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所谓的半个圣人为何三次屠城?为何以桐城文派接班人自居

曾国藩,被清朝廷称为中兴之臣,立下不世之功,在民间尤其是江南诸地,却又有曾剃头之称,都说有起错的名字,无叫错的外号,实乃毁誉参半之人。

太平天国起义短短几年,以风卷残云之势,席卷半个中国,其规模之大堪称清入关以来之最,当时朝廷已无力平反,无奈之下允许地方团练和各地私兵参与平判,给与官位,名义上归于清朝廷,实与私兵无异,这其中以曾国藩创办的湘军势力最为雄厚!

曾国藩虽以儒家正统自居,标榜儒家忠义精神,但其麾下湘军却大肆劫掠,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期间,曾国藩纵容士兵烧杀抢劫,九江屠城、安庆屠城、天京屠城,此三屠为他一生之污点,数十万无辜军民死于湘军之手,孩童都未能幸免,简直比土匪还要凶残,连其麾下第一幕僚赵烈文都看不下去,在《能静居士日记》中多有提及。


1858年5月破九江后时任湖广总督官文对湘军屠城行径不满,在给朝廷的奏报中描绘城内惨状,痛批湘军。奏报言:“无路可奔,嚎叫之声惨不可闻,自卯至午,歼除殆尽,尸骸堆积,流水腥红。”

1861年9月,九帅曾国荃麾下“吉字营”湘军攻破安庆,城内16000将士全部被处死,无辜男子、妇女,死伤数万。这次破城后,曾国藩公开下令掠夺三天三夜,任由湘军胡作非为,直言“大快人心”。赵烈文《能静居士日记》载:“杀贼凡一万余人,男子皆死,妇女死者万余。”赵烈文,湘军第一幕僚,曾预测清朝灭亡时间,直言清朝熬不了半个世纪。作为曾国藩的铁杆亲信,赵烈文在日记中痛批湘军,可知湘军屠城时有多残忍。自此之后安庆元气大伤,一蹶不振。

九江之战、安庆之战,湘军破城而入后,大肆屠杀起义军、民众,其凶残本性暴露无遗。但是,赵烈文《能静居士日记》以及湖广总督官文等奏折中,尚未看到湘军有残杀孩童现象,其人性尚未泯灭。1864年7月,湘军“吉字营”攻破太平天国首都天京,起义军、民众被大肆屠杀之外,未满两三岁的儿童也没能躲过一劫,湘军罪不容诛。

此三次屠城之举,可见他剃头之名不虚传,究其根本原因,不外有三:

地方团练,响银自备,而湘军响银之高,乃当时之最,所以拼起命来格外卖力,缺钱为其一;太平天国运动初期让其吃尽苦头,投水自尽虽未成,却也颜面尽失,泄愤为其二;彼时江南诸地富裕程度甩湖南几条街,战争是财富重新分配最快捷的方式,所谓人为财死,鸟为食亡,财帛动人心,而掠夺财富又不想遗人口实,杀人灭口当然是不二选择,此其三。

满嘴仁义道德,却干着屠城灭门的土匪行径,曾国藩之虚伪可见一斑。耐人寻味的是,后期高居于庙堂之时,却以有清一朝最为有名的桐城文派接班人自居,要知道当时的桐城是个县,隶属于安庆府,这与杀人父母,夺人妻儿何异?想必还是借助及整合桐城文派的势力来增加自身的根基,同时赢得更多文人的支持,自私自利,唯己之心甚重。也正是由于湘军的大肆掠夺,财富转移,以及后来湖南的大办教育,才导致近现代湖南的名人辈出,人才济济,从这方面说湖南人民还是应该感谢他的。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3

标签:桐城   湖广   太平天国   儒家   安庆   湘军   麾下   湖南   居士   朝廷   接班人   圣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