签:史记   涿鹿   黄帝   炎帝   釜山   新郑   轩辕   东夷   本纪   部族   氏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